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行肝脏移植治疗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3.274,16.609;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0dSAS评分为(38.82±11.13)分,对照组为(43.29±1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0dSDS评分为(36.75±12.20)分,对照组为(47.76±15.8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02,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01,x2=6.69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4.62±17.521)分,高于对照组(76.69±19.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41,P〈0.05)。结论完善的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和抑郁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贝克认知疗法对ICU清醒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ICU的清醒患者4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贝克认知疗法。干预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贝克抑郁量表( BDI-Ⅱ)、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BDI-Ⅱ总分和SCL-90总分均高于临界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贝克认知疗法2周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29.97±6.45)分、BDI-Ⅱ评分为(11.49±7.27)分、SCL-90总分为(123.95±32.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1,-37.24,-9.74;P<0.01)。结论对ICU清醒患者实施贝克认知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程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n=22)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4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评定。结果4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5.85±9.32,45.71±8.21);(40.27±7.55,46.83±9.51)](P〈0.01,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35.85±9.32,43.91±7.13);(40.27±7.55,45.86±8.68)](P〈0.01,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表值比较除PF一项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家属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前,患者家属 SDS 及 SAS评分分别为(39.81±5.34),(34.67±4.61)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71,8.92;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属SDS及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家属SDS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1,2.8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状况,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舌癌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舌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口腔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情绪疗法,主要措施包括深入性谈话、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认知性的家庭作业等,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价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心理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SCL-90中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维度评分改善分别为(0.77±0.38),(0.32±0.39),(0.22±0.39)分,均优于对照组的(0.48±0.42),(0.12±0.35),(0.02±0.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0,2.16,2.30;P均〈0.05);心理护理结束时,观察组患者WHOQOL-100评分的总分及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和精神支持因子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9.71,22.37,16.55,8.62,7.61;P均〈0.05)。结论合理情绪疗法能够明显缓解舌癌术后患者因为病情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觉和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胰岛素笔使用、胰岛素相关知识干预,发放糖尿病干预手册、胰岛素笔使用说明书、血糖监测日记,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视觉和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后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进行注射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比较两组VAS、SAS、SDS、SSRS评分,干预前后血糖变化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VAS评分(0.82±0.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前SAS、SDS、患者满意度、SSRS评分(46.71±13.88),(49.45±12.53),(6.31±0.68),(40.78±1.45)分与对照组患者(47.98±11.06),(48.81±10.29),(6.51±0.65),(41.42±1.6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3,3.32,10.87,3.23;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38.68±6.03),(38.35±5.19)分及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44.93±8.26),(46.10±8.23)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02,24.50,7.71,11.87;P〈0.01),且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28;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8.50±0.33),(44.31±3.84)分及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6.71±0.59),(42.76±0.76)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51,8.81,3.22,2.88;P〈0.05),且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50,2.82;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5.99±0.92)mmol/L,餐后2h血糖(7.82±1.38)mmol/L,均低于对照组(7.26±1.92),(9.13±1.3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7,6.12;P〈0.05)。结论应用视觉和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初用胰岛素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痛感,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运用1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36.67±6.11),(40.69±6.76)分,均低于对照组(45.02±6.24),(45.96±6.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462,6.211;P<0.05);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低于对照组的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24)。结论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再次手术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32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视网膜脱离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状态。结果人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28.35±7.78)分,低于干预前(41.15±7.56)分和对照组干预后(36.34±6.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50,3.440;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9,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利于引导患者由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正常健康的心态,从而减少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难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心理状况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500例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前后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变化,比较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术中疼痛程度,生理指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2.51±6.32),(42.83±7.2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6.39±8.74),(57.31±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3576,16.3576;P均〈0.05);观察组患者内镜检查时的心率、血压及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对内镜复查的接受率分别为98.96%,96.56%,高于对照组的78.64%,6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6.3582,18.6246;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显著缓解和消除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护理对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的膀胱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EORTC QLQ-C30)比较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结果团体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2.42±3.12),(44.11±4.4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2.34±4.11),(56.25±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86,3.264;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54.52±13.81),(79.74±22.13),(73.21±23.3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0.81±10.24),(64.34±21.21),(54.63±27.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124,-3.747,-3.614;P<0.05)。结论团体心理护理能改善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炎症性肠病(IBD)伴情绪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诊断标准且伴情绪障碍的45例IB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2)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n=23)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10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10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10周末研究组SAS和SDS评分比人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7.11±8.82,38.25±9.33);(48.13±9.33),(41.28±7.13)](P〈0.01,P〈0.01);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38.25±9.33),(45.31±6.30);(41.28±7.1),(46.43±8.06)](P〈0.01,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表值比较除SF一项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影响的观察和分析,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实验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西酞普兰组95例,安慰剂组93例。患者口服西酞普兰20nag或安慰剂,每天口服1次,疗程6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基线、治疗后1、2、4、6周末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抑郁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I-lAMA)评定焦虑症状,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LQ-30,version3)评定生活质量,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之疾病严重程度、总的进步、疗效指数评定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末两组HAMD评分的F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1±2.71)分比(15.46±3.47)分,t=-3.124,P〈0.01],减分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74-2.40)分比(3.68±2.21)分,t=3.170,P〈0.01];治疗4,6周末HAMD评分、减分值及HAMA评分、减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50…6066,-7.124,5.553,-4.511,3.94l,-5.601,3.270;P〈0.01);CGI评分结果表明,基线水平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6周末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治疗后总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08,P〈0.05),6周末两组患者评定点进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50,P〈0.05);6周末两组患者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心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2):2182-2183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手术前后实施心理干预。干预4周末评定并比较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状况问卷(SF-36)得分结果。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SAS评分(36.85±6.81)分,对照组(56.29±7.28)分;干预组SDS评分(42.33±7.12)分,对照组(51.62±9.51)分;SF-36除生理机能外,其他指标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降低胃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改造家居环境对患者心理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26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及对照组14例,出院时对患者进行焦虑状况及ADL评分,观察组在装修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为其家庭制定家居环境改造措施,并跟踪督促。患者出院3,6个月后对脊髓损伤患者焦虑状况及ADL进行重新评估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后焦虑(SAS)评分为(31.64±5.8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8.86±7.95)分和本组出院时(48.72±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45,5.716;P〈0.01);观察组出院6个月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52±5.24)和(60.58±8.5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0,P〈0.01);出院时与出院后6个月焦虑评分比较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53,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提出预见性家居环境改造对策,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残存功能,提高患者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实施积极认知行为疗法(ACBT)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乳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8)采用化疗药物治疗同时联合ACBT治疗,对照组(n=30)单纯采用化疗药物治疗。首次化疗第1天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为(42.21±4.83)分,SDS评分为(41.43±5.62)分,对照组分别为(45.15±4.68)分和(45.78±9.2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2.19;P〈0.05)。两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疼痛、疲劳、恶心、呕吐、失眠、总的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促、食欲、便秘、腹泻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化疗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ACBT治疗可减轻乳癌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背部按摩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疲劳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7月于浙江省衢州市某医院经病理学诊断为癌症的94例化疗患者。将94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律背部按摩护理干预。在化疗第三周期第1天对两组患者疲劳自评量表( FSA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进行比较,并记录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心脏衰竭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SAS及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SAS、SAS评分分别为(35.2±4.7),(41.8±4.6)分,对照组分别为(45.3±5.8),(59.4±7.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7,9.558;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SAS及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干预后,对照组患者 SAS 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过背部按摩护理干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舒适感增加而疲劳度降低,焦虑情绪也得到有效改善,应加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与健康状况,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及健康调查简表( SF-36)对85例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负面情况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与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同一测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SCL-90总均分为(3.28±0.29)分,高于对照组(1.34±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2,P<0.01),其中观察组患者SCL-9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SF-36总均分(62.35±11.93)分,低于对照组的(81.52±17.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7,P<0.01),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性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负面情绪与患者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状况均呈负相关(r=-0.298~-0.412,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较多,社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抗生活压力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心理干预对颜面部烧伤女性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为临床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2月就诊的颜面部烧伤女性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 ADL)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较高,ADL评分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0.67±177;3.56),(54.17±177;3.17)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9.67±177;4.00),(62.17±177;4.83)分;观察组ADL评分为(77.83±177;7.89)分,高于对照组的(62.33±177;7.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9.36,-7.71,7.84;P<0.05)。结论贯穿于颜面部烧伤治疗全过程的系统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12、24、48h疼痛情况,比较SAS、SDS评分情况,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12、24、48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角色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GQOL-74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于食管癌伴负性情绪患者的影响。【方法】本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状态、生活质量及依从性情况。【结果】入院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53.3±7.8)分、SDS评分(52.4±5.5)分均高于观察组的 SAS评分(48.9.±7.2)和 SDS评分(48.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明显缓解食管癌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