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 方法 2010年1-12月采集乌鲁木齐市379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种常见腹泻病毒。 结果 229份(60.4%)粪便标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札如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5.6%、14.2%、4.2%、3.2%和1.1%。混合感染共26例,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组合占首位(50.0%,13/26)。1-3月和10-12月是轮状病毒流行高峰期;诺如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10月。轮状病毒感染平均年龄小于诺如病毒感染平均年龄(P=0.002),肠道腺病毒和札如病毒感染全部发生于2岁儿童。 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2010年乌鲁木齐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的病原体,其次是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占一定比例,在以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混合感染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病毒性腹泻患儿病原分布以及季节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2月1日—2017年3月31日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1 050例1个月~5岁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种常见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种病毒核酸。结果 1 050例患儿中,有483例(46.00%)病毒抗原阳性,有595例(56.67%)病毒核酸阳性,二者阳性符合率为75.86%。以多重PCR检测到病毒核酸阳性为标准,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是轮状病毒(23.24%),以下依次为诺如病毒(17.50%)、腺病毒(9.62%)和星状病毒(6.76%)。病毒感染以单一感染形式发病为主(45.05%),混合感染仅占11.62%。不同性别患儿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3岁与3~5岁患儿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3,P=0.001)。4月为轮状病毒感染疾病发病高峰期,7月为诺如病毒感染疾病发病高发期,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在11、12月寒冷季节发病率上升。结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2015—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病毒性腹泻患儿的重要病原,4种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肠道感染以季节性流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病毒性腹泻的病原谱,探讨其流行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防控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腹泻标本,分析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监测点共采集腹泻标本684例,其中男412例、女272例.云南省腹泻患者以散居儿童和幼托机构儿童为主.该次监测腹泻病毒检出率为51.02%,其中5岁以下患者腹泻病毒检出率较高.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冬季分别为30.04%、22.61%,春季分别为26.77%,27.56%.札如病毒在春、夏季检出率较高,腺病毒在夏季高发,检出率为22.12%,星状病毒在各个季节均有感染.结论 云南省病毒性腹泻仍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冬、春季节高发,对轮状病毒感染应加强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谨防诺如病毒及腺病毒的暴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病毒性腹泻患儿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4 401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对4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进行检测,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现1 107例病毒性腹泻患儿,总阳性检出率为25.2%(1 107/4 401)。轮状病毒感染898例,诺如病毒感染91例,肠道腺病毒感染70例,星状病毒感染52例。轮状病毒1、2、3、12月为高发月份,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出率低,流行季节性不明显。男性与女性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相似;年龄分布方面,5岁以下患儿易感。结论中山地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1、2、3、12月为高发月份,5岁以下儿童易感,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预防暴发疫情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方法根据上述4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并分析多重荧光RT-PCR的特异性、敏感性、灵敏度;以所建立方法对256例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基因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所建立的腹泻病毒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具有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特异性,灵敏度可达500 copy/mL。256例粪便标本中,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3.13%、42.97%、9.38%和10.16%,与基因测序比对结果相符。结论成功构建可用于常见腹泻病毒检测的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可用于临床病原诊断。  相似文献   

6.
深圳地区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2种方法对轮状病毒的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58),对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18、0.15和0.27).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深圳地区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主要病原,其次为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病毒混合感染比例较大.ELLSA与PCR技术在对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上具有互补性,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07年10月-2008年11月在吉林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417份粪便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轮状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1.80%,然后依次为杯状病毒(18.00%)、星状病毒(6.70%)、肠道腺病毒(3.40%)。对上述四种病毒与感染者性别、年龄、生活环境以及发病季节的比较发现,除轮状病毒与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和杯状病毒与发病季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轮状病毒G血清型检测中,以G3型为主,占35.73%;P基因型检测中,以P8型为主,占35.01%。结论轮状病毒是吉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型,主要基因型为P8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142份成年人腹泻粪便标本中常见腹泻相关病毒性病原谱。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筛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毒种库保存的20世纪80年代142份成年人腹泻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等,并测序确定病毒的型别。结果120份(84.51%,120/142)粪便标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其中B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42.96%(61/142),未检出A组和C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检出率为0.70%(1/142);肠道腺病毒检出率为4.23%(6/142),其中4型2份,7型2份,40型和41型各1份;星状病毒全部为5型,检出率为34.51%(49/142);猪肠道病毒检出率为1.41%(2/142);柯萨奇病毒检出率为0.70%(1/142);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4.65%(35/142);脊髓灰质炎病毒未检出。结论本批成年人腹泻标本中以B组轮状病毒为主,与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达21.13%(30/142),与标准成年人腹泻B组轮状病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7%~96.52%;其他几种病毒与现有病毒的相似度较高。从粪便中检出猪肠道病毒,考虑当时的居住环境所致,不能排除标本污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全年随机采集北京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HRV)、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AdV)及星状病毒(AstV)。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43份,标本总阳性检出率52.7%(128/243),4种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HRV(26.3%,64/243)、HuCV(16.9%,41/243)、AdV(4.9%,12/243)和AstV(4.5%,11/243),分别占总阳性检出的49.9%、32.1%、9.3%和8.5%(其中包括混合感染10例,占总阳性检出的7.8%)。患者以≤2岁儿童为主,不同年龄组之间病毒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7,P=0.009),不同病毒发病高峰期不同,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0,P0.05)。结论 HRV和HuC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4种病毒总检出率以12~18月龄组最高;全年中以12月的病毒检出率最高;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四种腹泻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抗原联检技术在临床儿童腹泻病毒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法,四种腹泻病毒抗原联检技术(博晖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系统)对临床采集的270份婴幼儿腹泻标本进行检测,并用进口的四种腹泻病毒酶免法单检试剂盒同时进行比对实验.结果 酶免法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的抗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37%,14.81%,1.48%和2.96%;荧光免疫法的抗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3%,10.37%,4.07%和2.22%.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的抗原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分别为121.710,4.685和47.592,P值分别为0.000,0.030和0.000,P值均<0.05),对星状病毒的抗原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0.187,P值为0.665,P值>0.05);两种方法对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558,0.4<Kappa值<0.75),对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142,-0.025和0.361,Kappa值均≤0.4).结论 两种腹泻病毒检测方法之间除轮状病毒外,其它病毒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这些方法只可用于腹泻病原的初步筛查,确认必须进一步做培养或分子诊断.但是,在临床检测工效上,荧光免疫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泻4项病毒抗原(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联合检测在疑似食物中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急性期粪便176份,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腹泻4项病毒抗原检测,同时进行致病菌培养鉴定。结果 176份疑似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1株志贺菌,未检出其他致病菌;腹泻4项病毒抗原中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9.66%、1.70%、14.77%、2.84%。结论应用腹泻4项病毒抗原联合检测可明确病毒病原体,及时识别和预警食源性疾病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导致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茵及肠道病毒,获得该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为预防控制疾病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东部地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1095例,进行致病菌常规培养,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1095例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215株,阳性率为19.63%,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共135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多.为57.04%,产毒性大肠埃希茵为37.04%,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为5.19%,检出1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其次是沙门菌(4.11%);再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茵(2.28%)。肠道病毒的总阳性率为23.83%,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9.04%、13.97%、0.73%和0.64%。结论每年6~12月为细菌感染腹泻的高峰期,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茵、沙门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2岁的低龄儿童应警惕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每年秋、冬季为病毒感染发病高峰期。针对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应及时做好监测工作,应高度重视对防治工作的管理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于2014 — 2018年采集无锡市哨点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法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3?408 例腹泻病例中,共检出阳性样本946份(混合感染66份),总检测阳性率为27.76%。 其中细菌感染529份,阳性率为15.52%,病毒感染460份,阳性率为13.50%,混合感染66份。 细菌性病原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60%),其次为沙门菌(5.11%)、副溶血弧菌(4.05%)、志贺菌(0.32%),主要流行于夏季。 病毒性病原体中,诺如病毒(8.92%)和轮状病毒(3.29%)检测阳性率较高,主要流行于冬春季。 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阳性率不同,轮状病毒感染高发于0 ~ 4岁年龄组。结论2014 — 2018年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夏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冬春季以病毒性腹泻为主,在不同季节应针对5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对2011-2013年深圳市福田区1728例疑似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的核酸检测. 结果 2011-2013年福田区轮状病毒的总体检出率为18.29%(316/1728),2011-2013年检出率起伏较大,分别为22.16%(115/519)、13.13%(73/556)和19.60%(128/653);男性检出率为18.53%(184/993),女性检出率为19.96%(132/735);轮状病毒在冬季的检出率最高(34.79%,167/480),秋季次之(20.67%,87/421),春季、夏季的检出率较低.0~5岁年龄组患者的检出率(21.01%,232/1104)显著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患者的检出率(13.46%,84/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5786,P 0.05). 结论 轮状病毒是福田区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2011-2013年检出率呈较大起伏;冬季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0~5岁婴幼儿患者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尤其应加强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金晶  张业成  刘映乐  吴建国 《疾病监测》2018,33(11):940-944
目的 调查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5岁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5年武汉市儿童医院<5岁全部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组轮状病毒(RV),PCR方法检测肠道腺病毒(AdV),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诺如病毒(NoV)、札如病毒(SaV)、B组和C组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AstV),利用巢式RT-PCR对轮状病毒进行G/P基因分型。 分析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子流行特征。 结果 2015年武汉市<5岁全部腹泻患儿3 009例,病毒性腹泻病例流行季节以RV最为明显, 9— 11月病例数占阳性病例数的50.3%;NoV的流行高峰在9 — 10月,占阳性比例的40.9%。 AdV占2.0%、AstV占1.8%,SaV、B组和C组RV未检出。 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婴幼儿。 RV毒株G型与P型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G型与P型组合则主要以G3P[8]和G1P[8]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7.4%和17.9%。 结论 武汉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携带的病原体具有多样性,以RV为主,主要流行株为G3P[8]。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5 — 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的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集在哨点医院就诊的并符合腹泻病例相关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调查并检测580例腹泻病例,病例形成秋、冬两个小高峰并且主要集中在≤5岁人群(82.59%,479/580)。 病例检测总阳性率为56.72%。 细菌阳性检测率为30.17%,以沙门菌为主,其次是空肠弯曲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病毒检测阳性率为37.07%,以轮状病毒A组为主,其次是诺如病毒GⅡ型。 各年龄组中病毒检出率均高于细菌。 季节分布明显,夏季以沙门菌为主,秋季以诺如病毒为主,冬、春季以轮状病毒为主。 不同性别病原谱构成基本一致。 乡村病例病原体(细菌31.63%、病毒41.83%)检出率高于城区(细菌29.88%、病毒36.09%)。结论株洲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高于细菌;轮状病毒A组、沙门菌、诺如病毒GⅡ型是引起株洲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汪鹏  王雪莹  康倩  于德山 《疾病监测》2023,38(2):233-236
目的 通过对2021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某幼儿园发生一起以呕吐、腹泻为主症的聚集性疫情,确定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体。方法 采集发病幼儿肛拭子、食堂、教室等环境标本共44份(17份患儿肛拭子标本和27份环境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及札如病毒核酸,肛拭子进行致泻菌分离培养。结果 44份标本未分离到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致病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札如病毒核酸检测到患儿肛拭子阳性11份,其余标本均为阴性。选取其中2份强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札如病毒GⅠ.2型,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LAST)结果与2016年深圳市发现的札如病毒全序列相似度在98.96%~98.98%。结论 此次聚集性疫情由札如病毒GⅠ.2型引起,是甘肃首次发现札如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提示应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匡小舟  肖文佳  刘捷宸  张曦  滕峥  潘浩 《疾病监测》2021,36(10):1069-1074
  目的  对2018 — 2020年上海市5岁以下感染性肠胃炎住院患儿进行主要病毒病原学检测,了解目标人群中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迁移变化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疫苗研发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采集上海市某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采用ELISA、荧光PCR以及巢式PCR方法对轮状病毒、杯状病毒(包括诺如病毒和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进行检测和分子分型。   结果  共采集粪便标本805份(男性543份,女性262份),病毒检出率为47.33%,检出率最高的病毒为杯状病毒(31.18%),其次为A组轮状病毒(17.64%);杯状病毒中诺如病毒GⅡ型的占比最高(95.62%)。 轮状病毒以G9P[8]为主要流行型别(占比90.85%)。 诺如病毒GⅡ型以GⅡ.4[P31]和GⅡ.3[P12]为主要流行株(占比分别为32.08% 和19.58%);但2020年以来,新兴亚型GⅡ.4[P16]和GⅡ.2[P16]检出率明显高于2018和2019年(χ2=17.337,P<0.001; χ2=11.044,P=0.001)。 此外本地首次从1名4月龄患儿粪便中发现1株乐儿德轮状病毒疫苗株。   结论  杯状病毒检出率高于轮状病毒的趋势加剧,使杯状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疫苗的研发和上市需求愈发迫切。研究首次揭示了住院儿童中诺如病毒GⅡ型的主要流行和新兴亚型,为多效价的诺如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轮状病毒G9型别近年检出率升高,需要对轮状病毒型别变化保持警戒、追踪和深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