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时期面世的《伤寒论》古传本之一,清末桂林左盛德得书于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后传于其徒罗哲初。1935年陕西名医黄竹斋得以将罗哲初所藏抄本誊抄,并于1939年受资助将抄本刻印出版。罗哲初所藏抄本传于其子罗继寿,罗继寿又于1956年将抄本捐献给广西卫生厅,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载方326首,其中有90方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无。此外,桂林古本还有宋本所无的许多条文,内容多出将近1/5。该书以文献学的标准可以视为伪书,但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旁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为详实齐全的一个版本。在方剂数量上,与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比较,桂林古本多出新方90方。桂林古本中亦存在与宋本所载方剂方名相同而药味不同的方剂,以及与宋本所载方剂方名不同而药味相同的方剂。在方名上,桂林古本不少方剂均直接以药物名称的直接组合命名。而从药名的角度考证,桂林古本与其他版本相比,某些中药称谓存在差异。桂林古本所载的方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其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各51条和19条。这些描述重点各有不同,描述方式多种多样,具有明显的特点。根据描述侧重点的不同,《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分为5个类型:语态异常、音调异常、数量异常、内容异常、不能言。《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反映病因、病机、病位、治疗指征、误治等方面。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中医学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认识,充分发扬其优势而为临床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麻黄汤和桂枝汤一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属太阳中风表虚证,二者到底区别如何?从八纲角度看究竟是一属实证,一属虚证,还是都属实证?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列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到底意欲何为?《伤寒杂病论》自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金匮要略》成为杂病的典范,而杂病又成了内伤杂病的代名词,那《伤寒论》所论是否是杂病,外感的病证是否也是杂病,杂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仲景将其大作取名为《伤寒杂病论》是真如后世所言,前半部论外感为主,是为《伤寒论》,后整理出《金匮要略》,自然就是“杂病论”,还是另有乾坤?从麻黄汤、桂枝汤的病机本质入手,阐述仲景杂病内涵,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医圣本义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仲景辨治咳喘21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辨治咳喘的条文分析归纳为21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所在,并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灵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汉代张仲景所著。后经历代医家编注的书有几百种。笔者选择了《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与《注解伤寒论》相校读,发现二者差异不少。据笔者粗略统汁,仅六经辨证部分就有  相似文献   

8.
《金匮》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原与《伤寒论》合篇,是《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后因战乱散失,原著未得以流传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了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但杂病部分未得其传。至北宋林亿等人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对杂病部分进行整理编次,《金匮要略》才得以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浩瀚的医学典著如颗颗明珠辉眼夺目。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更以它璀灿的光辉指导着我国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从唐宋以来仲景学说还传到日本、朝鲜等国,被视为珍宝造福我国和亚洲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伤寒杂病论》亦称《伤寒卒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伤寒论》二十二篇,《金匮要略》二十五篇。《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金匮要略》以述内伤杂病为要。《伤寒杂病  相似文献   

10.
正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采用吴茱萸汤论治的条文共有3处:一为阳明病"食谷欲呕",二为"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三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排除与《伤寒论》中重复的条文,《金匮要略》中采  相似文献   

11.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到宋代经林亿等校正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金匮要略》才是古代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其实这种观点不对,《伤寒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精神,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均有普遍指导意义。故柯琴称之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14.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佚文。分析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有可能是宋臣校正《金匮要略方》的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他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两本书,一本叫《伤寒论》,另一本叫《金匮要略》。总起来,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生态。学好这部经典著作,重视如下5点要点。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经统计分析,其内容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两书虽经多人整理编次,现存版本不同,但其内容仍是《伤寒杂病论》之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药结合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三者并用其效果肯定要比单用一种方法要好,《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20.
滕颖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99-800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 ,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奉为圭臬。凡论《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 ,人们每论及理法方药 ,或称六经纲云云 ,往往忽视仲景治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针灸疗法的研究 ,而使其学术思想有所偏解。鉴于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崇拜 ,及对针灸学术沿革的学习 ,笔者侧重于针灸疗法于仲景遣方用药之关系方面 ,总结《金匮要略》诸篇有关针灸疗法的论述 ,以求正于同道〔1〕。1 针灸的治病原则《妇人杂病篇》8条 :“……三十六平凡 ,千变万端 ;审脉阴阳 ,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 ,治危得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