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霉酚酸酯对难治性ITP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MMF治疗前后难治性ITP患者血清血小板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MMF治疗对肝脏、肾脏功能的影响.结果:难治性ITP患者经MMF治疗后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5%,良效20%;与治疗前相比,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明显下降(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明显降低(P<0.01),IgM有所降低(P<0.05);CD3略有升高(P<0.05),CD4明显增高(P<0.01),CD8明显降低(P<0.01),CD4/CD8明显升高(P<0.01).MMF对肝脏、肾脏功能无明显损害.结论:MMF能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功能,毒副作用较少,是一种治疗难治性ITP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行化疗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0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CHOP方案化疗,试验组基于此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化疗前后的血常规(WBC、HGB、PLT)、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血常规(WBC、HGB、PLT)、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WBC、HGB、PL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通过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能减轻免疫功能损伤及骨髓抑制,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3.
刘先桃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89-119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100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23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无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抗凝药及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及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9例完全有效,5例有效,9例无效.中位疗效持续时间8(5~23)个月,有效患者有中3例复发,其余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I9+/CD20+细胞明显下降.多数患者耐受好.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姚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12-1213
目的:探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长春新碱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难治性免疫性ITP患者14例,观察使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长春新碱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患者治疗前及连续治疗4周后血液IgG、IgM、Ig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4例患者中3例完全有效,8例部分有效,总有效率78.57%;患者PLT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IgG、IgM、IgA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长春新碱治疗免疫性ITP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前景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难治性ITP患者23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周静脉滴注,连用4周,每次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00 mL。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D3+、CD3+CD4+、CD3+CD8+、CD19+CD20+的细胞数。结果:23例患者中完全有效9例(39.1%),有效6例(26.1%),无效8例(34.8%)。随访时间1.5~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其中4例复发。起效和达完全有效中位时间分别为25(7~102)d和39(15~112)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方法,但其最佳用药方案以及长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芪黄汤联合激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4例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芪黄汤联合激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241例初诊ITP儿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对两组中大于4岁的儿童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ITP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治疗5日后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血小板计数、CD4+/CD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T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TP患儿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89±1.06)分.结论:ITP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升高,ITP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IT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和三色比浊法测定32例急性IT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20例正常儿童的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变化.结果急性ITP患儿血CD3、CD4、CD4/CD8值急性期明显低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CD8、CD19、CD16+56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IgG、IgM、C3、C4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g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补体均参与儿童急性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初诊ITP患者60例(初诊组),另取完全缓解患者45例(缓解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19~+CD80~+、CD19~+CD86~+及CD19~+B细胞内抗体IgG和IgM的表达情况。对初诊组进行治疗后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后难治组(18例)和治疗后缓解组(42例),对比分析CD80、CD86表达与患者免疫功能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初诊组CD19~+CD80~+、CD19~+CD86~+、IgG、IgM、Th1、Th1/Th2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缓解组CD19~+CD80~+、CD19~+CD86~+、IgG、IgM、Th1、Th1/Th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19~+CD80~+、CD19~+CD86~+、IgG、IgM、Th1、Th1/Th2表达水平与ITP治疗效果密切相关(P0.05)。CD19~+CD80~+与CD19~+B细胞内抗体IgG、IgM的表达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r=0.227、0.582,P0.05),CD19~+CD86~+与CD19~+B细胞内抗体IgG、IgM的表达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r=0.453、0.276,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CD80、CD86通过影响CD19~+B细胞活化来介导免疫紊乱,参与ITP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抗体水平、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肿节风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安全有效性。方法:6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肿节风~+小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33%)低于观察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14 d、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19~+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3~+CD4~+CD8~-、CD3~-CD16~+56~+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观察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节风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ITP能更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还可避免因使用强的松引起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调节剂对难治性癫痫患儿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难治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用药方案均为联合服用2种以上抗癫痫药物,但不使用免疫调节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免疫球蛋白,用量以400mg·kg~(-1)·d~(-1)为标准,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每个月进行1个疗程,共进行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IgM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IgA、IgG、IgM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A、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间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高,CD8~+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常规抗癫痫药物相比,应用免疫球蛋白作为免疫调节剂结合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患儿可有效改善其IgA、IgG、IgM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表达,对患儿的免疫功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诺迪康胶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诺迪康胶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8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诺迪康治疗组和归脾丸对照组,分别口服上述两种药物,28 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的数值、CD4+/CD8+的比值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数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IgA及CD4+/CD8+的比值均降低;CD3+、CD8+、IgG、IgM的数值升高,且治疗组在升高CD3+、CD8+及IgG、IgM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诺迪康胶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脾两虚证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探讨其对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ITP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皮下注射rhTPO治疗,观察至治疗结束14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细胞)变化及两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T细胞亚群及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水平及PLT计数等方面均显著升高,而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在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及PLT水平均显著升高,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对照组ITP的总有效率为68.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提高辅助性T细胞数量,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从而有效提高ITP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4.
肖劲雄 《黑龙江医学》2021,45(5):546-547
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与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重症组;将同期医院收治的30例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轻症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分析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gA、IgG、IgM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患儿IgA、IgG、IgM水平低于轻症组,CD3+、CD4+、CD4+/CD8+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与免疫功能呈正相关(r>0,P<0.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较轻症患儿低,而血清IgA、IgG、IgM水平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通过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进行检测评估患儿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 ITP)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r ITP患者7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变化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和淋巴细胞CD3~+、CD4~+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4.10%、复发率为5.13%与对照组比较53.85%、7.69%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高(P0.05),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Ig 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Ig A、Ig G、CD3~+、CD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较对照组28.21%显著较低(P0.05)。结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r ITP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复发率低,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小剂量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36-139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和非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100例老年非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及100例无肺炎的健康老年人群,分别作为对照组与健康组,选择流式细胞仪对研究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的CD3+T、CD4+/CD8+T、CD3+CD4+T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而且实验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CD3+CD8+T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实验组的N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IgM、IgA、IgG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的IgM、IgA、Ig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重症及非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现象,但是和老年非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相比较,老年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受损情况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A、IgM与IgG的影响。方法:本组研究病例共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补液、化痰以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奈唑胺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次/12 h,600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粉针治疗,100 mg/次,采取500 m 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1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气变化;分析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IgA、IgM与IgG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4.242,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和Pa C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a O2和Sa 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IgA、IgM和IgG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水平,提高APACHEⅡ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IgA、IgM与IgG水平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于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科血液科诊断为ITP并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检测时间距离手术时间>6个月;检测指标包括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及血常规,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IgG、IgA、C3、淋巴细胞、CD3、CD4及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4及CD4/CD8比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LS术后免疫功能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改善,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考虑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2例再障患者 (再障组 )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并与 18例门诊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再障组CD+ 4 、CD+ 4 /CD+ 8、IgG、IgA、IgM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P均 <0 .0 1) ,但CD+ 8明显升高 (P <0 .0 1) ;大部分患者CD+ 3 正常。再障组治疗后 15例有效 ,其IgG、IgA、IgM、CD+ 4 、CD+ 4 /CD+ 8比值升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CD+ 8明显降低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再障患者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不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也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 ,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20.
张崇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15-1417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总数、CD5+淋巴细胞、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TP患者外周血中PLT计数明显少于健康者、B1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初治组ITP患者中有效者在治疗后PLT计数明显升高、B1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难治组ITP患者经过抗H.pylori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程度升高、B1淋巴细胞百分比略有降低(P<0.05)。结论:B1淋巴细胞水平的升高和ITP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pylori感染引起的B1淋巴细胞水平升高会导致难治性IT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