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界定硬膜下磨除岩骨的安全范围,探索岩骨切除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岩骨手术入路,观察岩骨磨除前后的显露范围及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观察结果测量拍照.结果 颞下经岩骨入路可先根据面听神经的位置结合内听道和岩骨嵴所成的角度判断出内听道在岩骨前表面的投影.以内听道为标志,可以将岩骨分为内听道周围部分和内侧岩尖部分共两部分来磨除岩骨.结论 采用颞下经岩骨入路可根据术中实际需要合理地磨除岩骨,进一步增加对岩斜区结构的显露,具有显露充分、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identify the safe resecting region in the temporal base approach of transpetrosal subdura.To explore ways to grind petrous bone easily.Method The subtemporal approach was simulated in 10 ( 20 sides ) formalin - fixed cadaveric adult heads to observe the grinding of the bone.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 were photographed and measured to provide the safe range of the grinding petrous bone.Results As a symbol of the auditory canal, bone was divided into the part of around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the petrous apex.The bone around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was devided into the lateral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upper part.Distance of about 5 mm to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could be grinded.The yard of the inside petrous apex could be grinded safly.Grinding the subdural bone could increase the vertical angle up to 15°.Conclusions The subtemporal tentorial approach can increase the view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osterior fossa.It gives the priority exposure for the base of posterior fossa tumor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颞下入路术中岩斜区安全磨除范围。方法 选择25具(50侧)正常成人颅骨标本,观察并测量颞骨岩部重要解剖结构,包括岩浅大神经孔(A)、岩骨嵴(B)、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缘最高点(C)、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D)、BC中点(G)、CD中点(H)、岩尖(I)、内听道顶部、AC中点(J);然后,应用影像学资料加以验证,同时,应用成人尸头模拟颞下入路手术,在安全范围(矩形CGHJ)内磨除三叉神经压迹及其后外侧部分并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HJ连线可作为内听道内侧缘在岩骨前壁的投影,此方法能有效定位内听道。在矩形CGHJ范围内磨除部分岩骨后,可观察到上斜坡、中斜破和内听道下方。结论 HJ连线可作为内听道内侧缘的岩骨前壁的投影;矩形GHJI可作为颞下硬膜外入路术中岩骨磨除的安全区域,而且有足够的暴露范围。  相似文献   

3.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4.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BTTA)中岩骨可以磨除的区域,及该入路对岩斜区结构暴露的情况.方法 应用成人湿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TBTTA人路,界定岩骨可以磨除的范围,并比较岩骨磨除前后岩斜区结构暴露情况及对颞底所需牵拉的程度.结果 以内听道为中心分中间部、内侧部、外侧部来磨除岩骨.岩骨可磨除范围:中间部宽度6.6 mm,长度在内听道口为5 mm,在内听道底约为2 mm;内侧部长度可为15 mm,宽度为9 mm;外侧部在内听道和上半规管之间区域中,长度为8.7 mm,宽度为5 mm,右半规管区域磨除深度不能超过3.7 mm.通过磨除适当范围的岩骨,TBTTA入路可以明显改善岩斜区结构的暴露;颞底牵拉程度明显减少.结论 不磨除岩骨的单纯颞底经小脑幕入路中,对岩骨后颅窝面的观察仍然受到岩嵴的阻挡;而TRTTA入路从硬膜下磨除适度范围的岩骨,可以明显改善对岩骨后颅窝面及邻近结构的暴露,减少对颞底的牵拉并无需进行特殊的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由于术中无法完全切除颅底骨质及硬脑膜,本研究未采用Simpson分级评价。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发生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各6、3、1例,术后3个月随访均不同程度恢复。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经岩骨入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岩骨入路以岩骨为中心进行手术设计,以术中磨除岩骨,扩大病变的显露为特点,以保护岩骨内的重要结构为关键。该入路主要适应于基底宽,对脑神经、颅底骨质侵犯大,同时跨越中后颅窝的巨大岩斜坡区病变。根据岩骨切除的部位可将经岩骨入路分为前岩骨入路和后岩骨入路,若将其与颞下入路和/或枕下入路联合则可形成各种联合入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经岩骨手术入路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显微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幕上下锁孔入路的重要显微结构;对手术前后共10例标本进行3D-CT颅骨重建: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结果通过幕上下锁孔入路,可涉及的重要解剖区域包括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灵活运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入路(PLPA)的岩骨磨除技术。方法测量10例(2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骨性结构间的距离;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采用PLPA及改良PLPA暴露岩斜区,观察岩斜区解剖结构的暴露情况及有无岩骨内重要结构的损伤,测量骨窗大小及增加的视野、视角,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岩浅大神经沟到岩骨嵴的平均距离为12.8m m,D onaldson线到岩骨嵴的平均距离为12.2m m,所有标本均未损伤岩骨段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改良PLPA可充分暴露岩斜区。改良PLPA较PLPA骨窗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磨除骨质后两入路增加的手术视野和视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PLPA较PLPA创伤小,暴露同样充分。岩骨磨除操作是改良PLPA的关键技术,不容易损伤岩骨内重要结构,有可能保留听力;D onaldson线可作为磨除岩骨的安全界限。  相似文献   

9.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附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48%),次全切除8例(38%),大部切除3例(14%),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7例(33%),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神经内镜辅助组手术效果优于显微镜组(P<0.05).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岩骨,术中辅助神经内镜,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旨在进一步提高嵴脑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24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蝶骨脑膜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入路的切口应低至颧弓,骨瓣也应尽量低,以利暴露中颅窝底和肿瘤,手术操作应耐心细致,力争全切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可提高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减少蝶骨嵴脑膜瘤手术中出血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出血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年间收治的5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行颈外动脉栓塞/结扎组,术中应用超声外科吸引(CUSA)组及显微手术组的手术输血量较之未用颈外动脉栓塞/结扎组、CUSA组及显微手术组显著减少(P<0.005~0.001)。肿瘤大小与手术输血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214,P<0.001)。结论:早期诊断,术前行颈外动脉结扎或栓塞,术中应用CUSA及显微技术,可减少术中输血量,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治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3年4月手术治疗的3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结果 38例病例中,30例获得全切,6例获得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术后死亡1人。随访30例,其中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术前视力下降的16例病例中,术后视力改善11例,无变化3例,加重2例。结论 手术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重要手段,显微操作和合理利用蛛网膜界面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用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4例行肿瘤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外,其余肿瘤均为全切(simpson分级Ⅰ级);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对于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的肿瘤,是否全切,取决于肿瘤与上述结构粘连的紧密程度。  相似文献   

15.
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切除技巧及术后并发症预防等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6年间我科收治的37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及疗效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肿瘤全切(Ⅰ、Ⅱ)32例,其中Ⅰ级14例,Ⅱ级18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力下降3例,2例不全瘫痪。术后1年MRI扫描,Ⅰ、Ⅱ级切除组病例未见肿瘤复发,Ⅲ级切除有2例复发,次全切除组(Ⅳ级)全部复发。结论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仔细辨别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间的蛛网膜间隔,在充分保全与肿瘤粘连血管、神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肿瘤复发。对未能全切病例,术后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6.
蝶骨嵴脑膜瘤诊治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72例蝶骨嵴脑膜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内侧型肿瘤是视觉障碍(35%),外侧型肿瘤是头痛(50%)。最常见的阳性体征为:内侧型肿瘤是视力减退(45%);外侧型肿瘤为视乳头水肿(51.6%)。内侧型肿瘤的全切除率显微手术组和非显微手术组分别为65%和20%(P<0.01);外侧型肿瘤全切除率分别为100%和77%(P>0.05)。显微手术组和非显微手术组比较结果为:死亡率分别为6.7%和11.9%(P>0.05);手术致残率分别为33.3%和64.3%(P<0.001)。长期随访病人的优良率,内侧型肿瘤分别为87.5%和16.7%(P<0.05);外侧型肿瘤分别为 66.7%和75%(P>0.05)。认为CT、脑血管造影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7.
蝶骨嵴脑膜瘤手术治疗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蝶骨嵴脑膜瘤手术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2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治疗应在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残留小块肿瘤可行放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目的: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20例病例的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多数表现为单眼视力下降。冠状位CT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长点。MRI可显示肿瘤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的关系。1例肿瘤侵入海绵窦,11例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主要分支。肿瘤附着点为前床突和(或)小翼的内侧。15例达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术后偏瘫2例,无死亡。结论:手术要点是尽早离断肿瘤基底并沿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向远分离切除包绕的肿瘤。由于多数存在肿瘤与血管之间的蛛网膜界面,作者提倡在第一次手术中采用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及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MRI所见肿瘤主体部位分为Ⅰ型(颅前窝型)9例,全切除率100%;H型(颅中窝型)16例,手术治疗15例,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Ⅲ型(混合型)4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视力改善12例,无变化2例,视力恶化1例,一过性偏瘫6例,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死亡1例;1例Ⅱ型患者拒绝手术行X-刀治疗,放疗后3个月因脑水肿脑疝行减压术,半年复查MRI见肿瘤体积缩小,肿瘤中心坏死;未能全切病人均行放疗,8例得以随访3个月-5年未见肿瘤增大。结论颅前窝为主的肿瘤全切除率极高,颅中窝型和混合型全切除率较低;对残余肿瘤应行放疗,在术后2个月左右脑水肿消退后行立体定向放疗可减少放疗引起的脑损伤,减少肿瘤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20.
蝶骨嵴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特点,提出术前评价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对180例蝶骨嵴脑膜瘤(内侧型116例,外侧型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此180例脑膜瘤均经额颞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8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34例(74.4%),近全切除35例(19.5%),大部切除11例(6.1%)。手术死亡5例(2.8%)。统计学分析表明,除肿瘤与血管粘连情况有明显差异外,上述二型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并无明显差异;而内侧型脑膜瘤因与血管、颅神经关系密切,术后易出现颅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根据肿瘤与蝶骨嵴的位置关系可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头颅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对于未能全切除的蝶骨嵴脑膜瘤病人,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