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5例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急性、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5例行PTCA术的冠状动脉闭塞病例(115支闭塞血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将病人分为二组:43例为亚急性闭塞组(1-30d),72例为慢性闭塞组(1-108月),均按常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操作。结果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冠心病的易患因素、病变支数、闭塞血管部位等无明显差异。亚急性闭塞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明显高于慢性闭塞组9%;慢性闭塞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为91%,明显高于亚急性闭塞组35%。亚急性闭塞组导丝通过率97%,球囊扩张率97%,支架置入率为95%。慢性闭塞组导丝通过率90%,球囊扩张率87%,支架置入率为85%。结论本研究表明闭塞血管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亚急性闭塞组成功率高于慢性闭塞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手术的成功与闭塞的时间、造影的特点、器械的选择以及术者的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 1991年 10月至 1998年 4月间 6 1例患者 6 5支冠脉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资料 ,探讨冠脉闭塞病变PTCA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1)病例及分组 :急性冠脉闭塞组 (急性组 ) :10例 10支闭塞冠脉 ,系急性心肌梗塞后 12小时内PTCA ;亚急性冠脉闭塞组 (亚急性组 ) :2 9例 2 9支闭塞冠脉 ,急性心肌梗塞后 4周PTCA ;慢性冠脉闭塞早期组 (慢性早期组 ) :9例10支闭塞冠脉 ,推算冠脉闭塞时间大于或等于 1个月但小于 3个月 ;慢性冠脉闭塞晚期组 (慢性晚期组 ) :13例 16支闭塞冠脉 ,推算冠脉闭塞时间大于 3个月。 (2 )分析方法 :PTCA的成功率及与冠脉闭塞时间和冠脉闭塞局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  (1) 6 1例患者PTCA后 6 5支闭塞血管经PTCA后 5 4支开通 ,病变成功率 83 1% ,病例成功率 85 2 % (5 2 6 1)。 (2 ) 4组病人的病变成功率分别为 :急性组10 0 % (10 10 ) ;亚急性组 96 6 % (2 8 2 9) ;慢性早期组 70 % (7 10 ) ;慢性晚期组 5 0 % (8 16 )。 (3)急性和亚急性组PTCA失败与病变形态无关 ,慢性组局部病变呈平齐截断或有桥连侧支者失败率高。结论 冠脉闭塞病变PTCA治疗是一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闭塞病变的时间和慢性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影响PTCA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 49例老年 (86支血管 )和 6 1例老年前期 (98支血管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 ,在复杂病变内置入支架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 ;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 98.0 % ;术前病变平均狭窄率为 (94.5± 5 .6 ) %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 (7.4± 8.2 ) % ;因球囊扩张不理想置入支架的为 45 .0 % ,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夹层或濒临闭塞而置入支架的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出现严重并发症 1例(2 .0 %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严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本文探讨我院近2年来完全、次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997年9月至1999年11月我院循环内科对45例冠心病患者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年龄38~74岁,平均57.4±9.1岁,男34例,女1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陈旧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慧  王毅 《实用老年医学》2003,17(6):313-314,316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 (CHD)患者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 40例冠脉闭塞病变CHD患者。老年组 2 8例 ,男性 ,年龄 60~ 91岁 ,平均 (68.96± 6.89)岁 ;非老年组 12例 ,男 11例 ,女 1例 ,年龄41~ 5 9岁 ,平均 (5 1.17± 5 .4)岁。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冠状动脉闭塞病变 ,作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 ,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  结果  血管病变情况 :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81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3 3支 ,左前降支 (LAD) 2 5支、左回旋支 (LCX) 2 3支、右冠状动脉 (RCA) 2 6支、左主干 (LM) 1支、对角支 (Diag) 6支 ,作PTCA 3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3 8个 ;非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2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上述部位血管病变情况依次为 9、7、11、0、2支 ,作PTCA 17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17个。  结论 老年人冠状动脉闭塞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 (AMI)闭塞血管病变直接PTCA比慢性闭塞血管病变PCI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右冠状动脉成形术3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评估右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特点。方法总结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行右冠状动脉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306例。结果对306例右冠状动脉的338处病变行PTCA和支架置入术;17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4.4%,支架置入成功率98.8%。其中严重夹层撕裂7例(包括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例死亡),因开口异常被迫中止手术1例,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9例,心包积血死亡1例,并发急性血栓形成2例,支架远端再撕裂2例。结论右冠状动脉因其开口位置和方向变异相对较大,走向和分支等解剖具有不同的特点,行PTCA和支架置入时必需考虑其特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 Multi- L ink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总结和分析行 Multi- L ink支架置入术的 96例冠心病患者 ,并做长期临床随访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结果 :共置入 Multi- L ink支架 116只 ,平均每例 1.2 (1~ 4)只。急性心肌梗塞行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30只 ,初发原位病变 (De Novo) 34只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效果不满意 38只 ,非阻塞性内膜撕裂 9只和濒临闭塞(bailout) 2只 ,再狭窄病变 3只。手术成功率 99.0 %。住院期间死亡 1例 ,余无其他心脏事件发生。49.0 %患者于术后平均 17± 11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再狭窄率为 2 .1%。临床随访 2 7± 8个月 ,无临床心脏事件生存率为 91.6 %。  结论 :Multi- L ink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老年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支架术后再闭塞患者229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0~49岁组60例、50~59岁组58例、60~69岁组55例和70~80岁组56例,分析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 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2例老年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PTCA组 ) ,48例老年 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与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 92 .3% ,平均住院天数 1 0 .6d(8.5± 4.2 d) ,2 w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 9.5%± 3.2 % ,随诊 1 2个月 ,心绞痛再发 3例 ,再行 PTCA4例 ,冠脉搭桥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6例 ,抢救成功率 87.2 % ,平均住院天数 2 0 .4 d(1 6.2± 7.5 d) ,2 w LVEF为32 .8%± 6.2 % ,随诊 1 2个月 ,心绞痛再发 1 5例 ,择期 PTCA1 3例 ,冠脉搭桥 3例。结论 对老年 AMI患者急诊 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即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明显降低 AMI住院死亡率 ,缩短住院天数 ,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周~4周)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42例老年AMI恢复期病人,对照分析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1 d和术后1 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QTcd),并与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 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病人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老年AMI病人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直径小于3 mm的冠状动脉分别进行PTCA和支架术,观察其急性并发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42例患者,52支血管,血管直径小于3 mm,随机选择单纯PTCA或支架术.测量术前和术后参考血管直径、直径狭窄程度和最小管腔直径,并观察术后30天内急性闭塞、亚急性血栓形成、Q波或非Q波心肌梗塞、急诊冠脉搭桥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组选用更大的球囊和更高的充盈压力,术后获得较大的管腔直径,残余狭窄程度显著低于PTCA组.支架组出现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PTCA组出现1例急性闭塞.两组均无Q波或非Q波心肌梗塞、冠脉搭桥和死亡发生.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 mm的冠状动脉应该在PTCA基础上,选择性地植入支架,以避免急性并发症和减少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置入支架的临床疗效 ,长期随访资料 ,国内报道较少 ,且尚有争论。对此 ,我们对 1 997年 1 0月~ 2 0 0 1年 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置入支架治疗的 1 2 8例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随访 ,探讨PTCA与支架置入术对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远期疗效。资料和方法   1 .对象 :以参照血管直径 <3mm者入小冠状动脉[1 ] 。自 1 997年 1 0月~ 2 0 0 1年 8月 ,我院收治1 83例 ,55例因未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病例剔除 ,进行了选择性PTCA及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在血栓负荷重的STEMI患者中血栓抽吸联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比较延迟支架置入与即刻支架置入两种方法对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2009年8月—2011年8月因STEMI就诊,接受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急诊血栓抽吸联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延迟支架置入术组(A组),PTCA+延迟支架置入术组(B组),急诊直接支架置入术组(C组)。比较3组住院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情况。结果3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15%,死亡分别为0、3和3例,术后急性期支架内血栓1例,发生在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发病10~14d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罪犯血管再次闭塞2例,发生在B组;罪犯血管远端达到TIMI血流Ⅲ级共17例(68%),分别为A组11例(73.3%),B组6例(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急诊介入手术中对血栓负荷较重而不宜予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选择急诊血栓抽吸+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恢复罪犯血管血流,并在发病10d左右进行延迟支架置入术安全可靠,效果优于单纯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 (2~ 4周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7例AMI恢复期的患者 ,分别记录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 1d ,术后 1h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与 8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 (QTmax) ,最小QT间期 (QTmin) ,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前壁与下壁AMI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max,QTmin,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缩短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 ,而AMI恢复期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增加的QTd及QTcd显著缩短 ,从而减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4 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病变血管共 5 8支 ,B型病变 4 9处 ,C型病变 1 3处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4处 ,共置入支架 64只。置入左前降支 2 7只 ,左回旋支 1 3只 ,右冠状动脉 2 4只。De Novo支架置入 4 4只 ,Suboptimal支架置入 1 5只 ,Bail-out支架置入 3只 ,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 2只。结果 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 ,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98.4 %。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 (86.5± 7.8) % ,术后残余直径狭窄 (5 .1± 1 0 .3 ) %。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 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 ,1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 ,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 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62例接受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 ,均为左冠状动脉单支、单处病变。检测入选者PTCA术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的变化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61例随访结束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按有无术后再狭窄分成两组 :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组 ,n =2 2 ) ,支架置入术后无再狭窄 (无再狭窄组 ,n =3 9)。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 4h(P <0 0 1)、2 4h(P <0 0 0 1)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较术前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与术后 6个月靶血管直径丧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 49,P <0 0 1)。随访结束时 ,再狭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患者 (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置入术导致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增高可能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5±12岁).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状动脉内膜剥离,血管急性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心血管一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回顾性分析138例CTO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 138例CTO患者,共162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主要累及前降支(LAD)52支,回旋支(LCX)27支,左主干(LM)9支及右冠状动脉(RCA)60支。145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PTCA)治疗,130支血管成功支架置入101个。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论 CTO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可以选用PTCA及支架术或CABG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