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电针少泽穴治疗乳汁分泌不足的疗效,探索针灸催乳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乳汁分泌不足产妇,分为治疗组40例,采用电针催乳经验穴少泽穴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电针非相关穴位商阳穴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症状疗效及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泌乳量及催乳素情况。结果: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痊愈2例,有效7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22·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泌乳量和催乳素改善方面:治疗组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电针少泽穴治疗乳汁分泌不足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产后缺乳22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内分泌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224例、口服中成药生乳汁对照组126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及血清泌乳素(PRL)、雌激素(E2)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血清泌乳素(PRL)明显升高(P<005),雌激素(E2)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针刺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具有调节内分泌、促使乳汁分泌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痰浊阻络型产后缺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按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血清泌乳素(PRL)、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29%(P0.05);2组治疗后泌乳量、血清泌乳素(PRL)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泌乳量、PR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按摩能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增加泌乳量,良性调节泌乳素水平,有效改善痰浊阻络型产妇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口服补血生乳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腹针治疗(主穴为引气归元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均为1周,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PRL)、乳房充盈程度、24h乳汁分泌量、补授乳量、舌象、脉象及其他临床症状等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缺乳程度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充盈程度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RL分泌量、24h泌乳量均增加,补授乳量均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乳房充盈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促进产后乳汁分泌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产后缺乳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70例。两组均予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路径护理,治疗组再予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后乳房充盈度及乳汁分泌情况。结果:治疗组护理后1 d、2 d、3d产妇泌乳比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高于同组护理前(P0.01),护理后治疗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7%,治疗组为95.7%,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产后缺乳产妇采用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能有效促进乳房泌乳、充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理疗联合催乳剂对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84例产后缺乳患者为受试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2例。两组均予正确母乳喂养指导和低频脉冲理疗,治疗组再予催乳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缺乳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乳房充盈、泌乳量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而治疗前后乳汁质量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乳房充盈、泌乳量、乳汁质量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乳房充盈、泌乳量、乳汁质量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面色、神疲、食欲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面色、神疲、食欲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面色、神疲、食欲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66.7%,治疗组9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脉冲理疗联合催乳剂可有效改善产后缺乳患者面色、神疲、食欲临床症状,促进乳汁分泌、乳房充盈及提高乳汁质量。  相似文献   

7.
电针少泽穴治疗产后缺乳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立新  王宏才  韩颖  李彩芬 《中医杂志》2007,48(11):996-998
目的评价电针少泽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对不同证型、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后缺乳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电针双侧少泽穴,对照组电针双侧商阳穴。均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6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于不同证型、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组在提高泌乳量、维持催乳素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少泽穴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邱少红  郑秋萍  潘碧琦 《新中医》2020,52(15):129-131
目的: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在临床中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针引气归元穴组,配合天枢、大横、滑肉门、气旁、气穴。对2组进行缺乳观察评价,观察治疗前后乳汁分泌量、乳房充盈度及人工补授乳量的积分变化。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泌乳量评分较前改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乳房充盈度评分较前改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人工补授乳量较前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可改善乳汁分泌、乳房充盈度。  相似文献   

9.
朱爱玲  温小玲  李梅  孙燕 《新中医》2018,50(8):177-179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产后缺乳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推拿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催乳方案,推拿组加用推拿手法。治疗后比较2组泌乳量、首次泌乳时间、乳房充盈程度评分、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及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推拿组泌乳量充足率为7 5.47%,对照组泌乳量充足率45.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及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推拿组母乳喂养评估量表中产妇满意度、婴儿满意度及产妇生活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推拿组总有效率9 6.23%,对照组总有效率84.9 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可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保证新生儿初乳时间,改善母乳喂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催乳颗粒口服治疗产后气血虚弱型乳汁分泌不足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02例剖宫产后气血虚弱型乳汁分泌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每日按压4次,同时口服催乳颗粒,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仅耳穴贴压。治疗5 d后,评价两组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泌乳量、补授乳量、血清催乳素(PR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愈显率为96.1%,对照组为88.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升高产妇PRL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贴压联合催乳颗粒口服治疗剖宫产术后气血虚弱型乳汁分泌不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朝坚  李金香  刘智  娄必丹 《中国针灸》2007,27(12):889-891
目的:探寻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的最佳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刺络组、西药组各40例。刺络组采用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西药组采用口服利尿药,分别治疗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刺络组总有效率为8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0%,刺络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2组治疗前后水肿症状积分比较,刺络组压之凹陷、皮肤湿冷、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总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刺络组肢体瘫软、气短乏力、舌质暗淡、总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剖宫产后产妇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及乳汁分泌量的变化,探讨穴位埋线法的干预效果。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组在产科常规处理基础上,选用足三里、上巨虚两穴,分别用羊肠线做穴位埋线。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42天纯母乳喂养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足三里、上巨虚穴位埋线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及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配合激光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夹脊电针组、激光针刀组和综合组(夹脊电针加激光针刀),采用SF-MPQ积分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症状变化。结果:115例完成全部研究,综合组SF-MPQ积分明显低于激光针刀组和夹脊电针组(P<0.01,P<0.05),激光针刀组在治疗2周末SF-MPQ积分与夹脊电针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治疗1周和3周末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半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激光针刀组和夹脊电针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配合激光针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电针支沟穴方法,对照组则电针相近位置的非穴点,以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结肠传输试验及各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观察治疗4周,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电针支沟穴能明显改善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结肠传输时间,降低开塞露和泻剂的使用率,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61.3%,两组相比,P<0.0001。结论:支沟穴具有良好的调气通腑作用,电针支沟穴是治疗便秘行之有效的方法,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后溪穴与药物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0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组,每组150例。电针组电针后溪穴,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药物组用莫比可治疗,每日口服1次,每次7·5mg。两组分别在治疗7天和1个月后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近期疗效比较,电针组有效率为97·3%,药物组有效率为89·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远期疗效比较,电针组有效率为99·3%,药物组有效率为93·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6.
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即时镇痛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电针与药物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效应差异。方法:采用3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给予电针太阳穴和口服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强度评分、头痛缓解度和缓解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针刺或服药1次后,头痛强度的VAS评分呈动态降低趋势,治疗组治疗后3~4小时头痛强度评分达最低值,且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388.6±430.1)分钟和(163.3±182.3)分钟,治疗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缓解率分别为80.1%、76.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效应的维持上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少泽放血为主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少泽放血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疗效。方法30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接受双侧少泽放血配合针剌辨证治疗,为期6星期。观察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适。结果少泽放血配合针刺治疗后,患者各类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总有效率为90.0%:有趋势表明,中度增生者疗效较好,情绪变化的改善较为显著,外上、下限包块疗效较好,肝气郁滞型疗效较好:针刺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有特殊不适。结论少泽放血配合针刺治疗对乳腺小叶增生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改善情绪、经前乳房胀痛、胸部胀闷不舒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偏头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电针丘墟穴和天枢穴对偏头痛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将275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8例,采用电针丘墟穴治疗;对照组137例,采用电针天枢穴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即时有效率为70.3%,对照组为58.4%,两组比较,P<0.05,治疗4周、随访3个月和6个月疗效比较均P<0.001,电针丘墟穴的效果优于电针天枢穴;电针治疗偏头痛对从事脑力劳动人群、治疗时疼痛评分高、偏头痛发作次数多的人群即时镇痛效果更好;电针治疗偏头痛的长期疗效丘墟穴优于天枢穴。结论:电针丘墟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天枢穴,患者的职业和病情等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