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围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 17例患者经围术期科学的护理干预后均康复出院,仅有1例患者因并发症救治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56%。结论对下肢动脉闭塞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围术期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升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配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下肢小动脉闭塞的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动脉内球囊扩张,然后进行高压氧治疗。结果 92例患者82例手术获得成功,有效率90%。术后经高压氧治疗,间歇性跛行距离、足趾坏死、静息痛都得到显著缓解。治疗前后皮温、经皮氧分压、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都有显著改善。结论球囊扩张配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半年内的疗效. 方法: 对31例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患者38条患肢进行下肢血管球囊扩张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 wk, 1和6 mo下肢疼痛程度、足背皮温、踝臂指数(ABI)及血管超声的变化. 结果: ①膝以下多支动脉病变患肢占63.16%,动脉病变以重度为主;②术后1 wk,1和6 mo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4.21%,89.47%,75.67%,ABI、足背皮温较术前增加,下肢血管超声示局部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股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但术后6 mo的上述指标较术后1 wk和1 mo有所回落. ③半年肢体存活率为100%. 结论: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对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患肢有良好疗效,下肢动脉血供、ABI、足背皮温、间歇跛行以及静息痛均有所好转,半年病残率为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3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病变均累及髂动脉,均行全麻下杂交手术治疗,先尝试患侧股总动脉切开双向取栓,其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39例,股浅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0例,膝下3分叉球囊扩张4例,股浅动脉病变旷置未处理3例。结果:39例患者术后发凉、疼痛症状消失,间歇性跛行缓解,踝肱指数(ABI)值平均升高至0.91±0.10;坏疽趾头截趾10例,一期愈合;出院后随访1-4年,其中死亡5例,股浅动脉血栓复发3例,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2例。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胭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股胭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环、抗凝的前提下行超声血栓消融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结果:47例60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3.3%;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MRI、超声、踝/肱指数(AB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合并足坏疽的患者,在传统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先进的超声血栓消融技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可以使闭塞的大血管再通,明显改善血供,为糖尿病足坏疽的治愈提供良好的血液循环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手术中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扩张和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收治的90例行腔内介入手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采用POBA扩张,B组则采用DCB扩张。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血运重建率、最小管腔直径、踝肱指数(ABI)、术后随访晚期管腔丢失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A组,而血运重建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且B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小管腔直径大于A组(P0.05)。两组术后ABI水平高于术前,且B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ABI水平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采用DCB扩张可有效提高一期畅通率,避免血运重建、扩大血管直径,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价值优于POBA扩张。  相似文献   

9.
董敏  段然  谢红峰  黄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27-172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62例ASO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55例,采用药物治疗7例.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55例术后患肢疼痛缓解,步行距离明显延长,皮温变暖,术后踝肱指数明显提高,20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或较术前明显增强;药物治疗的7例中,4例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足趾坏疽行截趾术.结论: ASO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后,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促进血管通畅,改善下肢血流,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介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PTA)及内置支架(stent)联合股→胭→小腿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3例。术前均测定影肱比值(ABI)平均为0.24±0.14(0.11—0.48),并行动脉血管造影(DSA),依据患者条件选择彩超或CTA。结果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23例,股→胭动脉膝上旁路移植13例和行膝下旁路移植2例,左股→右股动脉耻骨上旁路移植5例,膝下胴→小腿动脉旁路移植3例,均取得成功。术后ABI检查为0.71±0.19(0.53~0.89),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为2006年7月-2007年12月,除2例存在静息痛和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外,其他患者症状完全改善。结论介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1.
毕云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5):576-577,592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介入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介入对照组和对照组,介入对照组60例给予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溶栓等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介入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许学明  黄鹏 《当代医学》2010,16(35):655-657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足下肢的DSA改变及治疗方法,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DSA检查,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9例12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行介入治疗(7例10支血管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2例2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到6个月后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复查。结果 9例患者中10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治愈,2条患肢术后截肢。结论 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阻塞的部位及程度,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供,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胡松杰  鲁俊  郎德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3-124,143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型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内膜下成型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症15例(共15条肢体),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本组15例中14例获得成功,术后踝肱指数[(0.49~1.02,平均(0.76±0.2)],与术前[(0.21~0.87),平均(0.49±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3个月支架远端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不满意,再次置入支架,其余13例均保持通畅,治疗动脉通畅率为86。7%。结论SIA用于治疗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安全、有效,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症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轲东  张崇国  管敬  冯玉明  周良 《海南医学》2014,(23):3517-35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经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42条患肢),将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为临床成功,PTA后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为技术成功。通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CTA/MRA随访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1条技术不成功,1例术后合并动脉血栓,无血管夹层形成。39条肢体症状改善明显,2条无明显改善,踝肱指数从(0.50±0.11)至(0.82±0.15)。术后随访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3级的患者分别为23例、13例和4例(40条患肢)。随访3~15个月,1条股动脉在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术后8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2.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有助于改善下肢血运,提高通畅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中长期保肢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相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优点,阐明该方法独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糖尿病足且下肢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40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其中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患者为单独移植组。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独移植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疼痛评分、冷感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独移植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肢体总疼痛评分、总冷感评分和总间歇性跛行评分明显减低(P<0.05),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以患者溃疡面的变化情况为疗效判定标准,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较单独移植组高,有效率较单独移植组低。 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合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血管腔内联合介入治疗糖尿病足性血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新炎  王鹏  蹇兆成  孙业全 《当代医学》2010,16(23):416-4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8例糖尿病足血管病变患者,Fontaine分期Ⅱ-Ⅳ期,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行糖尿病足下肢动脉PTA术,同时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间歇性跛行距离改善情况。结果所有18例病人,靶血管共26条,全部行PTA,同时联合支架植入6枚。PTA成功率91.4%,皮肤温度、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分别较术前增加。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胭动脉人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因股浅动脉及胭动脉近端完全闭塞接受经胭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廊管成形术/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并选择同期24例因相似病变行常规人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人术成功的患者与之相对照,两组TASC11分类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临床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技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4.7%(16/17);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6.5%(13/17),再次通畅率100%。并发症(3例,17.6%)主要有胭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点出血,肢体远端动脉急性栓塞,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ABI指数从术前的(0.43±0.23)上升至(0.89±0.26)(出院前),6个月(0.86±0.25)及12个月(0.81±0.23)时保持改善状态(P〈0.01)。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1.7%(22/24);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5.0%(18/24),再次通畅率100%。并发症2例(8.3%),均为术后当晚股动脉穿刺点出血,重新加压包扎处理。ABI指数从术前的(0.55±0.31)上升至(0.90±0.23)(出院前),6个月(0.88±0.21)及12个月(0.85±0.26)时保持改善状态(P〈0.01)。两组间术后通畅率、ABI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长段股浅动脉/胭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在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情况下运用经胴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8.
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以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即时成功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ABI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ABI无显著差异(P>0.05),但TTS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下肢动脉流出道已闭塞的12条肢体的OTVC有显著差异(P<0.05)。下肢动脉流出道已治疗处1、3和6个月的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和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提高T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满足标准的87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予利伐沙班片每次10 mg,po,q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po,qd;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po,qd,两组患者均予阿托伐他汀10 mg,po,qd和贝前列素钠40 μg,po,tid,嘱所有患者戒烟。观察随访术后当天、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ABI、跛行距离、支架再狭窄、支架附壁血栓形成以及二次干预率等相关疗效指标,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轻度和严重出血情况等安全性指标,对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个月时两组患者附壁血栓形成、ABI和跛行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支架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二次干预率的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安全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明显的减少了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并延缓了术后ABI和跛行距离的下降趋势,可能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