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9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舌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舌象作为舌诊的重要部分,又是中医望诊内容的重中之重。因为舌象在辨病过程中的客观性和直观性,观察中风患者舌象的变化对于分析病因病机和判断疾病分期、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以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舌象变化探讨中风病患者不同时期的病机演变过程及对用药遣方的指导意义。1舌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舌诊是中医学的重要诊法之一,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医传统诊法之一,历来被祖国医学所肯定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77岁,主因"吞咽障碍伴左侧面瘫2个月"于2017年6月1日入院治疗。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自行口服3 d头孢抗菌素(具体药名不详),症状未见好转,遂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耳鼻喉门诊,确诊为带状疱疹,予消炎、抗病毒治疗后由门诊收入院,10余日后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耳道疼痛,左侧面瘫。行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左声带麻痹,咽喉左侧溃疡。因不能自主进食予胃管鼻饲,予以抗病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针刺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影响.方法:将9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从症状、体征、肺功能以及血清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等方面探讨针刺临床疗效及取效机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肺活量,减少哮喘的发作,但观察组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加强药物的平喘作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取效机理。方法:将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取穴以调理脾胃为目的,对照组以眼周穴位为主治疗。以眼底状况、血糖、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眼底状况,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NO、ET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其取效机制可能与调节了血管活性物质NO、E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整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两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结论: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疗效肯定、取穴灵活、方法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2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调神益智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每日2次,每周治疗6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社会能力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分量表(ADAS-Cog)、画钟试验(CDT)测定及中医证候评分,同时采用临床医生访谈时对病情变化的印象补充量表(CIBIC-Plus)进行评定,并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BBS评分、BI指数、ADAS-Cog评分、CDT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各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益智针法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状态、认知功能、社会行为能力、日常生活功能及中医证候,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7.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是临床低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1],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关于中医参与治疗本病的报道极少,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1例本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张某,男,53岁,主因"左半身不遂半年余"于2020年4月30日由门诊收入病房.患者于2019年10月22日晚6时因车祸致昏迷,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示:脑出血,予开骨瓣减压后神志逐渐恢复,左半身不遂,后于12月16日转入另院,并予颅骨修补术,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法是采用温补法治疗发热症的一种方法,与使用寒凉药物清热的一般方法不同,属于热因热用反治法。其理论雏形见于《黄帝内经》,至汉之《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始有成方,金元时李东垣著《脾胃论》方建立完整理论。此法主要用于因为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阳浮于外而发热,或脾不升清,湿浊下流,生热上冲之发热。其用药以黄芪、白术等甘温药物为主,典型成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针灸取穴以关元、气海、足三里等具有温补作用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项腹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太冲,观察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用项腹针,取风府、大椎、风池、天柱、百劳、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6周。以改良的Ashworth量表、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定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肌电图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项腹针不仅能改善患肢Ashworth分级评分和Fugel-Meyer评分,降低痉挛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且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项腹针法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可有效地缓解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从而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并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41岁,于2021年2月5日因“月经周期紊乱1年,间断肢体抽搐8个月”就诊。现病史:1年前因劳累致停经3个月,于当地社区医院查妇科B超示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未系统治疗。8个月前于睡眠时突发肢体抽搐,意识丧失,伴双眼上吊,呼之不应,舌咬伤,持续约3 min后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脑电图可见慢波、尖波,诊断为癫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