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背景:降钙素具有提高骨量、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目的:评价鲑鱼降钙素对羟基磷灰石植入体骨整合的影响,及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促进植入体生物学固定的能力。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后2组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模后分别在3组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开孔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12周。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降低,而持续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逐渐改善。应用降钙素处理后的大鼠,其骨结合率较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提高了22.0%(P〈0.05)。结果证实,全身给予鲑鱼降钙素能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床和植入体周围骨量、促进主体骨-植入体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降钙素具有提高骨量、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目的:评价鲑鱼降钙素对羟基磷灰石植入体骨整合的影响,及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促进植入体生物学固定的能力。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后2组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模后分别在3组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开孔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12周。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降低,而持续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逐渐改善。应用降钙素处理后的大鼠,其骨结合率较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提高了22.0%(P<0.05)。结果证实,全身给予鲑鱼降钙素能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床和植入体周围骨量、促进主体骨-植入体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羟基磷灰石涂层优化能够改善假体的早期和中期固定效果,但其远期固定效果差强人意.大量研究表明: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纳米化和假体表面改性可提高假体-骨界面的结合情况.但材料纳米化与表面改性和骨整合相关性如何国内外尚未见专门研究.目的:对比骨质疏松条件下材料纳米化与表面改性对两类羟基磷灰石假体骨整合促进作用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分别于2007-09/12和2008-03/05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和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组织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圆柱形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和光滑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假体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制作、提供,尺寸为3 mm×3 mm.方法:将32只5月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多孔羟基磷灰石组,假手术+光滑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组,骨质疏松+多孔羟基磷灰石组,骨质疏松+光滑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组,每组8只.骨质疏松+多孔羟基磷灰石和骨质疏松+光滑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组大鼠切除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在各组大鼠胫骨上段分别植入多孔和光滑表面的羟基磷灰石假体.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后处死大鼠,取带假体标本,运用骨组织计量学检测手段,测量假体周围骨的骨量及结合率等指标.结果:①骨质疏松+多孔羟摹磷灰石组骨结合率为23.7%,较骨质疏松+光滑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组高16.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质疏松组在骨整合率上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分别降低30.8%和13.0%.结论:骨质疏松条件下,假体表面结构优化可显著提高假体一骨界面结合程度、促进假体骨整合.光滑表面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假体未能发挥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的优势;在影响骨整合方面就羟基磷灰石涂层来说,涂层表面改性可能比单纯涂层材料纳米化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降钙素具有提高骨量、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目的:评价全身应用鲑鱼降钙素对多孔表面羟基磷灰石植入体骨整合的影响,及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促进植入体生物学固定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分别于2007-09/12和2008-03/05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和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组织学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5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每组10只.方法: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SD大鼠切除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行假手术作为对照.在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开孔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5U/(kg·d)]12周.主要观察指标:取带植入体的胫骨制备成薄片,运用骨组织计量学及双能射线骨密度检测仪,记录腰椎骨密度变化,观察假体周围的骨量并测量假体的骨结合率.结果:持续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逐渐改善.应用降钙素处理后,大鼠平均骨整合面积比率提高了22.0%,较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骨整合比率提高近1倍(t=9.665,P<0.05).结论:骨质疏松条件下,全身给予鲑鱼降钙素能提高骨床和植入体周围骨量、促进主体骨-植入体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已有将多孔钛植入小型骨缺损的报道。目的:验证多孔钛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1只,建立双侧桡骨10mm缺损模型,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多孔钛和多孔羟基磷灰石材料。结果:材料植入后第4,8,16周取材观察:①4周时多孔钛组和多孔羟基磷灰石组在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均有少量骨痂形成,第8和16周时孔隙被新生骨组织填充,与自体骨吻合好。②第8,16周时多孔钛组新骨细胞长入量和骨重建效果几乎接近多孔羟基磷灰石组。两组骨面积在新生骨质长入量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第8,16周时多孔钛组的最大承载负荷值明显优于多孔羟基磷灰石组。表明多孔钛支架材料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节段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人工骨作为填充材料植入多孔钛周围的组织学变化,但是对于该材料生物固定多孔钛的特点尚未得知。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三维多孔框架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2/2007—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以负压抽吸法在5&#215;10^3Pa的压力下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混悬液5mg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多孔框架复合。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8只。方法:于股骨内髁上段0.5cm处制造直径6mm,高为10cm的圆柱状全壁缺损。对照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实验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填充6,12,24周后取含植入样品的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推出测定,测试完毕后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所有样品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其中在6,12周实验组剪切应力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6周时断裂位置为植入仿生骨-骨界面,金属表面骨组织量较少。12周时断裂面主要发生在植入仿生骨-多孔钛界面或正在重建的编织骨内或编织骨-皮质骨界面。24周时,可以观察到断裂发生在编织骨-皮质骨界面。结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能够更好地固定生物假体。  相似文献   

7.
背景: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是清华大学利用仿生学原理制备的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新型材料,经过前期体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收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至第3代,然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兔右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局部植入作为实验组,其中20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作为对照组,4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旷置为空白组,于第12周末,分别行大体、影像学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该复合材料对兔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体已与骨缺损处骨性愈合,明显见新生骨生成,骨缺损能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处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空白组缺损区尚未见修复,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实验组见骨形成细胞较多,材料内见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片;对照组少量骨细胞形成,骨量少,部分纤维组织填充.空白组未见骨形成细胞,纤维组织较多.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骨缺损修复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人工骨作为填充材料植入多孔钛周围的组织学变化,但足对于该材料生物固定多孔钛的特点尚未得知.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三维多孔框架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2/2007-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以负压抽吸法在5×1 03 Pa的压力下将生骨形态发生蛋白混悬液5 mg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多孔框架复合.新两兰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伯只.方法:于股骨内髁上段0.5 cm处制造直径6 mm.高为10 cm的圆柱状全壁缺损.对照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实验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填充6,12,24周后取含植入样品的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推出测定,测试完毕后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所宵样晶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其中在6,12周实验组剪切应力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6周时断裂位置为植入仿生骨-骨界面,金属表面骨组织量较少.12周时断裂面主要发生在植入仿生骨-多孔钛界面或正在重建的编织骨内或编织骨-皮质骨界面.24周时,可以观察到断裂发生在编织骨-皮质骨界面.结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能够更好地固定生物假体.  相似文献   

9.
背景:已有将多孔钛植入小型骨缺损的报道.目的:验证多孔钛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21只,建立双侧桡骨10 mm缺损模型,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多孔钛和多孔羟基磷灰石材料.结果:材料植入后第4,8,16周取材观察:①4周时多孔钛组和多孔羟基磷灰石组在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均有少量骨痂形成,第8和16周时孔隙被新生骨组织填充,与自体骨吻合好.②第8,16周时多孔钛组新骨细胞长入量和骨重建效果几乎接近多孔羟基磷灰石组.两组骨面积在新生骨质长入量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第8,16周时多孔钛组的最大承载负荷值明显优于多孔羟基磷灰石组.表明多孔钛支架材料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节段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技术评价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1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兔子的左侧股骨髁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30侧/组。②实验方法:取大白兔1只抽取骨髓约5mL行细胞培养,传至第4代时将基础培养液更换为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将细胞密度调整为109L-1滴加于羟基磷灰石颗粒表面,在基础培养液内培养24h后更换诱导液培养1周。双侧股骨髁制作0.5cm×1.0cm的骨缺损,将诱导成骨后的细胞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左侧,右侧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③实验评估:术后4,8,12周分别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两组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以双侧股骨髁骨缺损处1cm×2cm大小的矩形为兴趣区,用兴趣区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兴趣区平均计数。结果:纳入30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对照组和实验组兴趣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6.70±1.37),(18.46±1.47)像素,P>0.05],术后8,12周对照组和实验组兴趣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周:(21.31±2.02),(33.98±2.96)像素;12周:(37.48±2.05),(53.48±2.15)像素,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不同时间点兴趣区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通过兴趣区方法定量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射性浓集比值,组织工程骨组作用优于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可有效修复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13.
14.
护士长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病房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12 5名护士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用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呈负相关。结论 :病房管理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才能相应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达标率的方法。方法根据病房单元的布局,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ICU的15张病床分为试验组(1~7床)和对照组(8~13床和15床),将综合ICU的39名护士随机分入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20)。两组病床均用量角器标示床头抬高角度,试验组病床安装自制床头抬高报警器,对照组常规管理。每天检查床头抬高角度5次(08:00、12:00、14:00、18:00、01:00),比较两组护士床头抬高的达标率。结果试验组护士对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为100%,对照组为46.8%;且试验组在各个时间点对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使用床头安装床头抬高报警器能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ICIQ-SF问卷对于诊断不同类型尿失禁(UI)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8月—2009年7月期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18例UI女性患者进行研究。由患者自行填写ICIQ-SF问卷表,然后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分别计算ICIQ-SF诊断不同类型U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和似然比LR值。结果:根据ICIQ-SF问卷,46/118例(39%)患者表现为压力性UI,18/118例(15%)为急迫性UI,54/118例(46%)为混合性UI。ICIQ-SF诊断压力性UI、急迫性UI和混合性UI的敏感性分别为58%,52%和75%;特异性分别为74%,95%和63%。ICIQ-SF诊断压力性UI、急迫性UI和混合性UI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61%,72%,38%;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2%,88%,89%。结论:ICIQ-SF问卷对于诊断不同类型U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CIQ-SF问卷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分析对地中海贫血(Thal)诊断能力。方法:用HLC-723G7自动血红蛋白分析仪对以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醋纤薄膜电泳等确定的115例Thal患者进行血红蛋白分析,结合分子诊断评估诊断价值。结果:以HbA2≥5.5%作为血红蛋白分析对β-Thal的诊断标准,则与DNA分析的符合率为81.5%;以HbA2≤2.5%为仪器对α-Thal的诊断标准,则与DNA分析的符合率为92.5%。结论:血红蛋白分析可提供α、βThal的诊断信息,若能结合更多的临床和DNA分析数据,可作为α、β地中海贫血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outline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arthritis of the base of the thumb. The usu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will b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curr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ptions.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stage of the arthritis as well as the demands of the patient. The current standard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will be reviewed along with their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