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磁共振(MRI)对库欣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库欣病者32例,均行蝶鞍区普通平扫和增强后动态MRI检查.结果动态MRI诊断垂体腺瘤29例.32例均行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术后病理报告垂体腺瘤29例,垂体细胞增生2例,病理阴性1例.术后随访3~15个月,皮质醇下降至正常者28例.结论动态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蝶鞍内垂体微小腺瘤,可提高垂体微腺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康传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2,(2):128+133-128,133
目的分析空蝶鞍的临床表现、CT及MRI征象、病因机理及临床应用,评价CT及MRI诊断SAH的意义。方法本文分析了我院37例空蝶鞍的CT及MRI征象和临床表现,并进行交互对比式归纳和总结,其中采用颅底薄层螺旋CT扫描、轴矢状位T1WI/T2WI、FLAIR、冠状位T1WI扫描。结果空蝶鞍的CT表现主要有蝶鞍扩大,垂体窝壁骨质变薄,垂体窝内为脑脊液样低密度影填充,且与鞍上池沟通,增强扫描无强化。空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脑脊样信号,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垂体柄后移。结论 CT诊断空蝶鞍有一定局限性,但经过薄层螺旋CT扫描后二维重建后处理亦可明确诊断;MRI因其检查的多方位性、多成像方法性,故可以准确诊断空蝶鞍。因而CT为临床检查的主要筛查手段,MRI应成为其临床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1 MRI诊断垂体腺瘤的价值 MRI(磁共振成像)为多平面成像,具有多序列选择能力,无骨及牙齿伪影,无电离辐射,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有独特的优越性.据统计,其诊断敏感性为83%,而CT为42%.对大腺瘤则可清楚显示肿瘤向鞍外延伸的范围及是否累及邻近结构如视交叉、海绵窦及蝶窦等,对确定肿瘤内有无坏死、囊变、出血和有无空蝶鞍及血管结构方面亦较CT更准确可信,但MRI在显示骨质变化、钙化方面则不及CT,在鉴别诊断方面仍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4.
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头颅MRI检查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原发性空蝶鞍患者36例进行研究.采用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横断面T1WI、T2WI,9例行钆对比增强扫描.结果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患者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鞍区增大、鞍底下陷、鞍内为典型的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受压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垂体柄延长直达鞍底.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顽固性头痛、头晕、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结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可清晰显示空蝶鞍,MRI应作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鲁广华  赵大聪  张雪峰 《中外医疗》2011,30(10):173-17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空蝶鞍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Profil 0.2T开放型永磁磁共振扫描仪,对到我科行颅脑检查的2200例患者均观察其鞍区垂体的情况,对可疑空蝶鞍患者加扫矢状位、冠状位T1WI.回顾性分析72例经MRI诊断空蝶鞍...  相似文献   

6.
1 垂体的CT、MRI解剖学 垂体位于蝶鞍内,解剖学上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原始口腔管顶颅颊囊的向上移行,神经垂体来源于第三脑室底部脑组织向下的延伸.胚胎第6周时,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在蝶鞍内会合为垂体,会合间可有裂隙残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席汉氏综合征(SS)的垂体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15例SS病例的垂体MRI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蝶鞍及垂体的MRI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15例皆表现为蝶鞍无扩大的空蝶鞍,垂体柄可见,无明显偏移,强化明显,垂体后叶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其中完全空蝶鞍3例,鞍内未见腺垂体组织,垂体柄下端呈“游离”状,悬挂于蝶鞍内.部分空蝶鞍12例,2例腺垂体均匀萎缩,形态尚规则;10例不均匀萎缩,鞍内可见不规则形态的残留腺垂体组织,薄片状贴于鞍底,平扫呈等T2等T1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腺垂体后部皆可见残留垂体组织与垂体柄相连,其中仅见腺垂体后部残留3例,腺垂体后部合并其它部位残留9例.结论 MRI表现为蝶鞍无扩大的空蝶鞍而垂体柄形态正常、腺垂体组织消失或呈不规则形态萎缩是SS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的鞍区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选取2001年2月至201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31例PSIS患者,采集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垂体的高径、横径、前后径,计算垂体体积和冠状面面积,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6.5±3.8)岁(6~25岁).MRI图像显示16例患者为垂体柄断裂伴垂体后叶异位,15例为垂体柄明显变细或者显示不清,其中7例为空泡蝶鞍.所有31例PSIS患者均显示垂体体积缩小,临床上均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结论 PSIS的MRI图像特征为垂体柄断裂并伴有垂体后叶异位或者垂体柄明显变细或显示不清,并有垂体前叶多种激素缺乏.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征(ESS)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学价值。②方法对空蝶鞍综合征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30例ESS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空蝶鞍综合征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示鞍区增大(90%).鞍内脑脊液充填(50%),垂体柄受压变扁且紧贴鞍底(50%)。④结论MRI是诊断ESS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内镜经蝶手术三维可透视化模型,并探讨其在神经内镜下经蝶鞍区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经MRI诊断为鞍区肿瘤的患者,术前收集薄层CT、MRI、MRA资料,采用Vitreafx影像学数据工作站构建蝶鞍区三维可透视化模型,观测解剖结构相关入路标志及与肿瘤的空间位置关系,模拟手术操作,并与神经内镜下实际手术过程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建立的三维可透视化模型均显示出清晰的解剖定位标志,即蝶鞍区骨质、蝶窦间隔、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隆突、视神经、肿瘤等及与肿瘤毗邻关系;手术规划方案及手术入路成功制定,术前模拟与术中实际情况一致。结论:所建三维可透视化模型较真实,可为术者提供清晰的立体解剖信息,为手术前期的规划提供有效帮助;术前模拟手术入路方式,可减少实际术中风险,提高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鞍区占位病变的CT、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垂体大腺瘤20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4例、胶质瘤4例、Rathke’s囊肿3例、皮样囊肿3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性、定位诊断。结论CT能准确显示鞍区肿瘤钙化和骨质破坏程度,MRI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的X线诊断方法有蝶鞍平片、断层摄影、定向气脑造影、颈动脉造影以及CT扫描等,绝大部份病人能确定诊断,但对于微小垂体腺瘤的诊断仍存在不足。1979年Theron介绍了用海绵间窦造影诊断微小垂体腺瘤。据Divitiis等称,用这种造影可显示直径仅3mm的病变。我科自1982年底以来进行了16倒海绵窦和海绵间窦造影。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凯  邢增宝 《海南医学》2009,20(6):14-16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颅底脊索瘤的MRI及CT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18例脊索瘤中,斜坡型10例、蝶鞍区型4例、颞枕区型2例、广泛型2例;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为主,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可有囊变、出血、钙化灶;病变可侵犯周围结构器官,如斜坡、垂体及海绵窦等;MRI增强扫描提示病变呈缓慢逐步强化趋势的“蜂房样”不均匀强化形式12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CT对显示病变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优于MRI,但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并且有助于确定外科手术方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种植牙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93例接受种植牙手术患者的口腔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检查。两种方式影像学分析,比较两种方式检测患者颏孔解剖检出情况,下颌区垂直距离测量以及种植术术后检查情况。结果锥形束CT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颌骨解剖结构和术后骨结合。锥形束CT在颏孔、颏棘上孔、切牙管、副颏孔以及颏神经环等解剖结构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前牙区下颌骨根尖处根尖骨宽度显著长于曲面断层(P<0.05),磨牙区下颌骨根尖处根尖骨宽度显著短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前牙区和磨牙区可用骨高度,前牙区骨类牙根长度和前磨牙区下颌骨牙槽嵴顶跟间骨宽度均显著低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后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3.85%)显著低于曲面断层的检出率(11.54%)(P<0.05);而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后骨量不足的检出率(25.00%)显著高于曲面断层的检出率(12.50%)。结论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前颌骨解剖结构显示及诊断、术后种植体情况检测均要优于曲面断层,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对9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瘤 X 线平片、薄层多轨迹断层和 CT 表现作了对照分析.CT 对垂体瘤的诊断是一个敏感而有效的方法。然而,薄层多轨迹断层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作者认为 X 线检查的完整,放射医师的经验,以及对蝶胺解剖变异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为了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正确率,需要结合薄层多轨迹断层、CT 和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20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以增加对其认识。方法 20例患者全部行MRI平扫,8例行增强扫描,常规行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结合CT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空蝶鞍综合征MRI表现为蝶鞍扩大、垂体变薄及“锚”征等,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空蝶鞍综合征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且有其特定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结合临床多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在库欣病定性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 例经口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后病理证实为库欣病患者,术前行<'18> FDG PET/CT躯干和脑显像,同期行鞍区核磁共振成像 (MRI)和奥曲肽全身显像,6例行岩下窦静脉取血 (IPSS).结果 12 例PET/CT 躯干显像均未见异常,脑显像对垂体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91.6%(11/12),MRI对垂体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66.7%(8/12),6例IPSS 中5例定位为垂体,定侧准确率为50%(3/6).结论 <'18>FDG PET/CT躯干显像可协助除外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而脑显像对库欣病定位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尤其对MRI检查阴性和IPSS无法定位患者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鞍区占位性病变中,垂体大腺瘤最为多见.MRI因不受颅底骨质影响,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以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是目前显示鞍区结构的最佳方法.该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动态增强MRI对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旭  胡克非  尹传高  胡俊  陆忠斌  汪晓波 《安徽医学》2013,34(11):1660-1663
目的探讨儿童垂体疾病特征性MRI表现,提高对儿童垂体疾病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20匆垂体1.5T检查患儿,垂体有特征性形态、信号改变29例,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结果垂体柄阻断12例,甲减致垂体增生5例,LCH浸润垂体4例,空泡蝶鞍综合征7例,垂体巨腺瘤1例。结论MRI能准确显示儿童垂体形态、信号改变,临床与影像特点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类病变,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甲减的垂体MRI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7例原发性甲减的垂体、蝶鞍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从而提高对该疾病所致的垂体、蝶鞍MRI表现的认识,特别是对垂体MRI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的发生.方法:分析7例原发性甲减的垂体、蝶鞍MRI表现、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结果:本组病例MRI表现特征:垂体增大,酷似肿瘤,上缘隆突其信号表现为等信号,后叶高信号受推压,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蝶鞍扩大,鞍底下移,视交叉受压上抬,鞍背骨质吸收,蝶窦发育差.7例患儿均以身材矮小就诊,临床检验T3、T4均降低,TSH显著增高.经抗甲减治疗1~3月后临床表现明显好转.MRI复查:垂体体积明显缩小.结论:原发性甲减有较典型lf缶床表现,原发性甲减后通过反馈调节,垂体异常增生;颅脑MRI表现为垂体异常增大,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不要误诊为垂体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