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幼年性息肉 (juvenilepolyp,JP)是儿童胃肠道息肉的常见类型,而在成人消化道息肉中,JP所占的比例较低,且大多分布在直、结肠,在胃内罕见。以往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幼儿JP的发病上,对成人JP尤其是成人胃幼年性息肉 (juvenilpolypofstomach,JPS)和胃幼年性息肉病 (juvenilepolyposisyndromeofstomach,JPSS)的观察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本院确诊的 6例成人JPS和 3例JPSS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对其发病情况、病理演变规律做初步探讨。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院近 20年共检出胃息肉 1318例,检出率为 1. 2%,其中JPS9例 (0.…  相似文献   

2.
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25例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又称粘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以往认为幼年性息肉主要见于儿童,16岁以后少见.随着纤维、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出率明显增高.为了提高对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的认识,我们对25例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内镜下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12月至2018年6月经内镜切除及病理证实为幼年性息肉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因大便带血就诊。14岁以下79例,占91. 9%,平均年龄4. 3岁。86例患者共切除92枚息肉,其中单发息肉80人,占93. 0%;直肠息肉61枚,占66. 3%,乙状结肠息肉28枚,占30. 4%。92枚息肉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无一例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幼年性息肉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便带血,发病部位多为直肠,其次乙状结肠,且多为单发息肉; EMR是治疗幼年性息肉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复发几率。方法对116例小儿结肠息肉病例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息肉分布主要集中于远端结肠,其中直肠占58.62%、乙状结肠占28.45%、降结肠占6.03%、横结肠占3.44%、升结肠占2.58%、盲肠占0.86%。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中最常见为幼年性息肉占80.17%,其他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家族性息肉分别占7.75%、6.89%、2.58%、1.72%。复发息肉均为多发性息肉。结论小儿大肠息肉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分布主要集中于远端结肠,多发性息肉易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5.
与成人腺瘤性息肉相比,幼年性息肉是儿童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类型,也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随着结肠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儿童幼年性息肉可经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在结肠镜下进行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我院1994年至2009年经结肠镜切除幼年性息肉1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幼年性息肉又称潴留性息肉,属于错构瘤的一种,是儿童消化道息肉的主要类型,成人少见。  相似文献   

7.
结肠多发性幼年性息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恶心、呕吐、腹痛3d,行肠镜检查,既往健康。见全结肠密布豆粒大小的结节样隆起,状似脓苔,数目不少于100个。病理检查:见肉芽组织覆盖下的溃疡,其下为充满粘液的囊性扩张腺体,腺体被炎性水肿的间质所分开。 2 讨论结肠息肉较常见,但幼年性息肉病少见。息肉遍布肠管又称多发性幼年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文献报道,一兄弟俩同时患有结肠幼年性、腺瘤性及混合  相似文献   

8.
幼年息肉属错构瘤,在儿童往往呈孤立性,主要发生于直肠。在成人则较少见。孤立型幼年息肉被认为是良性病变;相比之下,幼年型息肉病则可恶变,远期结局不佳。近年有报道提示,孤立型幼年息肉亦可变成腺瘤和恶变,然而病人长期预后尚不明。为此,作者对1958年至1982年间的82例孤立性幼年型息肉患者的转归用寿命表分析进行检查。并与年龄、性别相配的一般人群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肠幼年性息肉的结肠镜下特点、结肠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行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大肠幼年性息肉70例,对其结肠镜下病变特点、结肠镜下操作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我院结肠镜检查7512例,发现大肠息肉的806例,病理活检诊断大肠幼年性息肉并坚持随访2年的病例70例。本研究发现,70例患者的大肠幼年性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66(94.29%)],其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52(74.29%)]。70例患者均经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由医护给予专业术后指导。全部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抬举后圈套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大肠幼年性息肉病变以单发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通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恰当的术后医嘱,在电子结肠镜下使用注射后圈套法切除大肠幼年性息肉是安全的、治疗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10.
牟海军  陈幸幸  高原 《山东医药》2011,51(51):89-90
目的观察电子结肠镜手术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95例(124颗)大肠息肉患儿采用Olympus CF-240I电子结肠镜行内镜治疗,24例较大患儿未用镇静剂、余71例均给予丙泊酚全麻,直径〉1.0cm的有蒂息肉行高频电切术、直径〈1.0 cm的无蒂息肉或较小息肉行高频电凝术、直径〈0.5 cm的半球形息肉行钳除法摘除术;收集息肉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记录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及病理类型。结果 124颗息肉中行高频电凝切除98颗、活检钳钳除26颗,病理类型为幼年性息肉70例(73.7%)、P-J息肉11例(11.6%)、炎性息肉7例(7.13%)、增生性息肉4例(4.2%)、腺瘤性息肉3例(3.2%);术后便血、腹痛症状均消失,且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1 a,3例发生便血,其中2例为P-J息肉、1例为幼年性息肉,经再次肠镜检查证明息肉复发。结论电子结肠镜手术治疗小儿大肠息肉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查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患者36例临床资料,并系统分析内镜诊断与切除息肉的相关资料。结果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岁,年龄2-13岁;共有45枚息肉,其中26枚位于直肠,16枚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2枚,横结肠1枚;31例有血便,15例贫血,肛门物脱出5例。息肉切除后未观察到穿孔、出血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儿幼年性息肉多发生在学龄前阶段,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常见症状是血便及贫血。无痛肠镜在其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幼年性结肠息肉与幼年性结肠息肉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 ,所谓错构瘤系指正常组织异常增生而成瘤样改变 ,它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皆为非肿瘤性息肉。 1957年由Horrilleno命名为JuvenilePolyp。Horrilleno等报告幼年性息肉占小儿住院的 0 0 75% ,由于有腺管囊性扩张之特征 ,从而称其为贮留性息肉。1 1 幼年性息肉的组织学 腺管呈囊性扩张 ,充满粘液及中性白细胞 ,细胞间质中细胞成分丰富 ,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构成息肉的腺管无异型 ,间质内有出血 ,毛细血管充血 ,表面上皮常有脱落 ,故其临床…  相似文献   

14.
王凤荣 《山东医药》2007,47(34):84-84
结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2002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收治200例结肠息肉患者。现将结肠息肉大小、形状、部位、单发、多发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男110例、女89例,年龄4—79岁、平均48岁,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息肉病理类型为炎性94例,腺瘤74例,增生4例,幼年性13例,恶变15例。  相似文献   

15.
大肠幼年性息肉内镜治疗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年性息肉目前多采用内镜下治疗,但幼年性息肉切除后的随访,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69例幼年性息肉患者内镜下治疗后的随访情况,讨论幼年性息肉的再检出率,影响再检出率的因素及随访时间的安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息肉组织的临床病理状况。方法 回顾 5年间在我院接受大肠息肉电切的病例 ,对比分析每一病例电切前、后的临床报告及病理诊断 ,要求 :①电切前后的病理来源于同一息肉 ;②对多次电切病例只取第一次进入病例分析 ;③多发息肉患者取第一枚电切息肉入组 ,其余排除 ;④去除电切前活检已有癌变的病例。结果 在 2 2 0例中符合要求的共 12 0例 ,年龄 5 9 8± 13 3岁 ,其中男性占 65 8% ;活检和电切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 3 3 % (4 0 / 12 0 ) (P <0 0 1) ;活检和电切分别诊断腺瘤性息肉 88例 (73 3 % )和 10 0例 (83 3 % ) ,其中不典型增生分别有 2 9例 (3 3 0 % )和 46例 (4 6 0 % ) (P <0 1) ;电切后发现 5例腺瘤性息肉癌变 ,占 5 % (5 / 10 0 ) ,全部来源于 2 7例绒毛状腺瘤 (占其中 18 5 % ) ;活检诊为炎性的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病例 ,电切后分别有 60 % (15 / 2 5 )和 4/ 7被诊断为其它息肉类型 ;电切后发现活检未曾诊断的幼年性息肉 2例、间质瘤 2例、平滑肌瘤 1例 :绒毛状腺瘤的直径较大 ,为 1 43± 0 5 8cm ,其余各型息肉直径均在 1cm左右 ;癌变息肉直径最大 ,达 1 8± 0 5 7cm ,其最小直径是 1cm。结论 大肠息肉电切前后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异 ,活检  相似文献   

17.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差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的临床特点,找出不同息肉之间的差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4年820例结直肠息肉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癌变情况。结果 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混合状、绒毛状三种息肉,其变化规律为平均体积逐渐增大、分叶和黏膜改变逐渐多见、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亦逐渐增高。②幼年性息肉:发病年龄一般较小,直肠多见,平均体积大,多带蒂,分叶少见。③炎性息肉:平均体积小,多无蒂、光滑和不分叶。结论 各型息肉内镜下具有一定特征,可以做为初步判定息肉性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胃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07-01/2009-07-01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的老年人25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发现的常见类型胃息肉进行内镜下观察,大部分予以内镜下切除, 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6-30 mo.结果:发现常见类型胃息肉患者120例,检出率为4.77%.59.17%的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52.50%为山田Ⅱ型,57.50%为≤0.5 cm.单发息肉82例(68.33%),多发息肉38例(31.67%);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26例(21.67%),其次为胃底部22例(18.33%)及胃体部21例(17.50%).对115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3.33%、25.00%、7.50%.118例给予内镜下治疗.27例有随访资料,7例复发,其中5例为多发息肉,6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结论: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病理上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胃息肉单发多见,多位于胃窦、胃底、胃体部,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幼年性息肉又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好发于小儿,常因便血而就诊[1-3].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广泛应用,小儿幼年性息肉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现回顾我院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幼年性息肉又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好发于小儿,常因便血而就诊[1-3].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广泛应用,小儿幼年性息肉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现回顾我院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