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津地区住院腹泻儿童轮状病毒的检测及其毒株型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A组RV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特点.方法 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837份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将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CPE)后,提取病毒RNA,RT-PCR扩增病毒VP7基因,并将PCR产物阳性标本测序,证实其VP7(G)血清型.同时收集其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837份标本RV抗原阳性率为26.3%(220/837);90.5%(199/220)的RV腹泻发生在24月龄以下患儿;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208份接种的RV抗原阳性标本中,病毒分离后用PCR鉴定阳性95份,对其中35份电泳较好的PCR产物阳性标本作序列分析,除1份为G9型、2份为G3型外,其余均为RV G1型.结论 RV是天津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流行的基因型以G1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142份成年人腹泻粪便标本中常见腹泻相关病毒性病原谱。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筛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毒种库保存的20世纪80年代142份成年人腹泻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等,并测序确定病毒的型别。结果120份(84.51%,120/142)粪便标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其中B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42.96%(61/142),未检出A组和C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检出率为0.70%(1/142);肠道腺病毒检出率为4.23%(6/142),其中4型2份,7型2份,40型和41型各1份;星状病毒全部为5型,检出率为34.51%(49/142);猪肠道病毒检出率为1.41%(2/142);柯萨奇病毒检出率为0.70%(1/142);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4.65%(35/142);脊髓灰质炎病毒未检出。结论本批成年人腹泻标本中以B组轮状病毒为主,与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达21.13%(30/142),与标准成年人腹泻B组轮状病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7%~96.52%;其他几种病毒与现有病毒的相似度较高。从粪便中检出猪肠道病毒,考虑当时的居住环境所致,不能排除标本污染。  相似文献   

3.
高璐  张颖  李佳萌  刘辉  苏旭  田宏  张之伦 《疾病监测》2011,26(12):931-934
目的分析天津市2008-2009年病毒性腹泻流行概况和病原学特征,探索其流行规律,旨在为制定控制病毒性腹泻疫情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5岁以上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抗原检测及分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结果天津市2008-2009年5岁以上人群腹泻病例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4.18%,以G3型为主;诺如病毒检出率为7.72%,以GⅡ为主。检出阳性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10月至翌年3月,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及家务待业人员病毒检出率高于工人、农民、公共服务人群(χ2=29.341,P<0.001),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远郊区(县)病毒抗原检出率低于市区人群(P=0.008,OR=0.420)。白细胞≤10/HPF(400倍)的病例中使用抗生素的仅占6.6%。结论天津市5岁以上人群病毒性腹泻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积极研发成年人轮状病毒疫苗用于重点人群接种,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方法根据上述4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并分析多重荧光RT-PCR的特异性、敏感性、灵敏度;以所建立方法对256例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基因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所建立的腹泻病毒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具有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特异性,灵敏度可达500 copy/mL。256例粪便标本中,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3.13%、42.97%、9.38%和10.16%,与基因测序比对结果相符。结论成功构建可用于常见腹泻病毒检测的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可用于临床病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病毒性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中同时检测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方法 对建立的多重RT-PCR法进行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分析,并应用该方法对167份疑似病毒性腹泻标本进行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和星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用普通RT-PCR方法、胶体金和基因序列法分析进行检测结果验证.结果 167份标本中,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53.89%(90/167),17.37%(29/167),4.19%(7/167),多重RT-PCR检测结果与单一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达100%.结论 实验证明,同时检测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的多重RT-PCR法具有简便、快速、高效、准确度高、特异度强的优点,是理想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 方法 2010年1-12月采集乌鲁木齐市379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种常见腹泻病毒。 结果 229份(60.4%)粪便标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札如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5.6%、14.2%、4.2%、3.2%和1.1%。混合感染共26例,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组合占首位(50.0%,13/26)。1-3月和10-12月是轮状病毒流行高峰期;诺如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10月。轮状病毒感染平均年龄小于诺如病毒感染平均年龄(P=0.002),肠道腺病毒和札如病毒感染全部发生于2岁儿童。 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2010年乌鲁木齐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的病原体,其次是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占一定比例,在以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混合感染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全年随机采集北京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HRV)、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AdV)及星状病毒(AstV)。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43份,标本总阳性检出率52.7%(128/243),4种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HRV(26.3%,64/243)、HuCV(16.9%,41/243)、AdV(4.9%,12/243)和AstV(4.5%,11/243),分别占总阳性检出的49.9%、32.1%、9.3%和8.5%(其中包括混合感染10例,占总阳性检出的7.8%)。患者以≤2岁儿童为主,不同年龄组之间病毒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7,P=0.009),不同病毒发病高峰期不同,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0,P0.05)。结论 HRV和HuC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4种病毒总检出率以12~18月龄组最高;全年中以12月的病毒检出率最高;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金青青  姚瑛 《疾病监测》2016,31(4):293-297
目的 了解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医院A群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 为该院轮状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群轮状病毒试剂盒(乳胶法)对2008-2014年余杭区某医院42 736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并用统计学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4年余杭区某医院A群轮状病毒的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1.89%(5080/42 736), 2009-2013年间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其中2011年与2012年间增幅最大(5.01%)。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A群轮状病毒(2=10.45, P0.01), 两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48%(2231/17 871)和11.46%(2849/24 865)。A群轮状病毒检出高峰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 占全部阳性检出例数的72.07%(3661/5080), 各年检出最高峰在11月和12月之间转换。各年龄组均检出轮状病毒, 5岁以下儿童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2.32%)是5岁及以上人群(3.58%)的近4倍, 且1~2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最高(23.48%)。门诊和住院腹泻患者中的A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30%和9.93%, 门诊高于住院患者(2=32.99, P0.01)。结论 余杭区某医院A群轮状病毒感染率低于杭州市及浙江省内其他地区水平。5岁以下儿童是医院防治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重点人群, 同时应加强成人轮状病毒的监测。门诊腹泻患者是医院轮状病毒腹泻管理的重点对象, 应着重加强该类人群的隔离治疗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07年10月-2008年11月在吉林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417份粪便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轮状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1.80%,然后依次为杯状病毒(18.00%)、星状病毒(6.70%)、肠道腺病毒(3.40%)。对上述四种病毒与感染者性别、年龄、生活环境以及发病季节的比较发现,除轮状病毒与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和杯状病毒与发病季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轮状病毒G血清型检测中,以G3型为主,占35.73%;P基因型检测中,以P8型为主,占35.01%。结论轮状病毒是吉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型,主要基因型为P8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本地区小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 965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 228 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3.63%.各个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别为:0~6个月组占阳性例数的20.2%,>6个月至2岁组为 74.6%,>2~5岁组为5.3%.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为大于6个月至2岁.男性患儿590例,阳性检出率为23.4%,女性患儿375例,阳性检出率24.0%.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感染的高发期,占阳性例数的80.7%.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应对该阶段的腹泻患儿常规进行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金晶  张业成  刘映乐  吴建国 《疾病监测》2018,33(11):940-944
目的 调查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5岁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5年武汉市儿童医院<5岁全部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组轮状病毒(RV),PCR方法检测肠道腺病毒(AdV),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诺如病毒(NoV)、札如病毒(SaV)、B组和C组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AstV),利用巢式RT-PCR对轮状病毒进行G/P基因分型。 分析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子流行特征。 结果 2015年武汉市<5岁全部腹泻患儿3 009例,病毒性腹泻病例流行季节以RV最为明显, 9— 11月病例数占阳性病例数的50.3%;NoV的流行高峰在9 — 10月,占阳性比例的40.9%。 AdV占2.0%、AstV占1.8%,SaV、B组和C组RV未检出。 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婴幼儿。 RV毒株G型与P型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G型与P型组合则主要以G3P[8]和G1P[8]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7.4%和17.9%。 结论 武汉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携带的病原体具有多样性,以RV为主,主要流行株为G3P[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江西省腹泻儿童人星状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病毒基因型。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江西省儿童医院1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使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人星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人星状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ORF2基因部分区域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采集粪便标本2 403份,检出人星状病毒核酸的标本72份,总阳性率为3.00%,5岁以下年龄组的阳性率为3.03%,2岁以下年龄组的感染者占比为84.72%;人星状病毒在同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检出率较高;基因测序获得47条病毒ORF2区序列,经比对分析,其中基因1型38条,基因2型1条,基因4型3条,基因5型1条,基因6型4条。  结论  人星状病毒是引起2岁以下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体,2010—2020年江西省流行的星状病毒主要为基因1型,2010年亦存在基因6型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 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3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A组轮状病毒基因,阳性者再采用巢式 RT-PCR 分别针对病毒 VP7,VP4基因保守区进行 G/P型别检测。结果413份粪便标本 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52.5%(217/413),轮状病毒腹泻在深圳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次年1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1.2%(198/217)。对21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分型依次为G3(52.1%),G1(31.3%),混合 G型感染(6.0%),G2(1.8%)及 G9(1.4%);P型分型依次为 P[8](85.7%),P[4](6.0%)及混合 P型感染(1.4%);G型和P型的组合以 G3P[8](47.5%)最为常见,其次为 G1P[8](30.4%)。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G3P[8]和 G1P[8]是2007年~2009年深圳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此外混合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5.
徐德顺  陈莉萍  朱晓娟 《疾病监测》2014,29(12):983-986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轮状病毒A群和星状病毒双重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方法根据上述2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并分析多重rRT-PCR的重复性、特异性、敏感性;以所建立方法对128例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基因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所建立的双重rRT-PCR检测方法对轮状病毒A群和星状病毒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轮状病毒A群灵敏度达到每个反应101拷贝,星状病毒灵敏度达到每个反应102拷贝。128例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A群和星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8.0%和3.1%。通过基因测序比对结果相符。结论构建可用于轮状病毒A群及星状病毒的双重rRT-PCR方法快速、特异且灵敏,可用于临床病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
贾铮  郭卫东  李春英 《疾病监测》2013,28(7):536-540
目的 研究呼和浩特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Rotavirus, RV)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毒基因亚型特点。 方法 采集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所有≤59月龄的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789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V,抗原阳性标本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做基因亚型检测。最后整理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检测789份粪便标本,ELISA法检出阳性288份,阳性率为36.50%。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月份为10月至次年2月,12~23月龄组感染率最高为50.00%,2岁以下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5.83%。轮状病毒G血清亚型检测中,2010 2011年以G3亚型为主,占37.6%,2011 2012年以G9亚型为主,占67.3%;轮状病毒P基因亚型检测中,2010 2012年以P[8]亚型为主。 结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呼和浩特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优势毒株发生了从G3到G9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2010年1-12月深圳市925例疑似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4种常见腹泻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5.30%、20.11%、1.51%和2.27%。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全年各月均维持较高的检出率;轮状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冬季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感染则无特殊的季节特征。0~2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3岁以上年龄组患者。 结论 2010年深圳市病毒性腹泻呈高发状态,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之一,星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较低。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尤其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