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结合穿戴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2例,术后第1天至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0.2 ml/d,同时穿戴弹力袜.对照组28例,未行抗凝措施和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于术后1 d,7 d和14 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1 d和7 d复查头颅CT,术后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结果 预防组32例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8.6%),其中6例(21.4%)发生在瘫痪侧,7例(25.0%)发生在脑静脉以下,有症状者2例(7.1%),经溶栓或抗凝治疗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3.6%).两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颅内出血各1例,经再次手术,病情均稳定.两组间术后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深静脉血栓28.6% vs 0,P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瘫痪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被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d、7d、14d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头颅ct检查。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平均血流流速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未发生皮肤破溃、坏死、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瘫痪肢体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对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手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围手术期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速避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应用。结果:实验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总输血量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的,对手术后伤口出血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肖伟宏 《当代医学》2009,15(7):134-134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1例于围手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20ml联合低分子肝素钙0.3~0.4ml;B组41例于围手术期只应用低分子肝素钙0.3~04ml。术后第4~7天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中1例(24%)发生DVT,B组中5例(12.2%)发生DVT,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颅脑创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青 《当代医学》2011,17(9):42-43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术后第1~14d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0.2ml/d,同时穿戴弹力袜。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未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于术后1d、7d和14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24%),其中7例(7%)发生在瘫痪侧,13例(13%)发生在静脉以下,有症状者5例(5%),经溶栓或抗凝治疗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9例(9%)。结论颅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和使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组30例使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静滴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术后3 d、7 d切口引流量、出血、切口血肿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7.5%),观察组仅1例(3.3%),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7 d时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血肿及其他部位出血。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折术后卧床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1例。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 100 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7%),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5.9%),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 injection,LMWH)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山西省某煤矿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符合标准的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术后每天皮下注射1次,剂量同术前,共治疗7 d。对照组:术前不采用任何预防方法,术后处理同试验组。检测术后输血量、血小板计数、术后引流量、红细胞、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彩色多普勒检测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输血量、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为预防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邱振雄  刘维藩 《吉林医学》2010,31(18):2799-2800
目的:对比研究术前单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疗效。方法:对LC患者按进院先后随机分组,研究组(A组)术前15 min皮下注射5 000μg低分子肝素钙,再行LC。对照组(B组)行常规LC手术。术后3 d常规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A组的血栓率为0.54%,B组的血栓率为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对术中术后出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术前不采用任何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研究组60例患者术前12h于腹部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于,l当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手术前、后检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早期综合防治DVT,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骨折。结果 该组检出DVT5例,术前检出DVT3例,术后2例。经早期的综合治疗,血栓缩小机化,无出现症状性肺梗塞,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后均可发生DVT,围术期采用彩超监测与综合治疗是早期预防DV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于书卿  季楠  钱珂  康帅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10,32(10):779-781
目的探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230例,术后第1天即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直至患者可以下地行走。对照组110例,未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每隔3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中9例(3.9%)患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8例(25.5%)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中有2例肺栓塞发生。结论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以降低神经系统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通过监测术后D-二聚体含量以预测血栓的发生,对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患者,予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以降低血栓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具有VTE发病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62例,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术后监测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即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以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含量,研究组术后24~72h后若D-二聚体含量≥5μg/mL,予低分子肝素钠4 0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连续用药5~7 d.对照组只监测D-二聚体含量,不予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术前上升,研究组15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13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9例,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33%及69.2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增高,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预测血栓形成是有临床价值的;对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能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和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67例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虽然原发病为盆腔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但妇产科患者中良性肿瘤及正常妊娠妇女发生率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常妊娠剖宫产术后,易于忽视。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首选,但是B超诊断应该和临床诊断结合,单纯依靠B超易于误诊。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采取放置腔静脉滤网的办法防止发生血栓脱落,以免引起肺栓塞。结论妇产科患者,是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手术后应采取包括弹力袜,压力泵,低分子肝素等综合预防措施。急性DVT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有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术前血栓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可以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虽然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有效,但是远期效果及安全性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活血通脉汤防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3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活血通脉汤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栓塞的效果。方法33例住院患者,均予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给予活血通脉汤口服每日1剂,同时进行CPM机功能锻炼和配合足底和下肢静脉泵,手术后7天做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血栓形成与否。结果8侧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形成。结果33例患中6例8侧出现DVT占18·6%;比较无任何预防措施的TKA术后DVT发生率有明显降低。所有病例均无肺栓塞临床表现。结论利用中药活血通脉汤防治人工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固本消疣汤内服结合干扰素术区皮下注射治疗肛门尖锐湿疣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行肛门尖锐湿疣经高频电刀切除术彻底清除肉眼可见疣体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术后口服固本消疣汤结合干扰素术区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术后仅采用干扰素术区皮下注射治疗。治疗期为术后1个月,观察期为术后3个月,对3个月内复发率,复发时间进行研究对比。结果:观察期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7.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复发时间(78±18.19)d,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43±17.61)d。2组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4,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固本消疣汤内服结合干扰素术区皮下注射治疗肛门尖锐湿疣术后患者,复发率、复发时间均优于仅使用干扰素术区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其用于临床有效,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 (速碧林 )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选择 74例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 (38例 )和对照组 (36例 ) ,治疗组给予速碧林 0 4mL ,2次 /d ,皮下注射 ;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 10 0mg ,1次 /d口服。 2组病人常规给予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健脑药物治疗 ,7d为 1疗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 1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 6 8 4 2 %和 5 5 5 6 % ;3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97 73%和 80 5 6 % ;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脑梗死为 1例占 2 6 3% ,对照组为 4例占 11 11% ;2个月内TIA复发率及发展为脑梗死病人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血液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 ,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治疗组病人均无出血。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是行之有效的 ,安全系数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低分子肝素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溶栓治疗的应用,并与溶栓治疗中传统抗凝药物普通肝素相比较.方法 选取AMI患者35例,其中研究组15例,对照组20例,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溶栓前即刻静脉注射依诺肝素素30 mg,溶栓后15 min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 mg,以后每12 h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 mg,共5 d;对照组:溶栓前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4 000 U(或 60 U/kg),后以800~1 000 U/h 静脉泵入普通肝素,依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调整肝素用量,每3 h测一次凝血常规,使APTT维持于正常对照的1.5~2.0倍(50~70 s),48 h后改为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每12 h 40 mg,共5 d.所有患者均给予指南推荐的常规治疗.结果 研究组达到临床再通及冠脉再通标准为86.66%,再通时间平均(1.62±0.36)h;对照组为65.00%,再通时间(1.81±0.33)h.2组再通率及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研究组1例(6.66%),对照组5例(25%),2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中抗凝药物选用低分子肝素疗效不低于传统普通肝素,但方法简便、操作简化,不必反复监测凝血指标,减轻了临床工作负担,优化了溶栓流程,适合向基层及急救系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