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TAE诊断治疗的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3例。术中动脉造影明确出血责任动脉,对动脉主干出血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远段和近段,对动脉末梢出血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至患者治愈出院或院内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造影表现阳性22例,阴性1例,阳性率为95.7%。阳性患者中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8例,动脉破裂伴对比剂外溢14例。所有阳性患者均接受进一步TAE治疗,术后治愈17例,死亡3例,复发2例,临床有效率为86.4%。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复发患者再次TAE治疗后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胃肠坏死和胃肠穿孔等栓塞并发症。结论 动脉造影结合TAE诊断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阳性率高,治疗效果确切,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轲东  张崇国  管敬  冯玉明  周良 《海南医学》2014,(23):3517-35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经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42条患肢),将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为临床成功,PTA后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为技术成功。通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CTA/MRA随访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1条技术不成功,1例术后合并动脉血栓,无血管夹层形成。39条肢体症状改善明显,2条无明显改善,踝肱指数从(0.50±0.11)至(0.82±0.15)。术后随访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3级的患者分别为23例、13例和4例(40条患肢)。随访3~15个月,1条股动脉在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术后8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2.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有助于改善下肢血运,提高通畅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中长期保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在急性动脉性出血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性动脉性出血患者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治疗资料。通过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来判断有无出血并明确出血部位,对可行栓塞治疗者,用明胶海绵/PVA颗粒/弹簧圈等栓塞材料栓塞出血靶血管。结果 36例出血患者中咯血10例,消化道出血11例,膀胱、肾出血5例,妇科肿瘤出血9例,外科术后出血1例。32例血管造影表现为造影剂喷射、外溢及浓染,阳性率为88.8%;4例阴性表现;阳性病例可行栓塞治疗者28例,其中26例1次栓塞成功,2例2次栓塞成功,4例不可行栓塞治疗者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影像资料。结论动脉造影对动脉性出血定位诊断明确,经导管栓塞出血靶血管止血安全、有效,临床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介入溶栓法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确诊为下肢单发动脉血栓的患者,首先使用Seldinger技术明确患肢血栓部位、范围及栓塞的程度,后采用逐层溶栓的方法进行溶栓,术后留置导管,并继续用微量泵尿激酶均速滴注,72 h后造影并拔除导管。结果 8例当时即获完全复通,2例回病房后继续使用尿激酶72 h后经复查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溶通。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5.
我院是以儿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故在 CT室的日常工作中 ,刚出生的新生儿头颅 CT检查较多。我室从 1999年 8月以来做了几百例婴儿头颅 CT检查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婴儿不能配合工作人员 ,以及头颅小 ,颅缝大 ,骨板薄等原因 ,与成年人有明显的区别 ,所以婴儿的 CT扫描技术与成人有所不同 ,但是 ,如果技术条件掌握得当 ,就能获得满意的清晰图像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1 材料与方法我室从儿科住院病人中 ,根据临床要求 ,做了 10 0例 1~ 2个月内婴儿头颅 CT检查 ,其中男 5 8例 ,女 4 2例 ,临床初步诊断为颅内出血或缺血缺氧性…  相似文献   
6.
胆道、十二指肠梗阻是晚期胆胰肿瘤常见并发症[1]。多
  数患者已无外科根治术指征。微创联合置入胆道、十二指肠支架解除梗阻,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4],但长期随访研究很少。本研究随访以不同方式置入胆道支架后联合置入十二指肠支架对胆道合并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疗效,并对比研究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胆道金属支架(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guided biliary stent,ERCP-BS )、经皮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insertion of biliary stent,PTIBS)的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的恶性阻塞性黄疸,评价其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梗阻性黄疸症状明显解除。血清总胆红素[术前vs术后为(233.6±109.1)vs(110.2±73.9)μmol/L,t=7.681,P<0.001);直接胆红素[术前vs术后为(192.0±96.0)vs(81.7±54.4)μmol/L,t=7.28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vs术后为(117.2±67.7)vs(41.8±20.7)U/L,t=6.614,P<0.001]水平明显降低,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5例术后胆道出血,其中1例血栓阻塞胆道支架;10例高淀粉酶血症,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胆道感染5例;支架阻塞6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操作安全,疗效明显,是一种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可以在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有效降低PE的发生率。笔者总结了我院近3年来治疗DVT的经验,进一步探讨IVCF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