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白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陈城城  杨森桥  张树军 《中成药》2012,34(6):1126-1131
目的研究白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桑叶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茄尼醇(2)、(6S,9R)-6-羟基-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苷(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腺苷(6)、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醇-2α-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槐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东莨菪苷(10)、icariside B(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东莨菪内酯(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马栗树皮素-7-O-β-D-葡萄糖苷(16)、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结论化合物2、4、5、6、7、8、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梁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552-1555
目的:研究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利用波谱方法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确定结构.结果:最终分离、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5),牡荆素-4"-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3)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芦丁(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5~7,10,11均首次从普洱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醉马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苑祥  李震源  梅丽娟  张培成 《中草药》2021,52(4):937-942
目的研究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HP-20大孔树脂、ODS中压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并通过对比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醉马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红草素(1)、金丝桃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3′→O-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9)、8-甲氧基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12)、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13)、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14)和金圣草黄素(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醉马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翻白叶树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苷(1)、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4)、甲基熊果苷(5)、(+)-南烛木树脂酚-3 α-O-β-D-吡喃葡萄糖苷(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南烛木树脂酚-2 α-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落叶松树脂酚-6-O-β-D-吡喃葡萄糖苷(9)、(-)-8,8’-二甲氧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3-oxo-α-ionyl-O-β-D-glucopyranoside( 11)、roseoside( 12).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闪式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95%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0个苷类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B1(1),boscialin-3-O-β-D-glucopyranoside(2),pisumionoside(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6),(E)-4-羟基苯丙-7-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7),(E)-4-羟基-3-甲氧基苯丙-7-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4-羟基-3-甲氧基苯丙-8-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8-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  相似文献   

6.
汪琼  徐永艳 《中草药》2015,46(12):1742-1748
目的对香花藤Aganosma marginata全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MCI色谱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香花藤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eriseoside C(1)、3-O-β-D-吡喃葡萄糖-3β,15α-二羟基孕甾-5-烯-20-酮(2)、3β,20α-二羟基-5-烯-孕甾(3)、24-methylstigmast-5-en-3-ol(4)、29-norcycloart-23-ene-3,25-diol(5)、29-norcycloartan-3-ol(6)、京尼平苷酸(7)、丁香树脂醇(8)、丁香脂素-4,4′-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酸-4-O-β-D-葡萄糖苷(10)、水杨酸(11)、东莨菪内酯(12)、壬二酸(13)、3-O-[β-D-xylopyranosyl]-(1→4)-β-D-allopyranoside-14-hydroxycard-20(22)-enolide(14)、bis(2-ethylhexyl)phthalate(1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葡萄糖苷(16)、山柰酚3-O-α-L-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1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19)、二十六碳酸-1-甘油酯(20)、5,8,12-trihydroxy-9-octadecenoic acid(21)、(2S,3S,4R)-phytosphingosine(22)、水粉覃素(2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正相硅胶、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借助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adinoside A(1),stryspinoside(2),苄醇β-D-吡喃葡萄糖苷(3),苄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2,6-二羟基苯甲酸酯(4),2,5-二羟基苯甲酸-5-O-β-D-吡喃葡萄糖苷(5),丁香油酚-β-D-吡喃葡萄糖苷(6),丁香油酚-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8),(+)-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α-L-鼠李糖苷(10),木犀草素3’-O-L-鼠李糖苷(11),熊果酸(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13),脱落酸(14),鸟苷(15),5-甲氧基尿嘧啶(16),反式桂皮酸(17)和对羟基苯甲醛(1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泥胡菜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泥湖菜乙醇提取物氯仿和乙酸乙酯分离部位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 H-NMR,13 C-NMR,HMBC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泥湖菜乙醇提取物氯仿和乙酸乙酯分离部位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合欢素(1),玄参黄酮(2),芹菜素(3),山萘酚(4),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萘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7),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赵一懿  陈有根  郭洪祝  傅欣彤 《中草药》2013,44(15):2027-2034
目的 研究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2”,6”-α也-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4)、芦丁(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丁香亭-3-O-芸香糖苷(13)、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14)、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5)、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6).结论 经UPLC-PDA分析检测,所有化合物均为黄酮苷类成分,且在银杏叶提取物及注射液样品中全部标定定位,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酮醇苷K.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缬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甲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6-甲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4'-甲基-5-甲氧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香叶木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8-羟基-香蜂草苷(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