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运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正常人颈总动脉、肱动脉、胫后动脉的牛顿射血力,探讨正常人体多处外周动脉牛顿射血力变化的意义.方法 纳入30例正常人,将多普勒超声探头分别置于受试者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左侧肱动脉、左侧胫后动脉,测量以上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加速度及加速期流速积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计算出牛顿射血力.结果 30例正常人左侧颈总动脉的血管内径为(0.59±0.05)cm,血管截面积为(0.28±0.05)cm2,血流加速度为(1 681.53±1 590.88)cm/s2,加速期流速积分为(4.31±1.01)cm,牛顿射血力为(1 941.73±958.68)dynes.左侧肱动脉的血管内径为(0.32±0.04)cm,血管截面积为(0.08±0.02)cm2,血流加速度为(1018.40±287.28)cm/s2,加速期流速积分为(3.21±1.17)cm,牛顿射血力为(319.57±228.93)dynes.左侧胫后动脉的血管内径为(0.21±0.03)mm,血管截面积为(0.03±0.01)cm2,血流加速度为(658.13±173.94)cm/s2,加速期流速积分为(2.28±1.15)cm,牛顿射血力为(68.11±69.34)dynes.结论 通过检测人体多处外周动脉牛顿射血力可以分析从心脏到外周血管轴向力的分布,分析人体动脉长度、血管内径、血管弹性变化及动能势能转换对牛顿射血力传导的影响,为该参数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增值服务模式,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现阶段提升服务能力的发展对策。【方法】 通过对我国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举措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我国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模式。【结果】 我国科技期刊通过增强出版、移动化传播、多渠道经营等举措,形成了内容深化再聚合、产学研一体化、专业与科普互补的增值服务模式。【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从期刊定位、办刊团队、传播平台、知识服务4个层面,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深度的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3.
股总动脉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测定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通过对股总动脉瞬时波强(WI)负向波面积测定,探讨负向波形成机理,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日本ALOKA公司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32条股总动脉远心端加压的股总动脉瞬时波强的负向波面积进行测量.结果 32条股总动脉加压前WI负向波面积24.19±15.95mmHg m/s2(压力),加压时45.08±29.90mmHg m/s2(压力),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2条股总动脉加压前负向波面积0.042±0.033m/s2(管径),加压时0.074±0.062 m/s2(管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负向波面积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增大,负向波面积与外周血管反向折返波大小有关,该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为有效防控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发生,为科技期刊编辑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指导,亦为相关部门辨识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简明、全面、一致、准确和实用的原则,设计针对期刊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2种问卷,并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的调查回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严格界定和划分学术不端、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梳理15种学术不端、9种学术不当和10种学术失当行为的具体表现;总结6种学术不端、5种学术不当和5种学术失当行为的处理方式;明确引发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制度和环境因素以及调查对象对我国相关文件政策的认知情况;总结15种期刊编辑人员和8种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对策;确定20%的文字复制比是目前编辑部普遍容许的最高复制比。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对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应采取退稿和撤稿等严厉措施,同时应尽量减少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结论】 在处理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要减少研究人员不懂学术规范而引起的学术不端边缘行为。  相似文献   
5.
瞬时加速度波强W_1与脉象时域分析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瞬时波强W_1与脉象时域分析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3例正常人,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瞬时波强W_1检测,应用DDMX-100脉象仪进行桡动脉脉象时域分析参数检测,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W_1与h_1呈正相关r=0.401,P0.01);W_1与h_1/t_1呈正相关(r=0.482,P0.01);Wd_1与h_1呈正相关r=0.293,P0.05);Wd_1与h_1/t_1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瞬时波强作为一项研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新技术,有望为脉象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瞬时波强技术中R-W1时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R-W1时相分析,期望有助于该项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1)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6例健康人R-W1时相进行检测.结果左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的R-W1时间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颈总动脉压力波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肱动脉压力波传导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颈总动脉W1起点一顶点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肱动脉与左右颈总动脉W1起点-顶点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献报道的"R-W1约等于射血前期"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时间段,分别为左室等容收缩期时间、压力波传导时间和W1起点-顶点时间.临床上用R-W1判断病变时需要考虑压力波传导时间的因素.射血前期应该是心电图上R波顶点到W1起点的时间,而不应包含W1起点到顶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瞬时波强(WI)技术中脉搏波传导时间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时间及其用于临床评估动脉弹性的可行性。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66例健康人颈动脉和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结果脉搏波从主动脉起始部传导到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测量点的时间分别为(25.17±9.53)ms、(26.64±8.43)ms和(73.76±12.15)ms;左、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肱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左颈总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60,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97,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417,P<0.01)。结论测量点距离心脏越远,脉搏波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身材越高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可以根据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脉搏波传导时间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后者是评价动脉弹性的经典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阻抗法中超声定位测定胸段实际距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正常青年用超声分别测出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弓段、主动脉降段流速及射程距离 ,在体表定位主动脉根、主动脉弓、主动脉降段的位置 ,通过软件统计分析来设定电阻抗电极E3 的实际位置。结果 电阻抗电极E3 的实际位置应该上移 ,幅度约为 (4.98±2 .5 1)cm。结论 用超声定位的方法测定电阻抗电极E3 的实际位置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能更好地支持心阻抗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出一种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面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防范和处理导则的制订方法,从而为编辑部制订学术不端防范和处理导则提供参考。【方法】 在梳理已有政策文件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期刊特点和办刊实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进行明确界定,进而提出面向科技期刊的学术不端防范和处理导则制订的方法和应包含的主要内容。【结果】 梳理出典型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当行为、学术失当行为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而提出面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防范和处理导则的制订步骤、原则,指出该导则须涵盖学术不端及边缘行为的界定、示例、防范措施、处理原则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论】科技期刊编辑部以制订和实施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防范和处理导则为抓手,分别对典型学术不端、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措施,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部精准有效地防控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不同学科学术期刊集群建设路径,为我国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以E方知库期刊群建设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刊群建设的思路和特色实践,分析其成效与差异特征。【结果】 E方知库期刊群通过集体参与平台命名与视觉系统设计统一联合发展的认识,通过提升刊群对期刊的服务能力推动影响力提升,通过打造跨越期刊边界的知识服务产品形成学科刊群建设与发展新动力,初步探索适合生态环境领域期刊集群发展的模式。【结论】 培育统一的被认可的学科刊群价值观,基于现有条件构建合适的合作模式,构建多样的知识服务体系是我国当前学科刊群建设与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