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及COX-2蛋白在散发性大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SCC标本中的癌组织hMLH1、hMSH2和COX-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hMLH1、hMSH2在60例SC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6.7%、51.7%,均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MLH1、hMSH2左半结肠癌阳性率为92.0%、68.0%,右半结肠癌阳性率为65.7%、40.0%,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hML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3.3%和26.7%,较无淋巴结转移组84.4%和60.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COX-2蛋白在60例SC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3%,较正常组阳性率(25.0%)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2蛋白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93.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黏膜层及肌层阳性率(55.0%)低于浆膜层表达率8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COX-2低表达的病例中hMLH1和hMSH2表达缺失。结论:hMLH1、hMSH2与COX-2蛋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S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ski、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口腔鳞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0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C-ski、TGF-β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ski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C-ski、TGF-β1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ski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8/20)、75%(36/48),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6/20)、68.8%(33/48),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ski蛋白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的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均无相关性,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807,P=0.018);C-ski蛋白表达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9.341,P=0.002)。结论 C-ski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癌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上调表达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及D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肺癌组织中hMLH1、hMSH2及p5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56例肺癌组织中hMLH1的阳性表达率为35%,hMSH2阳性表达率为28.6%,分化程度高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分化程度低者(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hMLH1及hMSH2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hMLH1及hMSH2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56例肺癌组织中,p53阳性率为51.8%,分化程度低者p53阳性率高于分化程度高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p53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p53阳性率无差别(P〉0.05);hMLHI及hMSH2阴性表达者的p53阳性率高于hMLH1及hMSH2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hMIH1及hMSH2基因的缺陷及p53的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分化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咽癌和正常喉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咽癌和正常喉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下咽癌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阳性率为54%、56%,显著低于正常喉组织中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LH1和hMSH2的表达与下咽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MLH1和hMSH2在下咽癌早期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MLH1和hMSH2的表达与下咽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及P53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ESCC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hMLH1、hMSH2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ESCC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hML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4%,58.1%及88.7%,hMSH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51.6%及91.9%, 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0%,54.8%及35.5%,3种组织中hMLH1、hMSH2及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组织中hMLH1、hMSH2及P5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hMLH1、hMSH2阳性表达者P53的阳性率均低于hMLH1、hMSH2阴性表达者.结论:ESCC组织中存在hMLH1与hMSH2的低表达及P53的高表达,3者可能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口腔白斑及鳞状细胞癌中c-Myc及hTERT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Myc和hTERT蛋白在口腔白斑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二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口腔白斑48例、鳞状细胞癌4l例和lO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c-Mye和hTERT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正常口腔粘膜组、单纯增生性白斑组、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OSCC组c-My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21.43%(3/14)、52.94%(18134)、75.61%(311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口腔粘膜组、单纯增生性白斑组、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OSCC组hTER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7.14%(1/14)、32.36%(11/34)、58.54%(2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yc蛋白、hTERT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检测OLK恶变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在葡萄胎的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化敏感性核酸内切酶HpaⅡ酶切-PCR法,分析正常早孕人流绒毛、部分性葡萄胎(PM)、完全性葡萄胎(CM)和侵蚀性葡萄胎(IM)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hMLH1和hMSH2原位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早孕绒毛、PM、CM和IM组织中,hMLH1和hMSH2均表达于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大多表达阴性,极少数为弱阳性.正常早孕绒毛组织均未发现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而hMLH1和hMSH2表达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与PM、CM组织相比,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M中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0.0%(12/15)和73.3%(11/15),与PM、C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IM 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5%(6/11),与PM、C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4%(4/11),明显弱于C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4).CM和IM组织中hMSH2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间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0.001和0.039).结论hMLH1和hMSH2的高表达对正常细胞滋养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和蛋白表达的缺失参与了葡萄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性口腔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BU-2和Ki-67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两步法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3例不典型增生性口腔白斑和4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OX-2、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和Ki-67增殖指数。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性口腔白斑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OX-2(8.3%、45.5%、76.2%)、Bcl-2(0%、12.2%、54.8%)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8.722,21.968,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不典型增生性白斑组织(F=280.019,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X2=6.402,rs=0.390,P〈0.05),COX-2蛋白表达阳性组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COX-2蛋白表达阴性组(t=6.99,P〈0.05)。结论:COX-2和Ki-67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Bcl-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并不发挥主要作用,但对临床监测不典型增生的转归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白斑发生发展中bcl-2及P21wafl蛋白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3例正常口腔糊膜、39例口腔粘膜白斑及46例不同分级鳞癌的bcl-2、P21wafl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口腔粘膜bcl-2均呈阴性,不典型增生性白斑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17%,显著高于单纯增生性白斑(18.75%)及Ⅰ、Ⅱ级口腔鳞状细胞癌(18.18%,22.22%,P<0.05).正常口腔粘膜P21waf1蛋白表达均呈阳性.单纯增生性白斑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性白斑(26.09%)(P<0.05)及口腔鳞状细胞癌(28.26%)(P<0.05),而P21wafl蛋白表达率在不典型增生性白斑和鳞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21wafl阳性标本阳性细胞计数随组织恶性程度增加而有增高趋势.结论:bcl-2蛋白表达在口腔粘膜恶性变的较早阶段起主要作用.P21waf1表达的下调是口腔白斑发生发展中的较早期事件,P21waf1表达率综合P21waf1阳性细胞计数在口腔粘膜白斑恶变潜能评价方面是一项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白斑发生发展中bcl-2及P^21walf蛋白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3例正常口腔糊集膜、39例口腔粘膜白斑及46例不同分级鳞癌的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52.17%,显著高于单纯增生性白斑(18.75%)及Ⅰ、Ⅱ级口腔鳞状细胞癌(18.18%,22。.22%,P〈0.05)。占膜P^21wafl蛋白表达均呈阳性。单纯增生性白斑P^21wafl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57kip2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Bowen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SCC、25例Bowen病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CC及Bowen病中P57kip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67%,56%,均低于正常组织的阳性率(7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SCC组织中P57kip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Bowen病(P〈0.01)。结论:P57kip2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hMLH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FHIT和hMLH1的表达情况.资料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完成,比较用x2检验.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HIT、hMLH1的阳性表达率(46.4%,47.8%)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77.5%,77.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HIT和hMLH1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中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40例胃癌患者的3年存活情况进行随访。结论 40例胃癌标本中, hMSH2减低表达率为35%,hMLH1蛋白降低表达率为52.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胃癌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5),并且hMSH2、hMLH1蛋白表达减低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有降低趋势。结论 hMSH2、hMLH1蛋白可能与早期胃癌和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系统(Mismatch repair gene system, MMR)功能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42例B细胞NHL肿瘤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MSH2、hMLH1 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PCR技术检测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42例B细胞NHL的肿瘤组织中,hMSH2、 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3.33%(14/42)、38.10%(16/42),MSI阳性率为30.95%(13/42)。hMSH2、hMLH1 蛋白表达缺失及MSI与肿瘤是否发生于淋巴结无关。结论 DNA错配修复系统基因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B细胞NHL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口腔粘膜上皮恶性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口腔正常粘膜,10例上皮异常增生,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VEGF和Flk-1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JP〈0.05)。VEGF和Flk-1的表达强度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J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及其受体Flk-1与口腔粘膜上皮恶性转化和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口腔癌治疗的标靶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pRb2/p130和P2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Rb2/p130和p27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8例口腔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的pRb2/p130和p27蛋白的表达。采用统计学分析和Image-Proplus5.0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pRb2/p130蛋白在口腔鳞癌的阳性表达低于正常口腔粘膜中的表达,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在口腔鳞癌低分化组和高分化组中的阳性表达,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p27蛋白在口腔鳞癌低于正常口腔粘膜中的阳性表达,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口腔鳞癌中pRb2/p130蛋白和p27蛋白表达呈显著相关性。结论pRb2/p130和p27蛋白在人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两者可能有协同抑制人口腔鳞癌发生和恶性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闻梅娟  冯一中 《河北医学》2014,20(2):213-216
目的:探讨分析鼠双微染色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和p53在正常人口腔黏膜(NOM)、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在OLK及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56例和口腔白斑患者44例,随机选取5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50例NOM、56例OSCC以及44例OLK患者的组织中MDM2蛋白和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MDM2和p53阳性表达率在NOM、OLK及OSCC组织中呈明显的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正常黏膜中MDM2和p53阳性表达为0,口腔白斑组MDM2和p53阳性表达为56.8%和38.6%;口腔鳞癌组MDM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76.8%和69.6%,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口腔白斑组和口腔鳞癌组在MDM2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53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MDM2和p53蛋白在口腔白斑组(r=0.628)及口腔鳞癌组(r=0.829)均呈现正相关。结论:MDM2和p53蛋白功能异常是口腔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MDM2和p53表达水平与OLK和0SCC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p5 3蛋白、p16蛋白和 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2 0例口腔扁平苔藓、2 0例口腔白斑、2 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分别进行检测。结果:(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突变型 p5 3蛋白阳性率为 90 .0 %,明显高于口腔白斑 (10 .0 %)和口腔扁平苔藓 (0 .0 %) (P <0 .0 0 5 )。(2 )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 p16蛋白阳性率为 35 .0 %,明显低于口腔白斑 (70 .0 %)和口腔扁平苔藓 (90 .0 %) (P <0 .0 0 5 )。 (3) PCNA的阳性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为 90 .0 %,明显高于口腔白斑(10 .0 %)和口腔扁平苔藓 (0 .0 %) (P <0 .0 0 5 )。 结论:p5 3基因突变使 p5 3蛋白过度表达、p16蛋白表达缺失和PCNA的过度表达在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ISH)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 mRNA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5.0%(15/60)、40.0%(12/30)和68.3%(41/6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3.855,P<0.05);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之间STAT3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15.912,χ2=25.616,χ2=7.455,均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联,不同分化等级的鳞状细胞癌组织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Ⅰ级40.0%,Ⅱ级73.9%,Ⅲ级90.9%;χ2=11.532, P<0.05);浅层浸润癌组织与深层浸润癌组织的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浅层26.3%,深层92.7%;χ2=24.989,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发生转移91.3%,未发生转移59.5%;χ2=5.602,P<0.05)。正常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3.3%(8/60)、30.0%(9/30)和71.2%(43/6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3.855,P<0.05)。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均增高,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提示STAT3过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TAT3有望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检测58例喉鳞状细胞癌和15例正常喉黏膜标本中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EGFR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和正常口腔黏膜标本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1%和6.67%(P〈0.01)。EGFR蛋白与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GFR可能参与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并且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分化有关,但是与浸润及转移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