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最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相似文献   

3.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4.
刘林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9
探讨叶天士《温热论》对温病湿热证“内外合邪”的病因观和强调脾胃在湿热演变中重要地位的病机观,以及对湿热证的三焦分部诊断分型和“湿去热孤,重在祛湿”、“三焦分治,重在脾胃”的治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是中医最常见且治疗困难的复合证型,但其病因病机内涵及治疗策略仍欠清晰。本文通过文献及临床证据,围绕湿热证的传统认知、病因病机学演化规律,证候形成要素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湿热证病因各有不同,湿热偏重,热后生湿和湿久化热是主要形成病机,难以自行缓解的慢性炎症状态及其继发的炎症-免疫-水液代谢紊乱状态是湿热证的内涵特征,湿热证的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病因、体质、当前证候及总体预后进行制定。  相似文献   

6.
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肾脏局部的炎症是其病变进展的中心环节,而肾脏固有细胞的功能异化或消失.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小球疾病发展的结局。我们研究认为肾虚湿(热)瘀反映了上述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湿瘀互结是慢性肾炎病变进展的中心环节。吴崐在《医方考》中说:“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肾居下焦,在肾脏疾病中湿热极为普遍。我们既往的研究显示,肾病综合征合并湿热证的比例高达85.3%。在氮质血症期为72.2%.尿毒症期占84.4%.湿热之邪与慢性肾炎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白塞病发病机理及诊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兰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2):15-16
白塞病 ,现代称之为贝赫切特综合征 (Behcetsyndrome ,BS)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本病以口腔和 (或 )外阴溃疡及皮肤、眼部病变最为常见 ,可累及全身各系统。本病类似祖国医学之“狐”病。笔者按照中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思路 ,对白塞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白塞病的早期症状多为实证、热证 ,具有湿热胶结夹邪致病的特点。热为阳邪 ,其性上炎 ,熏蒸焚灼 ;湿为阴邪 ,重浊粘滞。湿热胶结 ,缠绵难愈 ,反复发作 ,病程较长。湿热之邪有内外之分。外感者 ,多为直接感受湿热邪气所…  相似文献   

8.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型,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临床上湿热证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湿热致病,病情缠绵易反复,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为湿热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10.
湿热证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各种病证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发热、大便泄泻或者便溏不爽、脘腹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舌苔黄腻.湿热的形成除了因外感湿热病邪,内与脾胃功能亦密切相关.正如吴鞠通所认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为湿热的两大发病因素.小儿生理病理与成人有显著的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表现为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弱,最易为外邪所伤;同时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调,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湿热之邪内生.故小儿湿疹、荨麻疹也与湿热有密切的关系.小儿湿热证的形成可由湿热之邪直接侵袭,也可因脾胃功能减退而病邪内生.李新民教授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小儿常见病之中存在典型的湿热证表现,故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于小儿湿疹、泄泻、肺炎喘嗽等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的证候范围宜加以扩大,在下焦证中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热盛动风证宜归入下焦证,所处病程阶段不单是温病的末期阶段,也见于极期阶段.另外下焦证候还有下焦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温病学中所述斑疹每多侧重于斑,斑多出现于营血分证,而疹则多见于卫气分证。温病疫疠病邪和温毒病邪多具有“六淫”温邪特征,是六淫温邪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病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病湿热证是湿与热的复杂结合,提出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实质与炎症、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炎症因子的异常启动与大量存在,以及水液代谢相关指标的异常是温病湿热证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能反映着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实质。  相似文献   

15.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从病因病机学、实验动物模型、临床研究方法及微观指标的量化和整体化研究四个方面探讨在湿热证实验与临床的现代研究以及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湿热证现代研究更为合理、科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湿热病邪,湿热证“证”的本质和发病规律,对湿热证本质及治疗的研究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患者证素兼夹分布特征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关系,为中医证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收集212例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四诊信息资料,通过证素辨证法对其中的湿、热证素积分均≥100的判定为湿热证,筛选湿热证患者共100例。运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判断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病理特征,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分析福州地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与其病性证素湿、热的关系。结果: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的主要兼夹病位在肝、脾,其次为胆、胃、肾。实性证素兼夹以气滞多见,其证素等级分布特征中Ⅰ级证素以阳亢、痰分布比例较高,Ⅱ级证素以热、湿、血瘀、气滞分布比例较高,Ⅲ级证素以湿、气滞分布比例较高;虚性证素兼夹以阴虚最为多见,其证素等级分布特征中Ⅰ级证素以血虚、阳虚分布比例较高,Ⅱ级证素以气虚、阴虚、阳虚分布比例较高,Ⅲ级证素以阴虚分布比例较高。Ⅲ型前胶原(HPC-Ⅲ)含量与湿、热证素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湿热是早期乙肝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性质,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及其兼夹病性和病位的变化,其肝纤维化程度也相应加重。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感染后常表现"湿热证",因此,湿热疫毒感染是其根本病因。"湿热"既具有湿、热二邪的原有特征,二者又阴阳相合,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端、轻重殊异。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是其病机关键,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可分为肝胆湿热疫毒证、肝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瘀热证3个证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方、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进行辨证论治,法随证转,灵活处方,不可偏执,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  沈庆法 《中医杂志》2005,46(6):403-405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湿热证的形成机制、主要病理表现、临床转归以及运用湿温理论对CRF湿热证辨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禀赋不足,阴阳偏颇是CRF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内因;(2)"肾主水液"障碍是CRF湿热证形成的根本原因;(3)脾胃湿热是CRF湿热证的重要临床表现;(4)CRF湿热证的病理过程及转归;(5)温病学理论在CRF辨证施治中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探讨,力求为CRF的中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