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心室心肌梗死 (右室梗死 )一般是由于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 ,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大量研究证实右胸导联 (V3R~ V5R)对右室梗死有诊断价值 ,但需在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时常规加做右胸导联。头胸 (HC)导联在右室梗死时 ,在右作者单位 :5 10 2 2 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电图室室相应体表上可见典型的 Q波、ST段弓背抬高和T波倒置 ,但需相应设备加做头胸导联心电图。一些研究者试图探讨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改变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国内外已有研究指出右侧胸前导联和左侧过渡导联 (V1~ V3) ST段抬高是右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再通、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观察4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第3周时心电图ST段和T波与冠脉造影TIMI分级、核素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梗死后第3周心电图V2~V4导联ST段回复至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者冠脉再通率高于ST段抬高和T波直立者梗死面积前者小于后者,ST段在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组亦有相对好的左室功能。结论结果提示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第3周时心电图胸导联V2~V4ST段和T波能较好地预测冠状动脉再通状态、梗死面积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电图预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再通、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观察4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第3时心电图ST段和T波与冠脉造影TIMI分级、核素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梗死后第3周心电图V2-V4导联ST段回复至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者冠脉再通率高于ST段抬高和T波上立者梗死面积前者小于后得,ST段在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组亦有相对好的左室功能。结论 结果提示首次急性前壁心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心电图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1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病人的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表现情况、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91例病人中均具有胸痛症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间壁和下壁以及前壁。经心电图检查,多在发病24 h内即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出现病理性Q波。91例中,共有54例出现ST段抬高表现,其中:(1)45例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出现病理性Q波;(2)9例为ST段抬高,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其余37例出现非ST段抬高表现:(1)28例为ST段下移伴T波倒置或低平;(2)9例为ST段正常,伴T波倒置或低平。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为27.78%,显著高于具有非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5.4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发生之后,经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具有更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可能,临床应积极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40例40岁以上中老年正常人、31例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导联(V_(3R)—V_(7R))与头胸导联(HV_(3R)—HV_(7R))心电图Q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0例正常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0(平均52±7.5)岁,经全面检查确诊无器质性心血管病。 31例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2—76(平均54±9.7)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 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5—78(平均55±9.5)岁,其中急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8例。诊断依据: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时,V_(3R)—V_(6R)导联中有1个或1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Ⅲ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1,陈旧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电图描记: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_(3R)—V_(7R)后,用头胸导联描记同部位HV_(3R—HV_(7R)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同常规标准,即Q波宽≥0.04s,深≥R/4。 结果 40例正常人中26例(65%)右胸常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在V_(3R)—V_(7R)导联出现率分别是5%、12.5%、30%、45%、5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单纯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变化,对10条犬实验性闭胸式急性单纯右心室梗死模型(病理解剖证实单纯右心室心肌游离壁梗死,范围31.4%±5.5%)定时描记体表心电图。结果显示:右胸导联(V_(5R)、V_(4R)、V_(3R)V_(1R)ST段显著抬高,R波振幅降低或形成Q波,而V_5和Ⅱ、Ⅲ、aVF导联ST段呈相应程度下移;ST段变化于右冠状动脉堵闭后15min达高峰值。揭示犬右胸前导联与下壁导联存在有对应关系,为临床上右心室与下壁心肌梗死并存的心电图变化提出了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70岁。1年前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史(经临床血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证实)。近期门诊随访,常规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min,P—R间期0.174s,QRS时间0.15s,V1导联呈rS或QS型,Vd导联呈宽大R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长aVF导联中R3、R8及I、Ⅱ、Ⅲ导联中R2略为提前,QRS波群时间0.1s,Ⅲ导联呈Qr型,II、aVF导联呈QR型,Q波时间为0.04—0.06s。QRS波群与其前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时的P—R间期。可能为来自左心室的期前收缩与来自右束支正常传导的室性融合波群,使QRS波群“正常化”,并揭示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融合波群揭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U波倒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范围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146例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连续性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在102例最终确诊为AMI病人的心电图中有74.5%在心电图上出现其它心电图改变之前发生了U波倒置,其特异性为84.1%;U波倒置的出现时间与心电图上出现典型Q波之间的时间距离存在明显负相关(r=-O.97);倒置U波总深度(ΣU)与梗死的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9)。结论 U波倒置对AMI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估计梗死面积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识别心尖球形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可能是一种急性扩张性心肌病,特点为突然发生类似心绞痛样的胸痛;心电图表现有典型的ST段抬高、多导联T波倒置和异常的QS波;超声心电图或左心室造影见前壁下部和心尖部有非连续性室壁运动异常;有限的心肌酶释放。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但多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没有发现狭窄的明显血流动力学证据的病人。这些病例虽然有明显的心室收缩功能损害。但有突然起病后快速好转的特点。而且以女性居多。  相似文献   

10.
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房梗死非常罕见,下面报告1例。患者女性,41岁。咳嗽、喘息、呼吸困难30余年,加重并胸闷1周就诊。图1右心房梗死图形临床诊断:支气管哮喘,可疑心肌梗死。心电图示:P波顺序发生,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正双相,即出现房性Q波,aVR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胸导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房性Q波,P R间期0.10s,QRS波和ST T均无异常发现。加作右胸导联,V3R~5R呈rs型,V6R呈QS型,ST T亦无改变。心电图诊断:短P R综合征,房性Q波。讨论不伴随心室肌梗死的单纯性心房梗死几乎不可能从心电图上独立进行诊断。临床上心房梗死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 ,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5 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 ,发生率为 3 6%。下壁、正后壁AMI 2 3例中合并ARVI 12例 ,发生率 5 2 2 %。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 ,其后ST 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 导联Q波消失 ,STⅢ /Ⅱ 抬高 >1,STⅡ 抬高≥ 1mm ,V1 ~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 ,STV2 ↓ /STaVF↑≤ 5 0 %等表现。结论 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 ,动态ST 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A组)及60例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B组)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的平均RV1振幅、V1~V3导联ST段压低值及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急性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大,院内并发症发生率高。后壁心梗的正确诊断对整个梗死面积的估计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异常Q波在诊断陈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电图下壁导联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结合其病史及辅助检查,了解下壁导联异常Q波临床谱,明确与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鉴别。结果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心电图提示下壁异常Q波患者103例,平均年龄(57±2.3)岁。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下壁连续2个导联Q波时限≥0.03s、Q波振幅≥0.1 mV。27例出现在Ⅱ、Ⅲ、a VF导联,61例出现在Ⅲ、a VF导联,15例仅出现在Ⅲ导联;9例QⅡ≥0.04s+Q/R≥1/4,24例伴ST-T改变,79例不伴ST-T改变。其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1例,非心肌梗死患者82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均在Ⅱ导联出现异常Q波,9例患者心电图QⅡ≥0.04s+Q/R≥1/4均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下壁导联异常Q波是诊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重要线索,Ⅱ导联异常Q波支持陈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异常Q波并非其唯一诊断线索,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及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心电图是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简单易行、价格低廉的重要辅助检查之一,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快速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但心室激动异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起搏心律、预激综合征等)可能掩盖急性心肌梗死图形,导致误诊漏诊,可能延误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时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尤其是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可能更高,预后更差,但从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中获益也最大。1996年Sgarbossa首次提出、2005年Reuben和Mann等进行简化的鉴别诊断,心室激动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在原发性ST-T改变的基础上出现"QRS波群———ST-T不一致"法则,包括(1)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抬高〉0.1 mV;(2)QRS波群主波向下的导联ST段抬高〉0.5 mV(V1~V3导联常见);(3)V1、V2和V3等S波为主的导联ST段压低〉0.1 mV。除左束支传导阻滞外,右室起搏心律和预激综合征也可掩盖急性心肌梗死图形。上述法则可辅助急诊科、心内科医生较快速地诊断心室激动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从而尽早选择下一步再灌注策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常规12导联V2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梗死并发右室及正后壁梗死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为首次发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符合以下条件者:1常规12导联另加做V3R~V5R,V7~V9导联。2排除束支阻滞、左、右室大、预激综合征、局灶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共36例,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56±10岁。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在梗死早期除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外,另加做V3R~V5R,V7~V9导联,在发病后第1天每6h做1次心电图,以后12h做1次,均在各导联同一位置记录心电图的资料以…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将近年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70.6%为单支病变(其中6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8.8%为左旋支病变,无单独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占8.8%;合并左旋支病变占14.7%;三支病变占2.9%;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9%,右冠状动脉痉挛2.9%。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91.2%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或合并左旋支、左前降支病变,少数为单独左旋支病变,个别梗死病例是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27.7%—39.5%合并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当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ST段抬高、T波直立、无或只有小Q波及高大R波者,大多数在12—28h内恢复正常传导,少数1周内恢复;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出现病理性Q波之后、T波倒置、ST段抬高已回到等电位线者,持续时间长,仅部分能在48h内恢复正常传导,无论早发或晚发者,均可以在9—10天内恢复正常传导,目前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可逆性,与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 ,73岁 ,持续性心前区痛 1h入院。发病 1~ 3h内心电图 :窦性心律时示下壁及右室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伴V2~V6 导联ST段下斜型明显下移 ;室性逸搏心律时V2 ~V6 导联QRS波呈R或Rs型伴ST段弓背或斜直型抬高 0 .2~ 0 .8mV ,T波直立或高耸。心肌酶结果及心电图动态演变符合下壁、右室Q波性AMI及前壁非Q波性AMI。提示梗死性室性逸搏心律可揭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18.
单纯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很易诊断 ,但由于 12导联的局限性 ,使下壁心梗同时合并后壁或右室梗死的病人极易漏诊。最近作者遇到两例急性下壁心梗的病人其心电图都伴有其他异常 ,因而及时加描了V7~ 9和V3R ~V7R 导联 ,结果此两例病人都同时合并后壁和右室梗死。现分析如下。例 1 女 ,5 7岁。因情绪激动 ,突感胸闷不适、恶心未吐 ,大汗淋漓持续约1h ,发作后觉心悸 ,于 2 0 0 0年 10月 19日上午就诊。心电图示 :Ⅱ、Ⅲ、aVF呈坏死性qr波 ,STⅡ、Ⅲ、aVF 分别抬高 1 5、3和2mm ,Ⅲ导联抬高幅度明显高于Ⅱ导联 ,STⅠ、aV…  相似文献   

19.
ST段持续抬高与室壁瘤、室壁运动异常与左室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Q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持续抬高与室壁瘤、室壁运动异常和左室大小的关系。方法 连续首次发病的 4 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发病 2周时行 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别测量心电图上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 ,左室心内膜面积指数 (ESAi)和室壁运动异常区心内膜面积 (AWMa)和室壁运动异常得分。结果 在V2导联、抬高最大的导联上 ,室壁瘤和非室壁瘤组ST段抬高程度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V1至V6导联ST段抬高之总和室壁瘤组大于非室壁瘤组 (P <0 0 5 )。室壁瘤组的室壁运动积分明显高于非室壁瘤组 (P <0 0 1) ,但AWMa和ESAi,两组均无显著差别 (P >0 0 5 )。V2导联、抬高最大的导联和V1至V6导联ST段抬高之总和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8分组显著高于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8分组 (P均 <0 0 1)。但入院时ESAi增大组和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梗死后 2周 ,心电图胸前导联持续抬高与左室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的运动异常程度有关 ,它并不能帮助明确诊断室壁瘤存在 ,也与左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RVMI)心电图各诊断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根据Andersen等心电图诊断指标对照分析4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按心电图标准诊断合并右心室梗死15例(31.6%),其中冠脉造影检出右冠状动脉阻塞者14例(93%),RCA在近端闭塞者13例(86.6%)。下壁+右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主要敏感指标顺序是STV3R-V5R≥1mm(STV4R↑>STV3R↑),STV3↓/ST↑<0.5,I、aVL、V5、V6导联Q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RVMI的心电图改变多为RCA近端阻塞所致,以上3条标准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主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