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华  于蓉  邓玉兰 《华西医学》2010,(7):1242-1243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胸锁乳突肌单侧头切断及双侧头切断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2006年3月-2008年9月收治的35例成年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分成两组,A组11例行胸锁乳突肌单侧头切断石膏外固定术,B组24例行胸锁乳头肌双侧头切断石膏外固定术。结果随访6~12个月,B组胸锁乳突肌松解明显优于A组,斜颈矫正程度也明显优于A组。结论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行双侧头切断疗效优于单侧头切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眼性斜颈术后整体康复治疗对头位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33例上斜肌麻痹术后患儿进行手法按摩、运动疗法、磁疗、控制睡姿以及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等整体康复治疗,与对照组14例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整体治疗组痊愈27例,好转6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7例,好转6例,无效1例;两者治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眼性斜颈术后整体康复治疗是改善头位必要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标准的临床分类和评估方法,分析标准化的手法牵伸引对婴儿先天性斜颈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994-06/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接受牵伸手法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2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表现,将其分成胸锁乳突肌血肿组(n=113),肌性斜颈组(n=77),姿势性斜颈组(n=16);根据颈部被动活动度受限分成旋转受限≤30°组(n=107)和旋转受限>30°组(n=99);根据年龄分成0~30d组(n=35),31~90d组(n=101),91~365d组(n=70)。所有患儿均实施标准的手法牵伸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姿势性斜颈组患儿中有0例,肌性斜颈组中有4例(5.2%),胸锁乳突肌血肿组中有18例(15.9%)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旋转受限≤30°组患儿中有5例(4.7%),旋转受限>30°组患儿中有17例(17.2%)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30d的患儿有1例(2.9%),31~90d的患儿有7例(6.9%),91~365d的患儿有14例(20.0%)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姿势性斜颈、颈部旋转受限≤30°,年龄0~30d的患儿疗程显著短于其他临床表现,颈部受限程度、年龄患儿(P<0.05)。结论:标准化的手法牵伸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大年龄先天性肌世斜颈往往由于继发畸形较重而治疗效果不佳,探讨青少年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措施,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收治的获得随访的96例7—21岁的先天性肌性斜须。采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及锁骨头部分切除术91例、胸锁乳突肌延长术5例。术后行颈托牵引、手法矫正及颈托矫形支具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96例中优51例,良35例,可l0例,优良率89.6%。结论:大年龄先天性肌性斜颈经过综合治疗可以达到相当的矫形效果。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术该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确切,创伤小。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受到限制,仅对部分病例行效,颈托牵引及颈托矫形支具综合治疗是一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术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年龄先天性肌性斜颈往往由于继发畸形较重而治疗效果不佳,探讨青少年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措施,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收治的获得随访的96例7~21岁的先天性肌性斜颈。采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及锁骨头部分切除术91例、胸锁乳突肌延长术5例。术后行颈托牵引、手法矫正及颈托矫形支具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96例中优51例,良35例,可10例,优良率89.6%。结论:大年龄先天性肌性斜颈经过综合治疗可以达到相当的矫形效果。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术该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确切,创伤小。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受到限制,仅对部分病例有效。颈托牵引及颈托矫形支具综合治疗是一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术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斜颈,是以头向患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面部变形为其特点。一般为一侧胸锁乳突肌短缩所致,即称为肌性斜颈(见图)。少数为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病变或精神因素引起。而由颈椎先天性畸形所致者极为少见。先天性斜颈的发病原因迄今并不太清楚,过去曾有人将先天性斜颈与产伤性血肿相混淆而误认为是助产事故。但顺产和剖腹产婴儿也同样可发生肿物很大之肌性斜颈。一般认为,肌性斜颈是在胎儿时期胸锁乳突肌发生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李艳  韩星 《护理研究》2011,25(34):3153-3154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家庭护理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矫正头面部畸形的效果。[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家庭护理矫正患儿头面部畸形,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组44例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44例总有效率6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家庭护理能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面部畸形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上斜肌不全麻痹误诊为先天性肌性斜颈一例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17500]潘福军,胡德富病例男,6岁。2岁时家长发现其头向左歪斜,4岁时就诊于某市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住院行胸锁乳突肌手术治疗,术后斜颈无改善,来眼科就诊。检查:视力右1.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眼性斜颈术后整体康复治疗对头位的改善作用.方法:眼性斜颈患儿47例,分为康复组33例及对照组14例,2组均行上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康复组配合手法按摩、运动疗法、磁疗、控制睡姿及心理疏导等整体康复治疗,并与未行整体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3~6个月后,康复组痊愈27例,好转6例,无效0例;对照组分别为7、6及1例.康复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与50.0%,P<0.05).结论:整体康复治疗对儿童眼性斜颈术后头位的改善及疗效的巩固有显著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艳  韩星 《山西护理杂志》2011,(12):3153-3154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家庭护理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矫正头面部畸形的效果。[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家庭护理矫正患儿头面部畸形,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组44例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44例总有效率6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家庭护理能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面部畸形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局部注射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3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总结1997年10月~1999年12月门诊激素局部注射辅以按摩,患侧被动牵伸治疗的38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年龄在2~6个月间。结果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3个月。375例经1~4次注射后,包块消失,肌肉变软,头颈偏斜明显好转。5例经3次注射后,胸锁乳突肌明显挛缩。结论激素局部注射辅以手法矫正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近期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例1患儿男,3岁3个月,因自幼头向右肩倾来我院就诊。患儿自幼头向右肩倾,于走路及注意力集中时歪头明显,睡眠时头位可保持正位。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外科排除肌性斜颈后转来眼科就诊,眼科门诊诊断为"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上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物理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疾病 ,是婴儿常见的疾病 ,在治疗及病因上存在很大的争议[1 5] 。多年来我科采用物理疗法治疗此病 ,效果满意。现将近期在我科治疗并有随访纪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以探讨影响本病预后及疗程的因素。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1997年 1月至 1999年 1月在我科治疗并有随访纪录的病例共 12 0例 (不包括颈椎畸形、颈部感染及视力不正等原因引起的斜颈[2 ] ) ,其中男 6 2例 ,女 5 8例 ;右侧患病 6 2例 ,左侧患病 5 8例 ;就诊年龄小于1个月的 2 5例 ,1~ 2个月的 6 7例 ,2~ 3个…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62例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本组6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发现异常声像图改变.根据声像图特征,6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分为两种类型:肿块型32例(32/62,51.61%),弥漫型30例(30/62,48.39%).18例(18/62,29.03%)先天性肌性斜颈内显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73~0.88.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斜颈又称小儿肌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我科采用综合康复手段予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小儿先天性斜颈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半个月~3岁,胎位不正6例,剖腹产5例,胎头吸引8例,侧切加产钳3例,顺产6例,左侧斜颈16例,右侧斜颈12例,患儿颈部一侧有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头部向患侧倾斜者:25例,颜面部大小不对称,颈部肿块挛缩状态,硬度较高,头部歪斜较重者3例。方法:(1)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用重庆产ZH-11型单头落地式治疗机,辐射板直径78mm,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颈部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进行斜颈的治疗,间隔2 d进行1次,单次贴扎时间≤48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两组患儿头部倾斜、颈部侧屈角度及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并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头部倾斜角度、颈部侧屈角度、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儿头部倾斜角度[(4.46±3.00)°]、颈部侧屈角度[(62.92±7.68)°]、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4.92±3.06)°]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治愈率(46.15%)、好转率(50.00%)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3.85%)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能更好地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头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超在中医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超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进行检查,并对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及肿块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102例患儿,根据临床分型不同,其超声表现及治疗疗程不相同。其中肌肉型26例,疗程在1个疗程左右;混合型63例,疗程2~3个,纤维型13例,疗程在4个疗程以上,甚至无效。结论彩超对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率高,能够测量病变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及肿块的大小,同时能够观察病变胸锁乳突肌在中医综合治疗中的变化,是先天性肌性斜颈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理疗的健康教育质量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骨科门诊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3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家长,由专业人员应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家庭理疗健康教育路径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前、后的效果和患儿的疗效.结果 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了患儿家长对先天性肌性斜颈家庭理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态度(P<0.05),全部患儿遵医嘱进行家庭理疗(P<0.01);治疗后30例患儿痊愈29例,好转1例.结论 专业人员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家庭理疗进行健康教育,贯穿治疗始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康复训练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提高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的疗效.方法:耐心细致地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宣教,包括训练的意义、方法、时间、范围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掌握2套矫正先天性肌性斜颈功能训练的方法,重症患儿用自行设计的先天性肌性斜颈姿势矫正帽,每日坚持功能训练不少于30min,持续时间为半年,并对患儿随访.结果:采用评分法,评分设定为1~6分,接受系统功能训练的19例术后5~10个月随访得分平均为5.37分,未接受系统功能训练的12例术后7~12个月随访得分平均为4.58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的康复训练能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小儿肌性斜颈为新生儿常见先天性疾病,由于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先天性挛缩变短,出现斜颈畸形,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及外观。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治疗难度加大,因此早期治疗及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关键~([1])。本研究对1岁以下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为提高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探究更有利于预后发展的护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8例肌性斜颈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