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院于1978年开始,对28例肝脏与膈肌无粘连的肝右叶脓肿,匀采用截肋一期完成手术,取得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4~52岁,其中细菌性肝脓肿17例,阿米巴性肝脓肿11例。住院最短时间15天,最长时间45天。术后出现反应性右侧胸膜炎13铡,(包括术前已有的10例),术后无一例发生腹腔感染。仅1例死亡,死因为中毒性肝昏迷,余27例匀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所引起。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随着现代化诊断技术的提高,新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我院自1998~1997年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28例,经腹切开引流176例(806%),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76例,男147例,女29例。年龄19~65岁,平均325岁。术前均经B超或和CT检查确诊。脓肿单发159例(903%),其中右前叶94例,右后叶31例,左叶34例。多发性脓肿17例。12 手术方法 176例均采用经腹手术入路,其中38例为经皮穿刺引流欠佳中转手术,32例为肝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脓肿阶段性治疗选取不同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治疗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03年4月~2007年2月收治的32例肝脓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细菌性肝脓肿30例(94%),阿米巴性肝脓肿2例(6 %);单发性肝脓肿21例(65.6%),多发性肝脓肿11例(34.4 %);右肝脓肿29例(90.6%),左肝脓肿3例(9.4%).脓肿平均直径6.7cm(3.5cm~11.2cm). 6例患者(18.8%)行非手术治疗,17例患者(53.1%)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8例患者(25 %)行经腹切开引流术,1例患者(3.1%)行右半肝切除术.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3天(12~45天),无并发症,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复发,疗效满意. 结论 肝脓肿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经腹切开引流三种方法.根据疾病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治疗肝脓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郑东  刘洪  何大军  杨昕宇  叶茜  贾东 《四川医学》2010,31(8):1188-118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肝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34例成熟型孤立肝脓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冲洗治疗,经超声随访观察。结果肝脓肿位于左叶21例,右叶13例,单发脓肿30例,多发4例,最小脓肿约1.8 cm×2.5 cm,最大脓肿5.5 cm×7.0 cm,壁厚0.5-1.5 cm。超声引导下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肝脓肿成功率达100%,置管后团块逐渐缩小、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对成熟型孤立性肝脓肿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能达到临床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肝脓肿在临床上不少见,我院内外科1975年1月~1982年4月期间,共收治肝脓肿113例,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36,834的0.3%,略高于国内王氏报告。其中阿米巴性肝脓肿66例,细菌性肝脓肿47例。诊断依据是:(1)肝脏穿刺抽出脓液和外科于术诊断者44例;(2)病理检查者4例;(3)有临床典型症状、体征,曾作超声波检查(A型或B型),X线检查或肝扫描和用药试验治疗有效者65例。从113例回顾性研究中,对肝脓肿的诊断多数不很困难,但有关类型诊断却不是那么容易。对合并症不提高警惕,其死亡率很大。本文从诊断分型上的特点,通过对比提高认识,期有助于早  相似文献   

6.
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13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引流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6例肝脓肿病人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及预后情况,并与同期剖腹手术病人67例相比较.结果13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8例,占5 88%,无1例死亡.与同期手术治疗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利用该方法治疗肝脓肿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降低了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肝脓肿在早年死亡率较高 ,随着医学的进步 ,近年来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死亡率已下降至11 %~12 % ,但多发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其死亡率仍高达20 %~100 % [1]。近两年来我院外科共收治10例肝脓肿 ,其中5例行脓肿引流 (包括剖腹切排和穿刺引流 )、静脉输注抗生素疗法 ,效果良好 ;但另5例引流失败 (脓肿未完全液化 )或无法作引流(多发性肝脓肿 ) ,单纯静脉使用抗生素效果较差。我们采用经胃网膜右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输注抗生素加全身支持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 ,女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2003年7月~2012年5月期间,对45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进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肝右叶34例,肝左叶11例。结果:45例患者全部治愈,穿刺置管成功率达100%,无出血、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留置引流管时间4~9天,穿刺置管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结论: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廉价、微创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解剖性分离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降低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9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3例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A组)进行肝切除;155例采用传统钳夹法(B组)进行肝切除。围手术期常规保肝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及输血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肿瘤直径(6.02±3.24)cm,术中出血量(445±240)ml,输血52例(24.3%),输血量(520±280)ml。无手术死亡及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12例(4.9%),术后住院时间为(13.4±4.9)d。B组肿瘤直径(5.84±2.93)cm,术中出血量(1 200±320)ml,输血53(34.2%)例,输血量(1 400±623)ml。手术后30d内死亡5例(3.23%),发生并发症25例(16.1%),其中术后腹腔或肝创面出血5例、肝功能衰竭5例。术后住院时间(18.9±10.3)d。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死亡率、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P<0.01)。结论在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进行肝切除,可以显著降低肝癌肝切除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87年2月至1988年5月采用经皮肝穿刺置粗管引流治疗肝脓肿9例,效果满意。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14岁~50岁。脓肿部位:右肝7例,左肝1例,左右肝并存1例。细菌性肝脓肿8例,阿米巴性肝脓肿1例。首次引流量20~2000ml。脓腔大小:经 B 超或造影见脓腔3.5×3~20×11.9cm。引流时间:3~7天,平均引流时间4.5天。全组无并发症,无死亡。平均住院14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我院肝叶切除术96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11例,手术死亡率为11.4%。死亡原因为出血性休克(6例)及肝功衰竭(5例)。本文仅就两种死亡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贺继明 《广西医学》2001,23(3):600-601
我院 1 990~ 1 999年收治确诊的肝脓肿共 1 43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均为住院确诊病例共 1 43例。其中男性 1 1 8例 (占 82 .5% ) ,女性 2 5例 (占 1 7.5% )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77岁 ,平均 36.9岁 ,以 2 0~45岁的青壮年多发 ,94例 (占 65.7% ) ,农民 1 2 8例 (占 89.5% ) ,干部 2例 ,工人 5例 ,学生 6例。细菌性肝脓肿 96例 ( 67.1 % ) ,阿米巴肝脓肿 35例( 2 4 .5% ) ,混合性肝脓肿 1 2例 ( 8.4% ) ,有明确的痢疾史者 1 3例 ( 9.1 % )。1 .2 症状与体征 :缓慢起病 2 0例、急性起病 1 2 4例 ,畏寒 77例 ( 53…  相似文献   

13.
老年医院住院患者344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患病特征是 :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 ,这一临床特征在老年医院显得尤为突出。现将我院 1996年 5月 1日 - 2 0 0 0年 12月 31日止 ,收治住院的 10 4 0位患者中 ,死亡病例 34 4例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 4例死亡病人 ,男性 188例 ,女15 6例 ,男女比例 1.2∶1,其中 <60岁 8例 (2 .3% ) ;60~ 69岁 5 5例 (16% ) ;70~ 79岁 12 7例 (37% ) ;80~ 89岁 133例 (38.6% ) ;>90岁 2 1例 (最大 99岁 ,最小 90岁 ) (6.1% )。1.2 方法  34 4例死亡病人从入院到死亡住院天数、死亡时间分布、死…  相似文献   

14.
肝叶切除术后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叶切除是治疗肝脏肿瘤、肝脓肿等的一种手术方式。根据肝脏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不同 ,其手术方式有规则性肝叶切除 (包括肝叶切除、半肝切除、三叶切除 )和不规则性肝叶切除。本人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监护室进修期间 ,共收治肝叶切除病人 4 6 6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6 6例 ,男 380例 ,女 86例 ;年龄 10~ 86岁。原发性右肝癌 2 0 8例 ,占 4 2 .4 9% ;原发性左肝癌 86例 ,占18.4 5 % ;继发性肝癌 12 8例 ,占 2 7.4 7%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2 8例 ,占 5 .11% ;肝脓肿 16例 ,占 3.6 5 % .本组病人均行肝叶切除术 ,术后仅 1例…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67年9月~1973年7月收治肝脓肿159例,其中阿米巴肝脓肿127例,细菌性肝脓肿32例,均经肝穿刺及超声波证实,因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所差异,现作临床对比分析。资料分析1.发病率:我科在同时期住院总人数为5,276人,肝脓肿病人159例,发病率占3%,其中阿米巴肝脓肿127例,占所有肝脓肿病人79.9%,细菌性肝脓肿32例,占所有肝脓肿病人20.1%,阿米巴肝脓肿发病率比细菌性肝脓肿发病率高,与国内文献报导相符。2.性别:本文127例阿米巴肝脓肿中,男性占78%,女性占22%;32例细菌性肝脓肿中,男性及女性各占50%,与王氏报告的女性患细菌性肝脓肿较阿米巴肝脓肿多相符(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清创性肝切除术在重度肝外伤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重度肝外伤手术治疗病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死亡率并分析死亡原因。结果:清创性肝切除术的死亡率为36.8%,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sk,RR)为0.71;规则性肝切除术的死亡率为54.5%,RR为1.27;大静脉(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死亡率为50.0%,RR为1.49。清创性肝切除术的死亡率明显低于规则性肝切除术和大静脉修补术(P<0.05)。总体手术死亡率为45.0%,其中肝脏相关疾病占35.0%,肝脏无关疾病占10.0%。结论:清创性肝切除术较传统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在治疗重度肝外伤中更有助于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对1994年~2003年住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7例ALC患者中死亡32例(死亡率为13.5%),上消化道大出血8例,肝性脑病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肝性脑病15例,其他原因2例。死亡平均年龄(51.9±12.3)岁,平均饮酒时间(29.7±12.7)年,开始饮酒时的平均年龄为(26.9±6.7)岁,30岁以前开始饮酒的ALC患者死亡率(18%)高于30岁以后开始饮酒的死亡率(8.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AL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死亡率(13.9%)与非感染组的死亡率(13.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肝性脑病是ALC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ALC患者开始饮酒时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肝炎病毒感染不影响ALC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因胆石所致的细菌性肝脓肿,比较少见。本文报道我科在1971年7月~1979年6月所收治的782例胆石症病人中并发肝脓肿者共26例(3.3%),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性别:男11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56岁,其中以20~40岁者最多,占73%。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20天,平均为36天。脓肿数目:单发性24例,多发性2例。脓肿部位:右叶16例,左叶8例,左、右二叶兼有者2例。脓肿大小:最大者脓量1500毫升,最小者仅为肝脏表面散在多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状态下肝脓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2008年收治的68例肝脓肿病例,其中无明确肝脏缺血临床依据的病例56例,有明确肝脏缺血临床依据的病例12例,比较分析其临床诊疗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56例未合并肝脏缺血患者,行开腹手术引流34例;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13例;抗菌药物治疗后完全吸收8例,临床治愈54例,病重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l例,合并肝癌病重死亡1例(死亡率3.57%)。合并肝脏缺血的12例患者,均经过长期抗茵药物治疗,脓肿无完全液化,多分隔,无法通过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治愈,反复发作,最终死亡5例(死亡率41.6%),行肝叶切除术后痊愈7例。讨论:临床难活性肝脓肿除考虑胆道并发症和糖尿病等因素外,应考虑有无合并肝脏缺血的因素存在,如通过影像学检查有明确合并肝脏缺血因素存在的临床依据,在患者病情乎稳时尽早行病灶所在肝叶的切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5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近5年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死亡病例,以提高认识。方法收集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3例,其中死亡22例,设为死亡组,另251例存活病人设为存活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1、性别:死亡组男17例,女5例;存活组男197例,女54例。2、年龄:死亡组26~85岁,平均年龄(66.18±14.00)岁;存活组25~90岁,平均年龄(63.92±13.16)岁,P>0.05。3、梗死部位:死亡组前壁或广泛前壁者16例,存活组122例,P<0.05。4、并发症: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死亡组19例,存活组99例,P<0.0005;心源性休克死亡组5例,存活组0例,P<0.0005;肺部感染死亡组11例,存活组106例,P>0.05;Ⅲ°AVB死亡组3例,存活组18例,P>0.05。5、死亡时间:自患者入院后50分钟至12天不等,其中<24小时10例;<3天4例;<7天6例,≥7天2例。6、死亡率:住院期间死亡率22/273(约8.06%),男性AMI患者死亡率17/214(约7.94%),女性AMI患者死亡率5/59(约8.47%),男、女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死亡原因:心脏泵衰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19例,心跳骤停2例,心脏破裂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多见于累及前壁或广泛前壁者,有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