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母语非英语国家科技期刊出版策略,为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以巴西SciELO平台为例,通过文献调研、平台调研、双语期刊案例调研等方法剖析巴西期刊出版策略。【结果】 作为国际上首个开放出版平台,SciELO平台更多是面向本国期刊质量提升与评估优化、数字化出版、出版语种平衡及国际影响力提升需要而提出的发展策略。【结论】 SciELO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策略,发挥了“造船出海“的功能,对整体提升巴西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数字出版平台的牵引作用和语种的平衡发展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分析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建设关联现状,针对如何促进二者的互融共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 我国高校期刊和一流学科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内生关系尚未形成,各高校应重视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融共生,期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任务优化期刊栏目结构和组约稿件,助力学科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聚焦,加强高校期刊在引进和培育人才中的作用,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创办新刊,将主办高水平期刊纳入国家学科评价体系中,实现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促。【结论】 实现期刊和学科的互融共生对于我国学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 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 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 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探寻普通期刊的价值,提出普通期刊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在“奔一流”的大潮中不知何去何从的普通期刊同仁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普通期刊的价值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普通期刊可以促进期刊行业多元化稳定发展,是我国期刊产业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普通期刊应积极关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合纵连横寻求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结论】 普通期刊的存在对一流期刊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浪潮中,普通期刊要积极应对、求生存谋发展,为我国期刊事业健康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马沂  杨蕾  王晓峰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210-374
【目的】 回顾中国激光杂志社1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借鉴。【方法】 对标世界一流杂志社,梳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期刊集群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媒体融合发展和学术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结果】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英文光学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和生产管理平台,杂志社的中英文科技期刊集群形成双核双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辅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和品牌学术活动的推广,构建全方位的杂志社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结论】 数字时代的期刊出版与知识服务融合发展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和期刊集群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的英文科技期刊,给出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归纳总结“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各项指标数据,探讨各类期刊的优势与不足。【结果】 入选英文期刊整体影响力仍较低,且层次划分较为明显,领军期刊影响因子高但载文量小,重点期刊与梯队期刊规模适中但影响因子偏低。【结论】 “卓越行动计划”入选英文期刊层次特征清晰,但现有影响力指标表现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尚有距离,需要在新刊创建、出版平台建设、一流人才培育等国家总体布局下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建设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群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6—9月,从一流期刊所必需的一流成果及办刊人等角度,采用问卷星系统针对中国科学院284种科技期刊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149份有效问卷。【结果】 71.82%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年发文量在100篇以上,多数英文期刊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大多数主编和编委对期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多数期刊重视编委团队国际化、维系作者群以及完善审稿制度;编辑团队人数普遍较少。中国科学院期刊具备了集约化、集群化基础,拥有多样化传播渠道。【结论】 酌情在扩大载文量、加快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加强办刊团队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期刊出版平台等方面加大力度,并考虑在优势学科上合理布局和出版语种的侧重,在中国科学院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期刊并不是梦。  相似文献   

8.
接雅俐  唐震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3):290-1259
【目的】 对高校主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以下简称“卓越期刊”)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根据2019和2020年度卓越期刊目录,对照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分析高校主办卓越期刊的具体情况,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与卓越期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主办的卓越期刊共计83种,由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的77种期刊和6所非“双一流”高校主办的6种期刊组成;英文期刊占80.7%;专业性期刊占85.5%;74.0%的“双一流”大学主办卓越期刊与本校的一流建设学科关联性强。【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存在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高校需要做好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办刊,寻找优质稿源突破口。建议将高校主办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体系,以促进期刊与学科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析我国近些年创办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经验,为我国创办世界一流英文新刊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等方法,全面扫描2010年之后创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和梯队期刊的37种英文科技期刊的运营现状,分析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期刊在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采用国际化编委、注重稿源国际化、重视开放获取和网络首发等新型出版模式、重视数据库收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共性,对于新创办英文期刊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结论】 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新创英文科技期刊还应该在编辑队伍国际化、期刊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地学科技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地学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方法】 通过普查法统计2017—2018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130种地学类核心期刊的微信平台、科学网微博、超星客户端的建设及运营情况,采用R语言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对各平台宣传指标的传播贡献力进行分析。【结果】 地学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和地域差异,平台互动性较弱,不同平台间缺乏内容联动,通过贡献力分析发现微信平台用户关注量对期刊传播效力的贡献最大。【结论】 地学科技期刊需要通过多媒介导引、精细化用户管理、设立微刊专栏、规范平台管理制度、打造集群化融媒体平台等经营策略,有效推进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建设,提升我国地学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日本建设本土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的经验,为我国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循环赠予”理论,分析图书馆、出版社和研究者的相互关系,阐明日本成功建设本土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的策略。 【结果】 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对学术信息流通的垄断是引发世界性学术期刊危机的主因。日本通过资助国内学术组织的出版,鼓励本国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投稿,提高本土学术期刊的吸引力;通过改革,建立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和学术机构知识库,提高国际被发现力;改善研究者评价体系,增强研究者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主导性。 【结论】 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出版社和研究者间均衡的信息流通平台,支撑我国高水平期刊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IEEE Xplore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外向协同发展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外向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研究资料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利用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研究IEEE Xplore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外向协同发展现状和整体情况。【结果】 IEEE Xplore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的外向协同发展策略主要有对外建立品牌效应,联合不同级别的组织机构,收录或独家发行国际知名期刊,跨地域大规模主办新兴领域学术会议,努力培养高校学生、青年专家和企业家,以及加强全球市场营销。【结论】 国内期刊出版平台应该积极挖掘品牌宣传机会,重视品牌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品牌效应;积极布局国际学术出版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争取跨地域大规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重视外刊收录和青年人才培养,定位全球市场,加强期刊产品研发投入,积极扩展营销渠道,从而全面促进国内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的外向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为高校刊群设置组织架构提供参考。【方法】 深入调研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和运转流程,以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实践成效,总结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对我国高校刊群组织架构设置的启示。【结果】 借鉴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设计,南京农业大学形成了“学科专家+全职编辑+云实习编辑”的组织架构,该架构可在单刊向多刊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效促进期刊发展状态监测常态化,提高期刊决策合理性,降低单刊边际成本,加快新刊成长速度,提升期刊国际科学社群显示度,降低人员招聘难度,为编辑提供差异化发展路径。【结论】 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具有借鉴价值,可有效促进高校刊群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建设促进公共卫生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结合《生物安全与健康(英文)》(Biosafety and Health,B&H)的办刊实践,归纳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背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举措及获得的成效。【结果】 B&H创刊3 年以来,先后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如DOAJ、RCCSE、CSCD、Scopus、CSTPCD等收录,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期刊的开放获取政策、出版质量和规范性达到国际评估机构的认可标准。【结论】 B&H可填补我国生物安全学科领域期刊的空白,通过坚持国际化办刊之路、吸引优质稿源、积极策划专刊出版、多渠道宣传推广等特色举措,使期刊国际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助力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的检索平台SciFinder对期刊发展的推动作用。【方法】 分析ACS近15年的年报和相关文献、资讯,分析SciFinder产生的条件及其对期刊业的重塑作用。【结果】 SciFinder本质上是一种数据流出版,ACS旗下期刊被整合进数据流,期刊品牌与技术平台品牌相融合。【结论】 我国可借鉴ACS的相关经验,重视机器行动力,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推动专业性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及市场化运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一年多基于Literatum平台研发英文期刊出版平台的实践,总结分析Atypon公司及其学术出版平台的主要特性和关键技术,为中国科技期刊自主研发出版传播平台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网络调查、实证调研结合建设实践,学习和了解Atypon的产品特点和服务体系,剖析Literatum平台在个性化科技出版建设中的应用、项目管理体系及产品演进方向。【结果】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Atypon历时一年共同打造出国内第一家基于Literatum平台的集群化医学期刊出版平台,深度体验Literatum平台UX3.0和Page Builder的前端优势,学习其融入国际科技内容传播体系中的标准建设和服务整合能力,以及项目管理体系和AI技术的应用情况。【结论】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期刊集群化出版平台的建设路径,但打造世界一流的出版传播平台依然任重道远,仍需吸纳国际出版平台建设理念和技术体系,吸收国际成熟技术服务商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一体化生产管理平台在物理学期刊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为同类及其他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再造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原来采用LaTex排版模式的《原子核物理评论》为例,介绍XML一体化生产管理平台在物理学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实践。【结果】 《原子核物理评论》引入该平台后,在保证内容及版式规范、准确的基础上,编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一次制作即可多元化、多形态、多渠道发布,便捷地为作者提供优质的可持续服务。【结论】 XML一体化生产管理平台具有效率高、交互性强和资源可重用等特征,极大地优化了出版流程,有利于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提升科学公众对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合理使用水平,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方法】 在梳理国内五大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有关期刊评价结果、期刊评价指标的认知不足和使用偏差进行归类剖析和导正,并对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果】 (1)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期刊评价成果必须对该评价体系的目的、方法、模型、数据来源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2)基于引证数据统计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科学描述需要清楚地标注相关统计参数信息,如施引文献统计源、统计时间窗口等;(3)在相同的出版状态和传播条件下,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其可被引文献质量和数量呈正相关,而影响因子只与期刊前两年的可被引文献的质量呈正相关;(4)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倾向于获得更多高质量稿源,从统计学的意义来看,在真正的高水平期刊阵营中,某一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大概率具有较高的可被引文献量;(5)期刊影响力指数不能进行跨学科和跨年度的比较,而WAJCI和WJCI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受此限制;(6)未来可将科技期刊定位为一个科技出版与服务平台,构建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工作成效(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内容、服务)的多元、开放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探索基于规范流程、监督问责机制和权威公信力的期刊评价“同行评议”服务方案,是科技期刊评价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论】 在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建设的关键期,建立一种专业、科学、清晰的科技期刊评价工作认知观、使用观,客观评估相关定量评价指标和结果的科学作用,不唯期刊评价指标和结果,不以提升评价结果和指标为直接的办刊目标,坚持办好期刊即做好服务的办刊理念,牢记办刊初心,坚持质量和价值第一的用稿标准,做好内容、做精传播、做足服务,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