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2月本院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42例重度CSM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者8例,2个椎间隙者28例,涉及3个椎间隙及以上者6例。本组患者均采用一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和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依据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17分法(JOA 17)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 17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2.5~4.0 h,平均3 h。术中出血200~800 ml,平均400 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6~21个月(平均18.2个月),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术前患者JOA 17评分为(6.42±1.22)分,术后3个月为(12.24±0.55)分,末次随访为(13.17±0.68)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 17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8.37,P<0.05);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2.31±5.33)%。结论对前后受压的重度CS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受压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对36例脊髓前后受压型颈椎病患者Ⅰ期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和前路减压一体化颈前路钢板融合器(PCB)置入术,术后3~24个月经JOA评分、Nurick分级、颈椎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36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7.3±1.7分提高到了16.2±0.8分(P〈0.05),改善率为91.8%;Nurick分级从术前的2.8±1.2级改善到术后的0.7±0.8级(P〈0.05);X线检查证实前路植骨块及其内固定材料无松动、移位、脱落、下沉;术后5个月,前路植骨开始融合,最终随访融合率为93.2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14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期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及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分析植骨融合率及手术疗效.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2个月.前路手术植骨融合率100%,后路手术无再关门现象发生,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脊髓功能恢复采用JOA 17分法评价,术前(6.5±1.2)分,术后(12.8±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平均改善率74%,手术优良率83%.结论 对于脊髓前后均受压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一期进行前后路手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最大限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价值. 方法 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或钛笼植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 结果 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13±1.21)分,术后12个月时JOA评分平均(12.82±1.11)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方法对2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10-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00-35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400-1 200ml,平均600ml,JOA评分术后改善优13例;良4例;中1例;差3例。结论Ⅰ期前后联合路手术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手术适应证,只有影像学上具有钳夹样表现和(或)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可考虑行I期前后联合入路,对于其他情况的脊髓型颈椎病需慎重选择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03±1.53,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2.72±1.31,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疗效、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Ⅰ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椎间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随访观察其手术治疗的初步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32例随访3~4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6±1.5;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1±1.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手术治疗前后统计分析的结果,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恢复良好。Ⅰ期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不但治疗周期大大缩短,还消除了2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术对12例前后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2.5~5h,术中出血量480~1200ml,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随访6个月至4年,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改善率均为优;MR I复查显示硬膜囊明显后移、前后方压迫解除、脑脊液通畅,CT显示椎管扩大充分,开门度数平均为45.2°。结论:对于前后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且前方压迫较重时,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九江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3月至2008年9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施行手术并随访的患者62例,其中29例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髂骨植骨融合术,12例接受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1例接受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JOA(17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术后疗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2例患者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7分。术后2周JOA评分7~15分,平均l1.3分,平均改善率为31.3%。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JOA评分8~17分,平均13.8分,平均改善率为73.4%。前路手术患者融合率为91.7%。结论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CSM患者脊髓症状,其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程和压迫程度是影响CSM术后早期恢复效果的显著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技巧也是提高CSM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后路联合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其中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或是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先行后路减压,改变体位后,再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前后路分期手术22例。定期随访,临床效果按照JOA评分以及Odom评分进行评价,X线片观察颈椎融合效果。结果 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系统损伤,24/28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6~52个月),大多数患者的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进一步改善,出院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0%。根据Odom分级评定法,优良率为83.3%。术后3~6个月颈椎椎间融合均获得愈合,尚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没有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手术节段的再手术。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内固定操作复杂,应谨慎设计手术方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特点,通过对33例患者的随访研究,分析治疗CSM的适宜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CSM33例,12例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髂骨植骨融合术, 21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随访调查中临床症状程度以JOA脊髓功能评分为标准.并根据不同病程、脊髓压迫程度进行分组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33例患者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7分.术后2周JOA评分7~15分,平均11.3分,平均改善率为31.3%.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JOA评分8~17分,平均13.8分,平均改善率为61.4%.前路手术患者融合率为91.7%.结论 手术治疗CSM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症状的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程是影响CSM术后早期恢复效果的显著因素.与之相比较,压迫程度是影响疾病预后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王君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68-168,172
目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采取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7年4月-2012年11月住院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采用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一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采用日本JOA17分法评估,治疗组的综合改善率为93%,对照组的综合改善率为81%。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治疗能改善椎管的内容面积,使得受压的脊髓尽快得到缓解,疗程较短,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手术的疗效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颈前路手术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恢复率,JOA法(17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术后疗效,并统计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随访6~57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改善率为优47例(59.5%),良11例(13.9),优良率为73.4%.术后改善率与病程、年龄、术前功能评分、膨胀恢复率、T2WI是否高信号有关.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即需手术处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效确切.病程、术前评分、膨胀恢复率及T2WI高信号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元和  陈磊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90-139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78例CSM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7.1±1.3)分,术后平均(12.9±1.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板及内固定松动。结论经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CSM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6例CSM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信函和复诊方式随诊,平均随访24个月,按JOA评分方法,评价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结果 56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发病至手术时间越短≤6个月,疗效越好,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尽早查明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原因,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及早诊断、及早手术,防止脊髓功能的继续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于我科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55.3±9.3)岁。观察术后颈椎曲度变化,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症状,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术后JOA评分为(14.60±2.95),改善率(51.93±19.03)%,VAS评分术前(4.65±1.12),术后(0.79±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术前(18.2±6.4)°,术后(18.1±7.9)°,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ROM)及术后根性、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月(8-42月),术前JOA平均为(7.2±2.1)分,术后JOA评分为(13.7±3.5)分,改善率66.3%,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2.6±3.4)°,术后有4例(10.8%)出现C5神经根麻痹,11例(29.7%)发生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相当程度保留了颈椎运动范围,但其相关并发症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在治疗老年颈椎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期间在本院进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老年颈椎病6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比不同年龄和不同病程老年颈椎病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60例老年颈椎病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2.64±38.57)分钟,术后JOA评分为(13.92±.3.26)分,比术前高,术后NDI评分为(13.01±3.14)分,低于术前(P0.05);低龄和高龄老年颈椎病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低龄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恢复时间(7.68±2.11)比高龄患者短(P0.05);不同病程老年颈椎病患者之间对比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明显(P0.05),NDI评分改善率进行比较无较大差别(P0.05)。结论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能够有效治疗老年颈椎病,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