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检测从云南省德钦县白马雪山采集的冬虫夏草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 JY 8-8的抑菌活性,了解其菌丝体发酵物的部分化学组分.方法 选择26 种病原指示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 JY 8-8进行抑菌活性试验.采用检测方法NY/T 1653和GB 5009.5分别检测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 JY 8-8菌丝体发酵物干品中8种矿质元素和总氮的含量.结果 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 JY 8-8对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共19种病原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菌丝体发酵物中含有8种矿质元素,总氮平均含量是3.19 %.结论 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 JY 8-8中存在抗菌活性物质,菌丝体发酵物中化学组分全面,为进一步开发保健药物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后,测定观察对小鼠碳粒廓清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溶血素抗体、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等的影响。结果 3.0 g/kg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可显著提高小鼠吞噬指数和半数溶血值(P<0.01)、显著提高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P<0.05)、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P<0.05),0.5~1.5 g/kg中国被毛孢都能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0.01,P<0.05),同时还能抑制脾脏和胸腺增大(P<0.01,P<0.05)。结论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中国被毛孢免疫抑制及增强天然免疫系统作用要优于蝙蝠蛾拟青霉,而对适应性免疫系统增强作用蝙蝠蛾拟青霉优于中国被毛孢。  相似文献   

3.
目的 冬虫夏草是我国珍稀药用资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是天然虫草产量少需求大,使其成为濒危资源.通过研究与其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虫草,可以对其进行保护.方法 利用野生冬虫夏草、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虫草的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抗疲劳活性,免疫增强活性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进行比较.结果 3种虫草均含有多糖,腺苷和虫草酸;此外,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虫草中的多糖及虫草酸含量均与冬虫夏草相当;冬虫夏草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活性、抗疲劳活性和免疫增强活性;蝙蝠蛾拟青霉具有很好的降血糖活性和抗疲劳活性;蛹虫草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活性和抗疲劳活性;且三者对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均无显著影响,表明三者均对小鼠无刺激性.结论 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相似,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HS - SPME - GC/ MS)分析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中挥发性物质的成分。结果共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其中吡嗪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6.7%和44.4%。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2-甲基丁醛(29.41%)、3-乙基-2,5-二甲基吡嗪(9.19%)、异丁醛(6.57%)、2,5-二甲基吡嗪(5.96%)、2-乙基-6-甲基吡嗪(5.35%)、2-乙基-5-甲基吡嗪(4.35%)和2-乙基3-甲基吡嗪(4.08%)。结论 HS -SPME - GC/ MS 技术可以作为分析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20例慢性肾衰患者血清21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并以65例健康人作对照。发现慢性肾衰病人氨基酸总量、大多数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比值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血清氨基酸是反映人体蛋白质代谢的准确、敏感和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冬虫夏草免疫抑制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 (Berk)Sacc]简称虫草 ,是虫草真菌 (CordycepsSinensis)的子座及其寄生蝙蝠蛾 (HepialusArmoricans)幼虫尸体的复合物。由于生长条件苛刻 ,天然资源十分紧张 ,近年来用人工发酵法培养出具有相似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种虫草菌丝体 ,如中国拟青霉 (PacilomycesSinensisSp .nov)、蝙蝠蛾拟青霉 (PacilomycesHepialiChen)、虫草菌粉和人工虫草 [亚香棒虫草 (CordycepsHawkesiiGa…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蓝山药酒(GXLSML)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含量.方法: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GXLSML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应用游离氨基酸自动分析法测定GXLSML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GXLSML富含有锌(Zn)、铁(Fe)、镁(Mg)、钙(Ca)、铜(Cu)、磷(P)、硒(Ce)、锗(Ge)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GXLSML含17种以上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为人体半必需氨基酸.GXLSML中总氨基酸含量为17.18mg/100ml,其中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43%.结论:GXLSML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利于人体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壮药金边蚂蟥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10批不同产地的样品进行水解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10批不同产地的样品均含有17种氨基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在(67.20~72.68)g/100g,游离氨基酸总量在(1 597~4 960)mg/100g;必需和半必须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50.86%~53.69%,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6.75%~57.91%。结论:不同产地的金边蚂蟥均含丰富的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较稳定,但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野生四叶参中氨基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测定野生四叶参中氨基酸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方法:用盐酸水解大别山区野生四叶参中的蛋白质.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BP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7.2);流动相B:甲醇,流速1.0 mL/min,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荧光检测波长为450 nm.分析四叶参中各种氨基酸含量.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氨基酸在25.0~800.0 μmol/L范围内浓度与色谱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该方法的回收率在89.5%~109.2%,RSD在3.2%~9.0%,检测限在1.0~3.7 μmol/L.野生四叶参中含有12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51.49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95 mg/g.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适用于野生四叶参中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HPLC法测定银杏叶中氨基酸和10种维生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每克银杏叶氨基酸总量达92.26mg,其中所含的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9%。维生素的含量以维生素C最高,维生素PP、维生素E、维生素B6及叶酸含量次之,每克银杏叶中分别为81.47mg,9.43mg,4.09mg,2.90mg和1.69mg。此为进一步研究银杏叶的化学成份以及综合利用这一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当归肌动蛋白(Actin)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已经克隆的植物Act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以当归根部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Actin基因片段并连接到pMD19-T载体上,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598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198个氨基酸,与高等植物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3%以上,与其他肌动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4%以上。结论 首次从当归中克隆出了Actin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COI数据,发现地鳖(土鳖虫主要基原)内部可能的隐存多样性。[方法]对8批33个地鳖个体的线粒体COI片段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分析COI序列单倍型,分析变异位点,运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合种群(批次)内及临时种间的遗传距离发现隐存多样性。[结果]根据系统发育结果区分临时种EsPS1及EsPS2。分析得到COI基因的物种间阈值SST为5.33%。临时种EsPS1与EsPS2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12.00%,显著大于物种间阈值SST。[结论]地鳖内部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GAPDH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使其成为可用的内参照基因。方法 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刺五加总RNA,运用RT-PCR法克隆GAPDH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以其为内参照基因进行半定量PCR。结果 克隆了长度为627 bp的刺五加GAPDH基因,推测其编码209个氨基酸,与三七、人参、拟南芥的GAPD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3%、93%,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86%、84%。其作为内参照基因的半定量PCR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重现性。结论 首次分离并克隆了刺五加GAPDH cDNA,证实该序列可以作为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照基因,为刺五加苷生物合成中关键酶的表达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肉桂精油对正常大鼠肠道梭菌属IV簇菌群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每天给予肉桂精油0.384 3 g/kg,连续给药30 d,取结肠和直肠内容物,针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肠道梭菌属IV簇细菌和拟杆菌属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其分布。结果 肉桂精油给药后,肠道梭菌IV簇细菌和拟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分布均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肠道梭菌IV簇细菌的变化更大。肉桂精油对结肠和直肠中两类菌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肉桂精油对肠道梭菌IV簇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可能是肉桂对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桑黄肌动蛋白(Actin)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搜索网上已知数据库中Actin基因,与本实验室测得的桑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比对,找到转录组数据中与Actin相似性最高的片段,并根据其设计引物,提取桑黄菌丝体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Actin基因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839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7%以上。结论 首次从桑黄中克隆出了Actin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不同海拔进行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态适应性实验,探索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方法 通过田间实验测定当归阿魏酸量的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生态因子。结果 当归根中阿魏酸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处理比海拔2 360 m处理高14.5%,差异显著(P<0.05)。分析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温度(r=?0.799 1)是关键生态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关键生理生化因子,湿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辐射(r=0.946 7)是关键光合参数因子。结论 适当升高种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湿度,降低温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转化积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菌质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发酵过程中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雷公藤药材及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到的不同时间点灵雷菌质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溶剂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制备法、核磁共振等对HPLC色谱图中部分具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果 与雷公藤生药相比,发酵所得菌质的液相色谱图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改变;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12-甲氧基雷酚萜(1)、雷酚萜(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4);其中菌质中化合物DIBP、DBP的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 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的过程中,菌质中DIBP、DB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毒化合物的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筛选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并对复合药性发酵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在不同复合药性培养基中进行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测定其胞外多糖和菌丝体产量。根据复合药性发酵茯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和定量测定。结果 在发酵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75%薏苡仁和枸杞子组成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茯苓菌丝体干质量达14.29 g/L,茯苓胞外多糖达8.22 g/L。药性发酵茯苓中总多糖、总糖、总灰分、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35%、45.73%、4.79%、21.43%。结论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中药材组成的复合药性培养基对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有较大影响,为其液体发酵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