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 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 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 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贾泽军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1):1357-247
【目的】 总结《中国临床医学》首期“新冠肺炎防控专栏”成功组稿实践经验,为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临床医学》依靠杂志临床特色及平台优势,迅速制定策划方案,启动“新冠肺炎防控专栏”组稿工作,并采取制度保障、目标作者追踪、审稿流程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改进等措施确保优质稿源及专栏顺利出版。【结果】 经过1个月的共同努力,首期“新冠肺炎防控专栏”顺利出版,共包括9篇论文,8.5万余字,涉及疫情防控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专栏论文优先出版后,获得较好的品牌效应及学术影响:截至2020年8月20日,单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下载量创杂志最高纪录,达6293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49次,篇均被引17.44次;杂志官微平台单篇论文浏览量达10862次,杂志官网平台单篇浏览7090次,均创杂志最高纪录;专栏论文刊出后吸引全国各地投稿近200篇,取得较好的集群效应及社会效益。【结论】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应依托期刊平台优势主动作为,积极策划组织特色专栏,既能体现期刊的社会价值及责任担当,又可有效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策略。【方法】 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为例,通过中国知网和刊物的官网,分析其近几年的发文被引情况、办刊措施。【结果】 《地理科学进展》在组织高质量热点专栏/专辑、创建品牌栏目、开辟综述专栏等方面表现突出,形成高被引效应。《地理研究》成功打造了品牌栏目——观点与争鸣,引起强烈反响;自2018年以来该刊也注重专栏/专辑的出版;在宣传推广上时效性强,且策划独具匠心。两刊都重视官网建设和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延伸知识服务。【结论】 科技期刊须加强内容策划和约稿组稿,全面提升刊物在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策支持价值和智力支撑作用;立足刊物优势,优化作者群体;在充分分析同类期刊现状基础上,精心策划,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Rich HTML网页、微信集群平台、OSID开放科学计划等手段积极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战略转型,拓展内容的延伸模式;积极参与重要学术活动,有机嵌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不同学科学术期刊集群建设路径,为我国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以E方知库期刊群建设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刊群建设的思路和特色实践,分析其成效与差异特征。【结果】 E方知库期刊群通过集体参与平台命名与视觉系统设计统一联合发展的认识,通过提升刊群对期刊的服务能力推动影响力提升,通过打造跨越期刊边界的知识服务产品形成学科刊群建设与发展新动力,初步探索适合生态环境领域期刊集群发展的模式。【结论】 培育统一的被认可的学科刊群价值观,基于现有条件构建合适的合作模式,构建多样的知识服务体系是我国当前学科刊群建设与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集约协同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方法】 以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为例,从创新管理模式、统筹资源共享、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融合出版5个方面,系统总结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与成效。【结果】 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期刊集群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效显著:期刊集群、富媒体平台、全媒体矩阵的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编辑人才快速成长,期刊、编辑团队、编辑个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结论】 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可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蒋恺  白翔  冯景  宋扉  杨海燕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1):1426-72
【目的】 针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会强刊弱、期刊优质稿源不足的现状,探索本领域学术期刊借鉴会议成功经验的发展之道。【方法】 结合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的实践,梳理顶级会议专题的组织流程,包括特约编辑的甄选、投稿主题和征稿时间的选择、编辑在组织和出版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以及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措施,并分析专题产生的影响。【结果】 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宣传,顶级会议专题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较高的被引频次,并激发了作者向期刊相关学科投稿的热情。【结论】 借鉴会议成功经验弥补期刊在评审、出版和交流方面的不足,从顶级会议争取优质稿源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期刊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沂  杨蕾  王晓峰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210-374
【目的】 回顾中国激光杂志社1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借鉴。【方法】 对标世界一流杂志社,梳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期刊集群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媒体融合发展和学术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结果】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英文光学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和生产管理平台,杂志社的中英文科技期刊集群形成双核双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辅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和品牌学术活动的推广,构建全方位的杂志社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结论】 数字时代的期刊出版与知识服务融合发展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和期刊集群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国际出版机构期刊集群化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国内期刊的集群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比近年来国际出版集团的期刊数量及载文数量,调研和分析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的发展现状。【结果】 结合案例分析,将国际出版机构的集群化模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兼并重组和不断创办新刊的模式快速扩张;另一种是顺应新型出版潮流和市场需求,创办OA期刊以实现规模化和集群化。【结论】 从几大出版集团的发展趋势来看,集群化已成为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是增强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一年多基于Literatum平台研发英文期刊出版平台的实践,总结分析Atypon公司及其学术出版平台的主要特性和关键技术,为中国科技期刊自主研发出版传播平台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网络调查、实证调研结合建设实践,学习和了解Atypon的产品特点和服务体系,剖析Literatum平台在个性化科技出版建设中的应用、项目管理体系及产品演进方向。【结果】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Atypon历时一年共同打造出国内第一家基于Literatum平台的集群化医学期刊出版平台,深度体验Literatum平台UX3.0和Page Builder的前端优势,学习其融入国际科技内容传播体系中的标准建设和服务整合能力,以及项目管理体系和AI技术的应用情况。【结论】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期刊集群化出版平台的建设路径,但打造世界一流的出版传播平台依然任重道远,仍需吸纳国际出版平台建设理念和技术体系,吸收国际成熟技术服务商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国内外生物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面向公众传播的新动态、新观点及传播模式,为探索专业与公共领域同步传播范式、提升期刊及成果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公众传播、社交化出版、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生物类学术期刊等相关词为主题词,在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百度进行组合检索,分析总结并进行部分媒体实证调查。【结果】 选择公众关注的主题和形式有利于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公众传播及影响正在成为论文、科研人员和期刊的辅助评价指标。国内外相关期刊均采用了开放学术出版、科学新闻宣传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和活动推广等途径进行公众传播,国外由出版集团稳定开展,国内则由期刊集群或单刊进行,国内期刊公众传播的形式多样性、新闻敏感性和内容吸引力以及传播效果均不及国外期刊。【结论】 生物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应强化社会责任和公众传播,建议通过矩阵式建设、集群化运作完善传播平台,联结新闻媒体资源,配备科学新闻和新媒体专门人员并充分利用好专家和成果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对科技管理类期刊发展的作用,提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管理类期刊协同发展的建议。【方法】 以《科学学研究》为例,基于2016—2020年相关数据,构建科技管理类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学研究》学术质量建设模型、青年科技人才论文的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和青年科技人才对《科学学研究》学术质量建设的贡献模型,测算青年科技人才对科技管理类期刊学术质量建设的贡献率。【结果】 2016—2020年,青年科技人才对《科学学研究》学术质量建设的年度贡献率分别为84.901%、83.322%、78.266%、80.031%、76.384%,5年间的总贡献率为81.235%,年均贡献率为80.581%。【结论】 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管理类期刊学术质量建设中的贡献较为重要,但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因素日益凸显。因此,科技管理类期刊应构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管理类期刊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发挥科技管理类期刊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特色资政功能,开设有关新兴前沿和科技管理热点问题的资政建言类特色专栏;破除青年科技人才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制约因素,优化双向反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农林高校期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农林高校期刊实现更好、更具特色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并讨论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农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期刊和农林SCI期刊的发展现状。【结果】 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占农林中文核心期刊总量的31.76%,其CNKI综合影响因子均值低于各学科期刊的整体均值。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期刊中仅2种期刊被SCI收录。全球范围内仅由高校独立主办的农林SCI期刊占农林SCI期刊总量的13.95%,且高校主办SCI期刊的JCR影响因子均值明显低于该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值。【结论】 期刊应集群化发展,并与世界知名出版商进行合作出版;“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主办的期刊应借助一流学科平台和学术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要呼吁将学术期刊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林高校期刊要围绕“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点主题进行策划,打造特色专栏,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农林高校科技期刊更具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非学术栏目的设置、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科技期刊设置相关栏目提供参考。【方法】选择WoS数据库中影响因子排名前30的科技期刊作为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按其各自网站发布的2017年和2018年第1期内容总结其非学术栏目的设置、种类、文章数及其与学术论文数之比。【结果】高水平科技期刊均设有非学术栏目,其中综述类期刊的非学术栏目数较少,而研究类期刊的较多。在30种高水平期刊中,Editorial/Perspectives、Research Highlight和News and Views栏目设置较多。高水平期刊都倾向于增加非学术栏目,或增加非学术栏目文章。Nature系列子刊和医学类期刊设置的非学术栏目较多,其中的非学术文章数与学术论文数的比值较高。【结论】非学术栏目是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是宣传其学术论文、提高其受关注度的重要途径,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借鉴,其中Editorial、Perspectives、Research Highlight三类栏目更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科技期刊通过专刊模式汇聚前沿热点的经验,旨在探索科技期刊引领创新导向、树立品牌形象的新路径。【方法】 以《科技导报》“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6年来的出版实践为例,分析专刊策划、组稿、出版以及宣传推广的策略,探析专刊的独特价值、出版成效和典型经验。【结果】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具有站位高、时效强、主题新颖、解读深入和传播形式多样等特点,学科覆盖面逐年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逐渐增强,在提升期刊品牌效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结论】 科技期刊将多学科多领域的年度前沿进展以专刊形式呈现,是有效汇聚科技热点和科研信息的办刊新实践,不仅能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加以总结,起到凝聚创新导向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期刊编辑部人员的角度分析国内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切实发挥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作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开展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编辑部人员的态度和满意度、存在的困难等,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样本中,学术期刊专题/专栏策划开展率为83.5%,约稿成功率为86.0%。85.9%的期刊编辑部人员愿意在专题/专栏建设方面投入精力,68.5%对专题/专栏建设持满意态度。85.3%的期刊专题/专栏稿件年发文比例在25%以内,而专题/专栏稿件年发文比例为>25%~50%时专题/专栏满意度最高。78.3%的期刊专题/专栏建设年投入经费低于5万元。中文期刊专题/专栏策划开展率、约稿成功率、年投入经费、专题/专栏稿件年发文比例与满意度均低于英文期刊。99.5%的调查对象表示期刊专题/专栏建设有各方面的困难。【结论】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普遍重视专题/专栏建设,但仍需要探索适合自身期刊发展的专题/专栏建设规模,中文期刊专题/专栏建设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编辑部人员表示专题/专栏建设中,存在期刊影响力不够、编辑人员数量少、专家回应率不高、稿件提供拖延和质量不如预期等困难。建议通过打造期刊特色,增强期刊凝聚力,提高期刊影响力;多渠道补充编辑人员,尝试集约化出版;优化约稿方式方法;调动重要合作对象的积极性;提升编辑的学术能力和服务能力;适当增加专题/专栏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中文期刊);多组织合作建设专题/专栏等方式来提高专题/专栏建设的成功率和效率,为树立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办刊水平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科技期刊专刊/专栏策划中应坚持的方向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策划过程中的“为”与“不为”,以期为编辑同仁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2018年出版的14期专刊/专栏为例,对其策划过程、组织形式、行业影响以及引证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出版的14期专刊/专栏中,有的影响力持续攀升,已形成精品;有的影响力却不甚理想。【结论】编辑在专刊/专栏策划中要坚持做到4“为”,注意做到4“不为”,并以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服务能力为职责担当,通过专刊/专栏策划工作提升编辑素养,提升期刊显示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现状,以切实发挥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作用,为期刊的品牌建设、学术创新、影响力提升和办刊质量提高提供策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范围内397名专题/专栏合作对象(包括期刊主编、编委、审稿人、作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态度和意见,从合作对象视角探讨影响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成功率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 合作对象态度上,表示支持专题/专栏建设工作的比例较高(71.28%),但供稿率不高(43.37%),存在态度和行为分离的现象。排名前5的供稿率影响因素是期刊被本专业领域研究者认可、期刊被数据库收录情况、期刊影响力、期刊品牌、期刊的处理速度。最优的约稿方式是行业内的学术带头人联系约稿,其次是熟识的专家委托和期刊主编亲自联系进行约稿。合作对象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是稿件快速审理发表和确定选题方向。【结论】 为提高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质量,应进一步挖掘重要合作对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供稿率的合作对象;努力挖掘和利用影响合作对象供稿的因素,在期刊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方面下功夫;优化约稿方式方法,重视行业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同时通过稿件快速审理发表、帮助确定选题并提供发表后推广等服务,提高合作对象对专题/专栏建设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J-Stage平台的概况和日本科技期刊的语种分类为基础,深入分析J-Stage的实施细节及其在推动日本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与角色,对我国期刊发展形成启示。【方法】 采用前瞻研究法,从平台架构、组织和功能方面分析J-Stage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日本科技期刊的语种分类进行分析。【结果】 J-Stage的特色在于整合全国学术期刊资源、采取公益性运行机制、重视用户体验、不断更新服务、对接国际标准等,对我国期刊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论】 J-Stage的建设有利于日本多语种科技期刊的共同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级科技期刊平台不仅是期刊发展的基础设施,还要兼具前瞻性导向作用和精益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分析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建设关联现状,针对如何促进二者的互融共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 我国高校期刊和一流学科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内生关系尚未形成,各高校应重视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融共生,期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任务优化期刊栏目结构和组约稿件,助力学科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聚焦,加强高校期刊在引进和培育人才中的作用,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创办新刊,将主办高水平期刊纳入国家学科评价体系中,实现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促。【结论】 实现期刊和学科的互融共生对于我国学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