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庆市慢病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态度和就医意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9所公立医院及9个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125例慢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就医意向的差异及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比公立医院慢病患者更易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051,P<0.01).1125例慢病患者中有31.2%从未接触过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满足治疗需求、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倾向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了解目前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情况、向下转诊有利于使疾病得到连续长期的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为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需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引导慢病患者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建立高效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分级诊疗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2.
背景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城区,患者倾向到大医院就医,产生了不合理就医现象。为此,近几年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旨在促进患者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目的 分析郊区政府卫生支出对郊区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2-02-10选取2015—2017年北京市10个郊区的患者到北京市属医院、郊区医院和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人次数及住院人次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各郊区常住人口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数作为控制变量。采用Chow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恰当的数据分析模型(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以探讨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郊区医院、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影响因素。结果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和郊区医院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果 显示,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GDP、常住人口数不是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和人均GDP是郊区患者到郊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社会融合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的影响,为改善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融合的多维因素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患病后是否就医以及选择何种就诊机构的影响。结果:月收入指标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患病后是否就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OR=0.927,P=0.012),社会交往(OR=1.031,P=0.073)和社会参与(OR=1.218,P<0.001)会增加就诊的可能性;月收入(OR=1.140,P<0.001)、社会交往(OR=1.029,P=0.027)、社会参与(OR=1.197,P<0.001)、卫生习惯(OR=1.032,P=0.073)、融入意愿(OR=1.064,P=0.008)和居留意愿(OR=1.156,P<0.001)均对患者选择更高级别医疗机构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社会融合与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务利用行为密切相关,高收入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偏低。应从经济、行为、文化和心理等社会融合多个维度关注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徐州市流动人口就医选择情况,为提高流动人口就医率、促进其合理就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720名徐州市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安德森模型,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徐州市流动人口患病就医和就医机构选择的因素。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668份,徐州市流动人口患病就医率为27.25%,基层就诊率为60.44%。男性、服务业人员、流动时间短、省内流动、有商业医保、距离基层医疗机构近、1年内基层就诊过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倾向于就医(P<0.05);未婚、流动时间短、距离医院远、1年内基层就诊过、自评健康状况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基层就诊(P<0.05)。结论:徐州市流动人口就医率低,基层就诊率仍待提高。建议多方施策,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和就医可及性,加强健康教育和政策宣传,引导流动人口合理就医,助力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湖北省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寻医行为的现状,科学分析患者寻医行为的特点,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改革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城乡居民寻医行为进行调查,对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寻医现状的差异进行检验或卡方分析。结果:湖北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覆盖率高,患者首诊选择基层的比例较高(城市73.5%,农村91.1%);患者对医疗保健知识的关注积极性不高,城市患者要显著高于农村患者(x2=32.69,P<0.01),获得途径均主要为电视;患者首先自我治疗的比例较高(城市61.5%,农村44.1%),城市显著高于农村(x2=10.96,P<0.01);农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要高于城市患者,两组不满意的原因都是觉得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低和设备差;农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x2=8.02,P<0.05)和行为控制依从性(x2=5.54,P=0.02)都显著高于城市患者。结论:应改善患者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渠道,提高基层医生的健康教育力度;依据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特点和疾病特点,引导患者作出合理医疗决策;规范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6.
背景 在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背景下,针对儿童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主要症结之一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导致儿童基层首诊未能很好落实。因此,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的 调查儿童的基层就医意愿,并分析影响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因素,为构建健康、有序的儿童就医格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0~14岁儿童的监护人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3—7月,在广州市城区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线下偶遇抽样调查,同时通过微信群向儿童的监护人发放电子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基于安德森模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基本情况、就医医疗机构选择及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意愿等。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1例儿童家长中,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83例(36.5%);患常见病时,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32例(26.3%),主要原因为距离近(83.3%,110/132)、候诊时间短(40.9%,54/132)、有儿科/全科门诊(36.4%,48/13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者〔OR(95%CI)=1.514(1.060,2.166)〕,最近一年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4次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最近一年未到过基层就医者〔OR(95%CI)=0.248(0.111,0.557)〕,家长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满意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一般、不满意者〔OR(95%CI)分别为0.348(0.236,0.515)、0.086(0.043,0.173)〕。 结论 广州市儿童就医行为基本遵循就近原则,但儿童基层就医意愿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继续深化分级诊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上下联动,以加快儿童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通过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与硬件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服务能力,以实现患者满意度和基层就医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背景 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5亿,并由快速增长期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其健康权益和医疗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目的 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于2020年7月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筛选出≥1个月、≥16岁的流动人口169 989例纳入研究,基于 Anderse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分析框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Logistic模型以探析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169 989例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6.47%(10 996/169 989),两周患病就诊率为59.38%(6 529/10 996),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者占比65.46%(4 274/6 5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流动特征(流动范围、流动时间、落户意愿)、使能资源(地区、城乡、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长、家庭人均年收入、医疗保险)和需求因素(自评健康、慢性病患病、健康档案)4方面14项指标是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流动人口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较高。应尽快优化异地就医政策,构建距离科学的就医格局,并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以引导其合理就医并理性选择就医机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政府大力推行的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对医疗服务产生更大的需求。本文利用沈阳等五个城市入户调查的数据,采用多元logit模型考察了城市居民就医选择以及影响这一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计量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显著影响居民就医选择的因素有医疗保险状况、收入状况、健康状况、社会人口学因素等。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础医疗机构发展,合理引导就医选择流向;注重基础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县级医院可尝试转型,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 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威胁。同时,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差异。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患病种类区域差异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关性。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3月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CHARLS)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及统计分析,共纳入19 520名≥45岁的中老年人,并选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2020年)中的2018年统计数据作为对应的医疗卫生资源相关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各省份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财政支出(卫生健康总支出)、卫生机构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泰尔指数与各省份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东、中、西部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χ2=57.900,P<0.001)、患慢性病数量(χ2=11.138,P=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东、...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的就医趋高现象突出,基层常受到“冷落”,浪费了卫生资源,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目的 了解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意愿,并探讨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就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个县的800例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及基层首诊意愿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763例农村居民中,患常见病时,82.1%(626/763)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主要是距离近、收费低;病情较重时,95.1%(726/763)的居民选择综合医院,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医疗费用低、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远、有基层就医经历、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现行的医保制度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的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较高(P<0.05)。结论 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上一年医疗费用、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基层就医经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及现行的医保制度能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锐  庄磊雪  李兰  杜其玲 《四川医学》2018,39(10):1107-1111
目的 调查成都市乡镇卫生院住院服务利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10月至11月,采用普查法,对成都市全域22个区县(市)乡镇卫生院开展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对2015年1月至12月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服务量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成都市乡镇卫生院264所,开通住院服务的机构数量为252所,年住院服务量529611人次、每千人床位数1.9张,病床使用率75.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执业医师人数、药事人员人数、护士人数、医技人员人数、全科医生人数、服务人口人数、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收治住院病种数、病床使用率、急诊量及门诊量对住院服务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门诊量、收治住院病种数、病床使用率及护士人数是影响住院服务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成都地区乡镇卫生医疗机构还需进一步提升门诊服务能力,调整资源投入结构,提高病床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住院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珠海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珠海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情况,预测未来需求,为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医疗机构病床配置推荐模型,分析珠海市床位资源总量,预测病床需求量。结果全市医疗机构病床需求存在地区差异,金湾区床位需求最大,建议按照每千人口2.91张配置;香洲区按每千人口2.32张配置;斗门区按照每千人口1.87张配置。2010年、2020年、2030年总床位需求量预计达0.36、0.45、0.54万张。老年人群病床需求高于其他人群。结论合理配置医疗床位,实现地区、机构间平衡,同时实现床位配置向老年人口倾斜。  相似文献   

13.
常刚  陈建昌  路鱼涓  刘志远 《重庆医学》2011,40(34):3487-3488,3491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云阳县6镇4乡农村居民共计1 850人开展问卷调查,以1 023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农村居民在身体不适时会选择立即就医,但其利用的医疗资源水平较低,会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医疗机构(更倾向专业水平较高、服务态度良好的医疗机构)。由于文化程度低农村居民无力对药品进行自主选择。结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价格、自感健康状况、家庭地位、合作医疗制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强制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和抑郁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心理弹性量表(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对261名戒毒人员实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 25.0,采用相关分析、Bootstrap分析法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儿童期虐待得分为(44.690±18.550)分,心理弹性得分为(60.210±22.788)分,抑郁得分为(48.370±12.450)分,复吸倾向得分为(15.300±9.833)分。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396,P<0.01),与抑郁、复吸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584、0.298,P<0.01);心理弹性与抑郁、复吸倾向呈显著负相关(r=-0.558、-0.147,P<0.05);抑郁与复吸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286,P<0.01)。儿童期虐待可以直接预测复吸倾向(β=0.202,P<0.01),也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β=0.082,95%CI=0.007~0.165),以及心理弹性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β=0.029,95%CI=0.002~0.064)间接影响复吸倾向。结论具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弹性较低,易导致较高水平的抑郁,进而引发较高程度的复吸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 以及共情和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编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于2022年8月对200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结合Hayes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服刑人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79.145±12.134)分]与服刑次数[(1.555±1.045)次]显著负相关(r=-0.227, P<0.01);面部表情识别能力能正向预测服刑人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总效应=0.338, P<0.01), 共情在两者关系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0.094, P<0.01);社会支持对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β=0.176, P<0.01)、与共情的关系(β=-0.291, P<0.01), 以及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β=-0.270, P<0.01)均有调节作用。结论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服刑人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有促进效应, 共情和社会支持在两...  相似文献   

16.
何首杰  杨银梅  王伟忠  潘琦  燕虹  李十月 《重庆医学》2018,(13):1773-1776,1780
目的 了解湖北省居民两周患病首诊机构选择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标本,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首诊机构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 湖北省居民两周患病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城市为64.5%,农村为84.3%,各机构首诊比例随着医疗机构等级提高而降低.患者选择首诊机构与其来自地区(城市或农村,OR=0.463,95%CI:0.254~0.842)、年龄(OR=1.023,95%CI:1.010~1.036)、文化程度(OR>1.000)、病伤持续时间(OR=0.945,95%CI:0.917~0.973)、因病卧床时间(OR=0.854,95%CI:0.825~0.884)有关.结论 湖北省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比例较高,患者来自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和患病天数影响其首诊机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朝阳区基层医疗卫生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阳区拥有相对充足的卫生资源,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但存在如下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公共卫生任务艰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有以下建议:加强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卫生资源,合理规划社区卫生布局、整合区域社区卫生资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区人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研上海市35所公立三级医院国际医疗门诊服务提供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方法:对2019年以及2021年的国际医疗门诊服务量、国际医疗部门机构设置情况、签约的商业保险公司数量、开设的国际医疗门诊服务科室数量、投入的卫生人力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构建平衡面板数据,以国际医疗门诊服务量为因变量、医疗机构规模情况为控制变量、其他因素作为自变量,使用Stata 14.0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上海市公立三级医院国际医疗门诊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上海市公立三级医院国际医疗门诊服务的主要因素为国际医疗门诊服务提供的科室数量(P<0.05)、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的商业保险公司数量(P<0.05)以及是否设立独立的国际医疗门诊区域(P<0.05)。结论: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门诊服务量,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开设更多的国际医疗门诊科室,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独立的国际医疗门诊区域,提高国际医疗服务的影响力和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不断推进公立医院与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合作,提高门诊服务量的同时实现双向共赢。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对医疗费用、不同区域、性别及医疗机构等因素对精神疾病就医的影响,从而了解精神疾病的就医状况。方法:采用自制《精神疾病医疗卫生资源消耗状况调查表》,对全省十一所层次不同的精神疾病专科医疗机构的就诊患者进行调查。对1 015份调查表,应用SPSS 10.0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精神疾病患者就医状况在医疗费用支出、床位占用、男女性别、医疗保险、就医环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医方式上,门诊178例占17.5%、住院198例占19.5%、门诊加住院639例占63%,68.4%的精神疾病患者年门诊次数低于5次,82.5%的患者有住院史,年平均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为(4 311.79±3 670.92)元。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就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的性别、居住地、就医方式、医院级别、医疗保险等;规范精神疾病门诊治疗、加强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指标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水平的影响,为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平台2020年南京市数据库下载数据,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2020年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9项因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有影响(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卫生技术人员数(B=0.497)、全科医生数(B=0.285)和常住居民数(B=0.369)是诊疗人次的正向因素,建档人数(B=-0.250)是负向因素。结论: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应特别关注卫生技术人员数、全科医生数、常住居民数和建档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