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超介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48例,其中单发脓肿39例(81.2%),2个以上多发脓肿9例(18.8%)。脓肿部位,肝右叶32例(66.7%),肝左叶9例(18.7%),左右肝叶7例(14.6%)。结果病人在置管后平均3d体温恢复正常及症状消失,引流量逐渐减少和消失,B超检查证实脓腔萎陷及无脓液。本组48例全愈,治愈率100%,其中4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B超介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便的肝脓肿引流方法,医疗费用低,成为肝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肝脓肿(以下简称肝脓肿)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常需手术或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我科自1995年来以,根据CT摄片定位穿刺治疗肝脓肿2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8例,女7例,最大78岁,最小23岁,平均32岁,均表现为高热、寒战、疲乏及肝区疼痛。病程最长者35天,最短7天。1例肝包虫术后残腔感染。1例右后叶慢性单发性脓肿为病程最长者,曾被外院诊断为肝癌,误行动脉插管化疗,来我院穿刺确诊。25例均行B超,CT检查,单个脓腔2例,余均为2个以上脓腔。脓腔直径最大10.4cm,最小3.4cm,肝右叶脓肿20例,左叶2例,左…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2岁,因“体检发现肝左内叶及右后叶占位10d”入院,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AFP:79.5μg/L,B超及CT提示肝左内叶及右后叶占位,疑原发性多发性肝癌。术中发现:肝呈小结节样改变,右后叶可触及肿瘤,左内叶未触及明确肿瘤,结合术中B超定位,右后叶及左内叶分别有直径约3cm及2.5cm的占位。术中右肝动脉及门静脉暂时性阻断10min左右,行左内叶及右后叶第7段跳跃式肝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肝叶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右肝叶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来对28例右肝内胆管结石右肝叶切除术的治疗情况。结果 行右半肝切除术12例,右后叶切除3例,右前叶切除5例,非规则性右肝叶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和术后残留结石发生,随访6个月至3年无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5.
我院1987~1999年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1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45~70岁,平均65岁。均为急诊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寒战、高热。术前B超或CT检查均显示,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伴有局限性肝脓肿。其中肝右前叶脓肿5例,右后叶脓肿4例,左内叶脓肿3例,左外叶脓肿3例。 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急诊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术,其中8例术中行纤维胆道镜肝内胆管取石和肝脏肿引流。切开胆总管后常规探查肝外胆管,胆道…  相似文献   

6.
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 的探讨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相关临床问题。方法 参照肝内胆管结石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结果 35例病人的分型分别为:Ⅰ型2例,Ⅱ型17例,Ⅲa型9例,Ⅲb型5例,Ⅲc型2例。共行肝段或肝叶切除24例次,胆道成形13例次,胆肠吻合18例次,单纯取石3例次。肝切除主要用于Ⅱ型、Ⅲa型和Ⅲb型病人。肝切除范围包括左外叶6例、左半肝12例、右半肝3例,右后叶3例,右前叶1例。结论 肝切除是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技术上有其特点,准确全面影像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是保证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作者过去施行的左侧肝切除病例中,术后有2例发生右后叶肝管扩张并导致死亡。认为肝内胆管和门静脉的解剖变异是这些致死性并发症的原因。本文研究了肝内胆管和门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对其在左侧肝切除术中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价。对210例患者的胆管造影和动脉性门静脉造影片进行分类研究。肝管分型:互型138例,右前、右后叶肝管形成右肝管,然后在肝门区与左肝管汇合;刀型35例,左肝管和右前、右后叶肝管在肝门区以三叉状汇成肝总管;血型7例,右前或右后叶肝管在靠近肝门区汇入左肝管;IV型24例,右前或右后叶肝管在脐部或靠近脐部汇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以来18例肝内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 肝内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1990年1月~2000年3月的11例肝内胆管癌全部误诊,2000年4月~2004年3月的7例经CT检查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其中2例为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左肝内胆管癌12例,右肝内胆管癌6例;随访15例,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0.0%(12/15),66.7%(10/15)和53.3%(8/15);9例肝叶切除术和6例非肝叶切除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16.7%(1/6)(P=0.039).结论: CT检查结合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能帮助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93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10月—2004年2月,对接诊的93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吸或置管药物冲洗引流术.其中34例单纯穿刺抽脓.59例穿刺后置管药物冲洗引流。结果93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91例经皮肝穿刺抽吸或置管药物冲洗引流治愈,2例中转手术,治愈率达97.8%。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细茵性肝脓肿具有安全、微创、廉价、高效、随时施治的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4例肝后下腔静脉损伤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外科近三年在肝脏手术过程中,曾发生4例肝后下腔静脉损伤,经妥善处理后,均未发生再出血,病人安全渡过手术,愈后良好,现将病例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亚病例介绍例1,男性,60岁。“B”超发现肝占位三周住院。CT检查,肝占位位于肝右叶v段与V段交界,直径约8cm。行右半肝切除。切下标本后,下腔静脉两处出血。经无创血管锥钳夹,仔细检查,发现两处出血均为肝后下腔静脉右前壁的肝短静脉撕裂。以无创缝针缝补。例2,男性66岁。“B”超发现肝脏占位一个月住院。CT检查肿物位于肝脏右前叶,不均质囊性,直径约7cm,与下腔静脉前壁部…  相似文献   

11.
腹部闭合性损伤中,以肝外伤最为常见,以往几乎都采用手术方法处理肝外伤。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展和各种止血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非手术治疗肝挫裂伤可使部分病人免遭手术而治愈。我院自1991年1月以来,共收治肝挫裂伤118例,其中24例行非手术治疗,中转手术1例,全部治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8~46岁,平均32岁,均经B超和/或CT证实。肝包膜下血肿4例,血肿最大10.8cm×8.5cm×7.1cm,最小5.0cm×3.2cm×4.1cm;肝破裂伴包膜撕裂(真性破裂)4例,其肝创面约3cm×2cm,B超显示腹腔积血少于500ml,腹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段(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月采用肝段(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115例病例资料。结果肝段(叶)切除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8例(24.3%);肝段(叶)切除 胆道探查72例(62.6%);肝段(叶)切除 胆肠吻合口切开探查10例(8.7%);肝段(叶)切除 胆道探查 右肝表面切开取石术5例(4.3%),术后胆道常规留置T管。其中肝段(叶)切除手术包括左外叶88例,左半肝12例,右前叶7例,右后叶1例。不规则左和(/或)右肝切除术7例。病人均治愈,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8.7%),其中切口感染7例,切口裂开3例,均治愈。术后均经T管行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发现结石15例,残石率13.0%。结论肝段(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疗效较好。残石率较低,并发症较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肝结核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85年11月-2001年3月间收治肝结核瘤9例,对其发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临床作出有结核诊断,4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诊断为肝转移癌,9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肝结核瘤,误诊率55.6%,结论:肝结核瘤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肝区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B超,CT只能诊断为肝占位,B超引导下细针肝穿活检是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8岁。山东高唐籍。自幼在新疆牧区长大,14岁随父亲回山东。因B超检查发现肝右后叶直径约10cm包虫囊肿,2个月前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行肝右后叶包虫囊肿切除术,术中抽出囊液5ml,并向囊内注入甲醛液约30ml,10min后切开囊壁,清除囊内组织,发现有一直径约0.5cm的胆管与囊腔相通,囊腔壁钙化,质硬,给予大网膜填塞固定,囊腔内放置引流管一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交替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技术方法和优势。
  方法:分别选取肝左内叶肿瘤、右前叶肿瘤及左内叶和右前叶均受肿瘤累及的患者各1例,术前运用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肝脏血管情况及预留肝脏体积等综合评估进行手术规划。运用Glisson蒂解剖技术分别解剖出相应肝段的Glisson蒂,确定出明确的切除平面后,分别实施交替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解剖性左内叶切除、右前叶切除及左内叶和右前叶的联合切除。
  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交替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患者1、患者2、患者3手术时间分别为240、320、38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约250、450、1000mL,3例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 AFP在均术后2个月内降至正常,复查肝脏B超和CT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交替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解剖性肝中叶切除能够获得清晰的切除平面,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468例肝内结石病人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并发症。结果:由于坚持专业人员参与术前B超 术中B超检查,纤胆镜检查取石,术后胆镜取石的贯序治疗,使病人出院时残石率为8.1%,取得了优异的疗效。结论:(1)专业人员参与术前B超检查是有益的;(2)术中B超检查、监督、引导取石是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3)切除含病灶的肝叶是治疗肝内结石的有效手段;(4)术后胆镜取石是进一步降低残石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5~1994.9月,在1000例肝胆管结石手术病例中采用肝叶、段切除482例,现总结其治疗经验与体会。63%病人经受过1~5次手术,其中21.8%为不同类型的胆肠吻合。本组肝切除术式:左外叶66.6%,左半肝16.6%,右半肝3.9%,右前或右后叶8.7%,肝方叶切除作为附加手术占4.1%。手术并发症10.2%,包括胆瘘、断面及膈下感染、胆道出血等。死亡9例(1.9%)。85%病例获平均0.5年随访,优良率88%。基于病因学及病理基础讨论了治疗要点。指出:①必须根据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因学决定术式;②肝叶、段切除是治疗原则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目的 总结采用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治疗514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左外叶64例、左肝叶176例、右前叶10例、右后叶24例、右肝叶31例、双侧肝叶209例。合并症:合并有显著肝段或肝叶萎缩者280例,肝脓肿17例,胆瘘7例,胆管癌8例。265例有1-5次胆道手术史。手术方法:根据肝内结石的分布决定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的范围,其中S2-3切除284例、切除98例、切除26例、切除37例、双侧肝叶部分切除23例。附加术式包括经肝门胆管切开取石217例,经肝实质肝内胆管切开取石11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96例。术后并发症有胆漏15例(2.9%)、膈下感染23例(4.5%)、腹腔脓肿2例(0.4%)和肝衰3例(0.6%)等。11例(2.1%)术后死于肝衰竭。随访10个月到25年,75.9%症状消失,14.5%偶而有轻度胆管炎发作,9.6%仍反复发作严重胆道感染。49例手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肝脏切除范围不够兖分而遗留病变的肝胆管。结论 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是清除病灶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超声引导下行肝部分切除可以减少行肝大部切除的必要,而后者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不容忽视。通常当肝右后叶存在多发肿瘤并已浸润至肝右静脉,和(或)位于门静脉右后分支(P6—7)的肿瘤已侵及门静脉右前分支(P5—8)时,常规需要进行右半肝切除。本文主要探讨一种右半肝切除术的替代方式,即经超声引导下扩大的系统性右后肝叶切除术(SERPS)。  相似文献   

20.
B超引导下肝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脓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科从1994年3月至1996年4月,对26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人,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fiB床资料与方法本组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23岁至68岁,平均51.5岁。病程10天至180天,平均35.3天;体温39~40=C12例、38oC~39C8例、37~38oC6例;白细胞计数30X10’/L6例、20X10’/L8例、10~16X10‘/L6例、10X10’几以下6例。中度黄疽2例;血行性细菌性肝脓肿20例,胆源性肝脓肿5例,肝癌栓塞化疗后肿瘤坏死感染1例,伴有细菌性肺炎1例,败血症2例,其中5例伴糖尿病。接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