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可明显增强心肌对持续缺血的耐受能力,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近年一些临床研究亦肯定了心肌梗死前反复短暂发作的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总结12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旨在探讨梗死前有或没有心绞痛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住院的初发AMI患者 346例 ,依据AMI发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和无心绞痛组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有心绞痛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 9.13%、1.94 %、3.88% ,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的 4 0 .33% ,8.6 4 % ,11.5 2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无心绞痛患者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03例AMI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为P组(心肌梗死前1周有心绞痛发作)142例与NP组(心肌梗死前1周无心绞痛)16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 P组的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NP组,再通时间明显短于NP组,CK、CK-MB、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的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48例、“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34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并对比两组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1),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未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对患者预后是否有影响. 方法将未能及时行急诊再灌注治疗且后期因各种原因未能行择期PCI或CABG术的122例AMI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两组QRS积分、心肌酶学峰值、LVEF及起病1个月内病死率情况. 结果 A组QRS积分、心肌酶学峰值及起病1个月内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 < 0.05),但A组LVEF明显高于B组(P < 0.05). 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对心梗患者心肌产生保护作用,从而在其后发生AMI时能减轻心肌损伤,对其预后有益.通过询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对判断患者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沈阳民航系统在各有关医院诊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58例、“非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46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并对比两组CK,CKMB峰值。通过冠状动脉照影、常规多体位投照确定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加以比较。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冠脉病变支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病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急性心绞痛的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完整病例资料的232例患者,并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观察梗死情况、并发症及长期预后情况。结果远期心绞痛组的大面积梗死,下壁或右室梗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三支病变比例,再入院、再梗死及3年内死亡患者明显高于近期心绞痛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远期心绞痛患者梗死面积较大,容易发生严重的心率失常,并且远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宋雪萍  谢莲英  秋冬 《农垦医学》2005,27(5):344-345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梗死前24小时内出现梗死前心绞痛,产生心肌缺血预适应(IP),影响AMI心电图ST段形态,表现为凹面向前形抬高而非凸面向前形抬高,即弓背向上形的特征性抬高。本文重点报告缺血预适应对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心肌梗死及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对 9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对照组。结果 IP组大面积梗死 ,肌酸磷酸激酶 (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住院病死率及QT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限制梗死面积扩大 ,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及缩小QTd。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病,国内每年有10万新发病例,近年来AMI的治疗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其病死率仍然较高。本研究将62例初发AMI患者按梗死发作前有无心绞痛分成2组,观察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和病死率,从而判断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高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方法根据AMI发作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Backman-COULTERC×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间hs-CRP水平。结果hs-CRP、cTNI、Myo水平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LVEF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有类似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hs-CRP和心肌缺血预处理在AMI中存在关联,抑制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可能缺血预处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 (PA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的影响。方法 :对 77例 AMI病人按是否有梗死前心绞痛分为 PAP组和对照组 ,分析两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梗死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AP组和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分别为 (5 4 .3± 2 8.5 ) U / L和 (10 4 .4± 5 4 .5 ) U / L (P <0 .0 5 ) ;心电图的 QRS积分分别为 (7.3± 3.5 )分和 (10 .4± 4 .1)分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15 .0 %和 37.8% (P <0 .0 5 ) ,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17.5 %和 4 0 .5 % (P <0 .0 5 )。结论 :PAP在限制心肌梗死范围 ,改善左心功能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 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 300 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 326 例初发急性 ST 段抬商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上述病例随访,平均随访(31.05±14.26)月,共随访到 300 例,随访率 92.02%.对 300 例患者根据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分组:长期心绞痛组(简称 A 组):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151 例;近期心绞痛组(简称 B 组):7 天≤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33 例;短期心绞痛组(简称 C 组):AMI 前 AP病史<7 天,共 116 例.对 3 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备组一般临床资料、远期预后(并发症及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 组病例再入院(南于心脏原因)、再次心肌梗死、随访期间及总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 C 组(P<0.01),B 组与 A、C 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髓访期间,3组首次心梗后存活病例的累积死亡例数呈上升趋势,随访时间达 3、4、5 年时,A 组与 C 组累积死亡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3 组病例 AMI 后累积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A、B 组生存曲线分别在 AMI 后 4、9 个月下降较明显,C 组生存曲线存 6 个月后缓慢下降,36 个月时明显下降,以后下降均较平缓.首次心梗后来接受 PCI 治疗是初发 ASTEMI 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梗死前长期心绞痛患者 ASTEMI 后远期预后较差,表现为再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率、随访期及总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接受 PCI 治疗是 ASTEMI 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未接受 PCI 治疗忠者的心源住死亡危险升高.  相似文献   

16.
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52例,根据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将病人分为有心绞痛组和无心绞痛组,分别评估了其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结果提示。有心绞痛组患的梗死面积较小,心功能较好,与无心绞痛组相比,有显性差异,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发生的心绞痛可使梗死面积缩小,维持较好的心功能。其机制与心肌缺血的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梗死后早期心绞痛(PIA)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防止梗死面积扩展或发生再便,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率。方法分析AMI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PIA的发生率、发作诱因及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等。结果PIA发生率为20.9%。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心功能状态及高血压有关。结论多支病变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功能Ⅲ-Ⅳ级及并发高血压者,PIA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张思团 《实用新医学》2006,7(8):728-7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东。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AI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