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对我院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病例210例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1~4级)评估,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对不同心率组冠脉成像清晰度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呼吸运动是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双源CT冠脉成像清晰度基本不受心率影响,扫描过程中正确屏气是获取最佳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黄桂香 《中外医疗》2016,(23):185-187
目的:探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采取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使用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3D成像软件进行重建,分析检查结果及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62例患者,50例患者在CT扫描期间,其心率﹤70次/min,其中图像1级有38例,10例图像2级,图像3级和4级各为1例;8例患者在CT扫描期间,其心率在70~80次/min,其中图像2级5例,图像3级3例;4例患者在CT扫描期间,其心率﹥80次/min,图像质量比较差,不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结论对于冠状动脉的诊断,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同时在检查过程应严格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方可获得满意的图像效果,此外,该检查成功与否的首要关键在于患者心率的快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100例患者根据心率分成3组,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以静脉法增强扫描,采集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Circulationg血管软件分析、容积再现(VR)技术及多平面重建(MPR),并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图像,低心率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7.4%,中等心率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5.7%,高心率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6.1%,3组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需服用降心率的药物的情况下,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单、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一般情况下,就可获得清晰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1]。但是DSCT冠状动脉造影依然有困扰图像质量的问题存在。本研究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进行DSCT冠状动脉造影的50例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心率患者DSCT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心率患者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06例疑冠心病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方法分析106例患者中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心理、心率、注射速度、呼吸等,给予心理护理、降低心率、调节流率、呼吸训练等针对性护理。结果 106例患者中87例(82%)图像质量为1级,18例(17%)为2级,其中6例对比剂团注效果欠佳,1例(1%)为3级图像,未见对比剂渗漏。结论心理护理、降低心率、提高注射流率、呼吸训练等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估分为Ⅰ~Ⅳ级,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抽取2011年2月~8月通过改良措施后进行检查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改良组进行质量对比?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分级,对照组:Ⅰ级:232例(77.3%);Ⅱ级:48例(16.0%);Ⅲ级:16例(5.3%);Ⅳ级:4例(1.3%);影响因素依次为:冠脉严重钙化?呼吸伪影?严重心律失常伪影?上腔静脉及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监测层面触发点选择不当?重建时相选择不当?改良组:Ⅰ级:263例(87.7%);Ⅱ级:26例(8.7%);Ⅲ级:10例(3.3%);Ⅳ级:1例(0.3%)?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优化CT扫描参数,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提高冠脉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洁兰  徐芬 《浙江医学》2011,33(3):444-445
双源CT具有较高的图像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扫描时间大大缩短,无需控制心率即可完成扫描,已成为目前心脏冠状动脉检查最好的无创且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1].在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护理工作是造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院利用双源CT共行冠状动脉造影15 0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孔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51-4952
目的:探讨全方位心理护理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340例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干预。结果97%的患者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检查,CT成像质量效果好。结论在进行双源冠状动脉CTA检查中进行科学全面的心理护理,是保障患者造影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分析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损害的因素,探讨在前瞻性门控技术下保证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双源64排CT机,选取心率≤70次/分且憋气良好的5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CT扫描(A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拟行CT冠脉成像的100例病人行回顾性门控冠状动脉CT扫描,根据心率分为B组50例(心率≤70次/分),C组50例(心率>70次/分)。对比分析各组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分析图像质量损害的因素。结果三组中图像质量积分3分以上的均在98%以上,全部病例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三组间图像质量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步进台阶伪影、运动伪影、心率变化所致的错录伪影、血管对比不良。结论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通过对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科学合理控制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率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心率状态下(分为低、中、高心率组)双源CT图像清晰度,将图像质量判读分为0~4级,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各组间分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应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图像质量与心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间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值为0.58,P:0.75〉O.05)。秩相关检验r=0.28,P〉0.05。结论各组成像质量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相应解决方案,提高检查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双源CT冠脉检查资料,对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改进方法。结果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呼吸运动、触发阈值、扫描范围、心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剂量等。结论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优化检查方案,可提高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及支架内腔可见性,探讨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7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47枚支架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1.8±22.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其中30例患者有1个月内的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两位评价者独立对支架通畅性进行评价,共60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 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0.6)分,达到优良水平.图像质量与支架直径、支架位置及心率有关.所有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2.2±12.2)%.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与支架直径及支架位置有关,与心率无关.对于有钙化斑块的支架,钙化部位的支架内腔可见比率明显低于非钙化部位(P<0.001).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发现了14个支架内再狭窄中的12个,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5.7%、85.7%和95.7%.支架直径>0.275 cm的支架,CTA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双源CT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一致率为93.3%,该一致性与支架直径和心率相关.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部分显示支架内腔,图像质量较好,支架直径和位置对支架内腔的显示及图像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双源CT评价直径>0.275cm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较高,可成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畅性评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4例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26例,男58例.依扫描过程中心率75次/分为界分为低心率组及高心率组,每组又根据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次数以10次/分分为心率变化稳定组及心率变化不稳定组.对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858个节段中有768个节段为可诊断图像.低心率稳定组有98.3%、不稳定组有80%的图像可用于诊断;高心率稳定组有63%、不稳定组有42.8%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有明显影响.结论适当控制心率及其波动,正确应用后处理重建算法可以明显改善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对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双源CT冠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方法本研究包括接受双源CT冠脉检查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3岁。冠脉图像评价共分为5级,Ⅰ级-Ⅲ级为合格诊断图像,Ⅳ、Ⅴ级为不合格图像。对于心率波动〉10次/分患者采用小螺距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4.5—5.5ml/s。结果15O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平均心率波动幅度9.3±7.1次/分(房颤l例除外)。150例中共计142例为合格图像,8例为不合格图像。8例图像中有5例(窦性心率不齐2例,室性早搏2例,心脏起搏二联律1例)经心电编辑后达到合格,其余3例(呼吸伪影2例,房颤1例)经后处理图像仍未达标。结论采用小螺距扫描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心率不齐对双源CT冠脉图像的影响;熟练应用心电编辑及时相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图像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患者的扫描心率对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289疑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治疗后复查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实际扫描心率43~90次/分。将不同扫描心率分为四组,应用Ⅰ~Ⅳ级图像评分标准将所得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不同扫描心率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9例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心率〈60次/分时,Ⅰ级图像百分比为82.92%;心率60次/分~70次/分时,Ⅰ级图像百分比为76.9%;心率70次/分~80/分时,I级图像百分比为39.1%;心率80次/分~90次/分时,Ⅰ级图像百分比32.2%。不同扫描心率成像的优良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主要受患者扫描的影响,扫描心率在70次/分以下的图像质量较心率70次/分以上的图像质量好,扫描心率越快,图像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rat disease, CAHD简称冠心病)以成为临床最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普遍应用于临床。双源CT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大为提高。但图像质量仍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呼吸、吞咽、心律、对比剂流速及剂量等[2]。因此对病人在冠脉造影检查前、中、后进行耐心、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使部分影响因素减低甚至得到控制[3],从而提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本文对我院就诊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患者500例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HU;B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30HU;C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40HU。根据患者个人体质数(BMI)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测量左冠开口、右冠状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近段血管的CT、SD平均值,并据此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估的客观依据,由2名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不同触发阈值下的指标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B组扫描的强化SD值分别较A、C2组低,SNR较A、C2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分别较A、C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作为CT冠状动脉造影中常用的扫描方法,双源CT将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在130HU时能获得较好质量的图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朱明霞  田为中  张继  张波  窦小峰 《海南医学》2012,23(20):151-152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获得可靠冠状血管造影的护理.方法 对897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血管造影实施检查前、中、后的护理干预.结果 884例患者均一次检查成功.13例患者因未能屏住气失败,其中12例重新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要求,1例因拒绝二次检查而未成功.结论 在双源CT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护理工作贯穿检查的每一步,切实做好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检查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在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前的护理方法对检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方法:结合相关量表白行设计问卷对138例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后的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9例,试验组在行双源CT检查前为患者做好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以及对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给患者做详细讲解,让患者检查前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检查。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69例检查项目清楚,检查过程、用药反应知晓率80%,均获3.4级图像(占100%),患者检查时不良反应少(8.57%);检查时间明显缩短,辐射量减少50%。对照组69例知晓率74.5%,3、4级图像占92.75%,不良反应占20.29%。结论:老年患者在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前健康教育利于提高CT扫描成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前对患者训练的必要性。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0例患者仅控制心率小于70次/分时进行CT检查;B组60例患者在控制心率的同时,对患者还进行呼吸训练(即扫描检查前训练)并向患者讲解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后,再进行CT检查。结果:A、B两组获得的图像质量分析上存在差异,B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在可用于诊断与不可用于诊断图像的比较中亦存在统计学差异,B组多于A组(χ2检验:P<0.01);检查前训练、特别是呼吸屏气训练对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影响是不同的。结论:高质量的CT图像不仅与CT扫描设备、操作技术、参数设定等有关,而且与检查前的训练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