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调查了解三孩政策下医务工作者的三孩生育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选取山东省34所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的327名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生育意愿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医务工作者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327名医务工作者中,有三孩生育意愿者27名(8.26%)。不同性别、所在医院等级、职称、子女照顾者的医务工作者的生育意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生育意愿医务工作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SSRS总分均显著高于无生育意愿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夫妻双方照顾子女、三级医院、SSRS总分较高均是医务工作者三孩生育意愿的促进因素(P<0.05)。愿意生育三孩的主要主观原因是自己喜欢小孩,不愿生育三孩的主要主观原因是经济压力大。希望得到的配套保障中,被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生育养育三孩补贴。结论 山东省医务工作者的三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当今"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下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河南省某大学6个学院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1 168份。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现今大学生生育意愿,并对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计算,分析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因素。结果1 168例大学生中共有794例大学生有生育二孩意愿,占67.98%。年级、户籍所在地对大学生生育意愿无明显影响(P>0.05);性别、民族以及家庭情况对大学生生育意愿有明显影响(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结果发现性别、民族以及家庭情况均为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下,大学生生育二孩的意愿明显较高,而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因素包括性别、民族以及家庭情况等。  相似文献   

3.
杨晓畅  蒲川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744-1749
目的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重庆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抽取1个区县作为目标区县,在每个目标区县随机选取300~500例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员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4例工作人员进行专家访谈。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重庆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1 954份,有效问卷1 83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生育子女数为1.74个,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育龄妇女936例(50.9%)。不同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婚龄、家庭类型、已育子女数的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意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目的选择“自己的意愿”的育龄妇女498例(27.1%)。访谈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已生育1孩的育龄妇女1 068例(58.1%),该人群中,愿意生育二孩的比例为46.3%(495/1 068);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意愿、更利于孩子的成长,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孩。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重庆市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较以往有一定提高,但低于全国生育水平。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不明显,经济因素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 “80后”职业群体大多已生育一胎,在当前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下,该群体是否均将进行二胎计划?该群体对子女的性别偏好(GP)、存活子女的性别构成(LCSC)是否会影响其二胎生育计划?目的 同步观察GP、LCSC对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为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采用现况研究设计、整群抽样方法在银川市5家事业单位和5家企业单位调查出生日期为1980-01-01至1990-01-01的在职人员,对其中已婚育一孩的599例进行分析。采用定量调查问卷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及对子女的GP;调查对象的实际生育行为(已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性别);调查对象的生育计划(是否计划生育二孩)。结果 599例“80后”已婚育的城市职业人群中,245例(40.90%)计划生育二孩,234例(39.07%)不想再要二孩,120例(20.03%)没想好。不同GP、GP与LCSC一致性二孩生育计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20,P<0.001;χ2=22.499,P<0.001)。不同民族、户籍、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岗位者二孩生育计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月经济收入、独生子女者二孩生育计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P和LCSC不一致、男性、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计划生育二孩(P<0.05);GP和LCSC一致、月经济收入<3 000元/月者没想好是否生育二孩(P<0.05)。结论 除基本人口学因素外,GP和LCSC也会影响“80后”已婚育城市职业人群做出生育二孩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三甲医院育龄期医务工作者在"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背景下的二孩生育意愿,并探讨影响他们二孩生育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符合二胎生育的育龄期女职工872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对她们二孩生育意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人群中"全面二孩"的知晓率是98.28%;16.40%计划生育二孩,57.80%不计划再生育二孩,14.33%目前暂不考虑,11.47%以后可能生育二孩;生育意愿与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一胎性别等因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昆明市某三甲医院育龄期女职工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二孩"生育意愿较低,"二孩"生育意愿受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一胎性别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生育政策背景下重庆市万州区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9-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对重庆市万州区已生育一孩或二孩的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现状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两步聚类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到问卷632份,剔除无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9%。调查对象三孩生育意愿得分为(12.81±2.8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育龄女性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配偶文化程度、家庭抚养孩子模式、家庭能否提供支持及既往阴道分娩史是该地区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两步聚类分析显示,“产科医生/助产士给予的帮助”是育龄女性选择生育三孩最重要的预测因素。结论 重庆市万州区育龄女性的三孩生育意愿现状不容乐观,需创造促使育龄女性决策生育三孩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 异位妊娠(EP)是导致妊娠早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随性文化理念、生育政策的改变、医学科学的进步等有所改变,但未检索到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下EP患病状况的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全面二孩政策对河北省EP患者的患病状况的影响。方法 根据河北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地域分布等因素,随机选取2015-2017年3年间河北省4家医院妇产科EP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患病情况、年龄、孕产史及既往病史等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二孩政策施行前后(2015年与2017年)的差异,分析2015-2017年的变化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EP患者1 760例,占同期住院妊娠患者的4.68%(1 760/37 635)。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EP患病率较施行前降低(χ2=57.866,P<0.001)。2015-2017年,EP患者阴道分娩次数、盆腹腔手术史、重复异位妊娠(REP)、盆腔炎性疾病(PID)比例逐年增加(P<0.05)。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EP患者阴道分娩次数(χ2=6.151,P=0.046)、剖宫产次数(χ2=7.135,P=0.028)、盆腹腔手术史(χ2=6.300,P=0.012)、REP(χ2=4.659,P=0.031)、PID比例(χ2=12.183,P<0.001)均较施行前增加。REP患者盆腹腔手术史、剖宫产、输卵管手术、吸烟史比例高于首次EP患者(P<0.05)。结论 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EP患病率降低,但患病年龄、阴道分娩次数、剖宫产次数、盆腹腔手术史、REP、PID比例均增加。  相似文献   

8.
常静  何静  郭秀静   《四川医学》2021,42(2):113-117
目的描述一孩及二孩孕妇妊娠早期抑郁发生状况,比较两组孕妇抑郁发生风险,并分别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4日至2018年3月22日在我院建立产前档案的1461例妊娠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包括一孩组969例,二孩组492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其进行妊娠早期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二孩组孕妇妊娠早期抑郁风险低于一孩组(OR=0.630,95%CI 0.457~0.868)。意外妊娠(OR=1.866)、顺其自然妊娠(OR=1.484)、与老人同住(OR=1.861)是一孩组孕妇妊娠早期抑郁的危险因素,在职工作(OR=0.530)是其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0.441)是二孩组孕妇妊娠早期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相对于一孩孕妇来说,二孩孕妇妊娠早期抑郁风险更低;一孩与二孩孕妇妊娠期抑郁影响因素不同,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照护。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40-143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护士的二孩生育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12月选取5所福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554名已生育一胎的护理人员,利用《护士二孩生育意愿调查问卷》对福州地区护士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554名护士的二孩意愿生育率为39.0%,想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孩子太孤单”、“想儿女双全”;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原因主要有“经济压力大”、“无人照料孩子”、“带孩子太累”。护士的学历、现有子女情况为影响护士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福州地区综合医院护士二孩生育意愿较低,护士生育二孩的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虑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以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推行二孩生育前后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分娩比例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 522例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剖宫产分娩819例、阴道助产24例、阴道自然分娩679例,分析二孩生育前后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分娩比例变化原因。结果 二孩生育实施前后羊水过少、产程异常、高龄孕妇、瘢痕子宫、活跃期停滞比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孩生育后剖宫产率为45.14%,低于实施前(59.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孩生育后剖宫产指征发生变化且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在传统的养老服务中,时常将老年人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不仅可以缓解养老服务的巨大压力,而且是实现积极老龄化、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目的 了解安徽省社区居家老年人互助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挥老年人群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依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随机选取合肥市和阜阳市的5个社区派出所记录在档案的65周岁及以上的城市社区居家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其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自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城市社区居家老年人互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34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6%。个体特征方面,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意愿情况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家庭特征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意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意愿情况随子女数增加而降低(P<0.05)。经济特征方面,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意愿情况随月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P<0.05)。自评情况方面,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意愿情况随自评生理健康、自评心理健康、自评社交能力、自评认知能力的增加而增加(P<0.05)。阜阳市社区居家老年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意愿比例高于合肥市(χ2=22.18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可支配收入、自评生理健康、自评认知能力是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居家老年人年龄越小、月可支配收入越高、自评生理状态越好及自评认知能力越好,越愿意尽能力帮助其他老年人;不同地区社区居家老年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意愿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7-150+154
目的 探讨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方法 南昌地区以整群抽样法抽取2019年1~6月感染科180例护理人员为观察组,另抽取非感染科护理人员180例为对照组,以SAS、SDS评分法调查两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观察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具体因素,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分析得知,职业暴露、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是否在编、生育情况严重影响感染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后经干预措施制定与落实,可见观察组护理人员S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暴露、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经济收入、是否在编与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显著低于非感染科。为感染科护理人员行本文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指数,消减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3.
王维  阮曌  唐岩  黄芹  张勇辉  王珊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79-1880,1882
目的:评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探讨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测量量表和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对云南安宁连然小学二、四年级每个年级各抽取两个班共192名学生进行整群问卷调查。结果:二年级学生除了在自我意识评价一般状况方面得分与四年级学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三项得分均高于四年级学生(P<0.05),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量表发现二年级和四年级比较,除性格缺陷和行为障碍二年级得分低于四年级,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男生和女生比较除性格缺陷、不良习惯和特殊障碍无差异外,其余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且男生分数高于女生。自我意识能力测量量表各分量表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量表各分量表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多项结果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评价低于二年级学生,且心理健康水平较二年级有所下降,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生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253例不孕症女性性生活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孕症诊断前后患者性生活的变化和对性及生育知识了解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由同一医师对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家庭一般情况,性生活情况,性和生育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不孕症夫妇性生活频率在不孕症诊断后有明显减少(t=0.002,P0.01),但患者对性生活的满意度无明显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不孕症诊断前后无明显差异,女性性功能障碍在诊断不孕症后有明显增加(χ2=18.81,P0.01)。不孕症诊断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夫妻感情均有不利影响(χ2=34.47,P0.01)。结论不孕症的诊断对患者性生活及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样重视患者的性及心理状态,达到不孕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当前母婴健康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监管滞后,孕产妇对健康信息的辨别成为一大挑战。目的 探讨孕产妇母婴健康信息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8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博爱医院和太原市晋源区金胜镇卫生院就诊的孕产妇实施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主动获取母婴健康信息频次、互联网信息的影响、是否具备基础性母婴健康知识/信息、有无在孕妇学校学习、健康信息获取途径、健康信息辨别能力、母婴健康信息人际交流网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产妇母婴健康信息辨别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8份,有效回收率为78.00%。345例(40.21%)孕产妇自感辨别母婴健康信息有困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意识强〔OR=1.354,95%CI(1.015,1.805)〕、主动获取母婴健康信息〔OR=1.364,95%CI(1.073,1.733)〕、具备基础性母婴健康知识/信息〔OR=1.523,95%CI(1.106,2.097)〕、母婴健康信息交流网规模大〔OR=1.461,95%CI(1.092,1.955)〕的孕产妇健康信息辨别能力更强(P<0.05)。互联网信息的影响会降低孕产妇的母婴健康信息辨别能力〔OR=0.509,95%CI(0.340,0.762),P<0.05〕。结论 孕产妇的母婴健康信息辨别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强母婴保健基础性知识/信息的宣传教育、孕产妇健康意识和信息获取动机的培养,鼓励孕产妇寻求广泛而专业的社会支持,强化对健康信息质量的监管,有利于提升孕产妇母婴健康信息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肥胖及孕期超重对孕产妇围产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围生期心理筛查的288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肥胖及孕期超重对孕产妇围生期心理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6597名18~60岁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状况。结果6597名深圳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1326/6597),其SCL-90总分及9项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的SCL-90总分及9项因子得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得分排在前3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及抑郁;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在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从事行业、生活居住环境及婚姻幸福状况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从事行业、生活居住环境及婚姻幸福状况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佩佩  王立金  李勇辉  焦东亮  凌强 《安徽医学》2023,44(11):1368-1373
目的 调查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特征,探讨其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的科学管理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2020年7~12月的男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154名和社区的健康对照组65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毒品使用情况调查表、Buss-Perry攻击问卷、Barratt冲动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其攻击行为、冲动性及心理健康情况;以攻击行为总分的中位数分为高攻击性组与低攻击性组,比较高攻击性组和低攻击性组的冲动性和心理健康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分析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 甲基苯丙胺成瘾组攻击行为、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苯丙胺成瘾者高攻击性组在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因子得分高于低攻击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攻击行为与吸毒时间、冲动性、心理健康得分呈正相关(r=0.187、0.570、0.52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吸毒时间、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对攻击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B=0.054、0.484、0.118,P<0.05),运动冲动因子在吸毒时间和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量0.025(t=1.224,P>0.05)。结论 吸毒时间长、冲动性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背景 2020年9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指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状况随访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横断面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但仍缺乏其动态随访研究。目的 动态随访调查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2-4月于安徽省两家定点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 发放问卷125份,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收回有效问卷121份)的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92%(12/121)、26.45%(32/121)、1.65%(2/121)和4.96%(6/121)。出院后3个月(收回有效问卷85份)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6.47%(31/85)、83.53%(71/85)、8.24%(7/85)和18.82%(16/8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有无家人心理支持、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以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经济状况、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CES-D总分、ISI总分、SSS总分和PCL总分均高于出院后2周(P<0.05)。在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身心是否受损是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3.997倍〔OR(95%CI)=3.997(1.708,9.351),P=0.001〕。在以失眠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失眠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10.255倍〔OR(95%CI)=10.255(2.796,37.611),P<0.001〕。结论 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存在明显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且随访期越长症状发生率越高,需要精神科专业人员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