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Zhao MZ  Hu DY  Chen XY  Zhu TG  Xu YR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103-1104
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老年(≥60岁)人群中较为常见。老年ST段不抬高ACS患者与年轻患者的症状相比多不典型,且多有合并症存在、临床危险性较大。早期有效的危险分层对治疗决策十分关键,本研究则探讨简便的组合评分——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法在老年ST段不抬高ACS患者中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检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资料完整的105例ACS患者分为三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6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4例,另选性别、年龄相匹配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35例作为对照组。采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四组血浆中的Hcy,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三组血浆Hcy水平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却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是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应把它视为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同危险的因素来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了TnI测定,并观察1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6例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在1个月内TnI值增高≥0.1μg/L者24例,TnI增高者发生心性死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TnI<0.1μg/L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I检测对无ST段抬高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辉  房志华  肖志茹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48-1048,107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糖尿病史的ACS患者11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5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25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30例。分别测各组发病后入院时随机末梢血糖以及第2 d空腹血糖,记录患者血糖水平及其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结果 UA组空腹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和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在3组中均最低,NSTEMI组居中,STEMI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血糖最高的STEMI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的危险程度与血糖水平程度以及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高血糖是ACS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了TnI测定,并观察1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1个月内TnI值增高?0.1μg/L者24例,TnI增高者发生心性猝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TnI<0.1μg/L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女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 1 999年 1 2月~ 2 0 0 2年 1 2月我科收治并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 6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4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 2例。其中女性患者 2 1例 ,年龄 56 - 70岁 ,平均 60± 9.2岁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9例 (42 .9% ) ,不稳定心绞痛 1 2例 (占 57.1 % )。男性患者 45例 ,年龄 38- 76岁 ,平均 57± 9.8岁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3例 (2 8.9% ) ,不稳定心绞痛 32例 (占 71 .1 % )。观察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高血压 (52 .3 %vs 42 .2 % )、糖尿病 (47.6 %vs 2 2 .2 % )、高脂血症 (42 .9%vs 33 .3 % )较多。 6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 1 0 0 %。均未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冠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女性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行PCI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发作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9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和平  张团炜  杨利平 《吉林医学》2010,(25):4247-4249
目的:对伴有抑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观察抑郁障碍与胸痛症状的改善的相关性,抗抑郁治疗的安全性及相应ST段回落情况。方法:对346例住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同时符合轻中度抑郁焦虑障碍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抗抑郁治疗组=常规治疗+氟西汀+奥氮平组173例,常规治疗组173例,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分别用Hamiton抑郁量表(HAMD)、Hamiton焦虑量表(HAMA)、胸痛自评表观察2组疗效的差异及抗抑郁焦虑障碍与胸痛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的相关性。结果:抗抑郁治疗组胸痛症状改善及ST段回落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其中抗抑郁治疗组1周内见效,HAMD、HAMA减分率均为(58.6±14.0)%,胸痛自评量表减分率为(74.6±18.4)%;治疗4周后抗抑郁治疗组HAMD、HAMA减分率分别为(81.4±14.7)%、(82.3±13.5)%,与常规治疗组(HAMD)(21.9±9.2)%,HAMA(23.8±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抑郁治疗组四周后胸痛自评减分率与HAMD、HAMA减分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6,0.883,均P<0.01),心电图ST-T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伴有抑郁、焦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抑郁、焦虑治疗后在改善抑郁焦虑症状的同时也明显改善胸痛症状及心电图ST-T,并且安全性好。这些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和胸痛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善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肌钙蛋白测定及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38例,入院后即刻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抽取静脉血做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检测,并根据心电图变化及TnⅠ水平分组,观察各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并随访1个月 ̄6个月。结果ST段压低组的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复合心血管事件较正常心电图组明显增多。所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31.9%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TnⅠ阳性,TnⅠ阳性组有明确冠心病诊断者较TnⅠ阴性组多,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心血管事件增多。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TnⅠ阳性因素较ST段压低因素的敏感性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Ⅰ阳性较ST段压低因素对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有较高的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肌钙蛋白测定及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TnⅠ阳性因素可能具有更高的独立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伴发抑郁症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及ESS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的603例脑梗死患者中,伴发抑郁69例(11.4).随着HAMD量表评分的下降,ESS评分亦逐渐下降,两者呈正相关,治疗后HAMD评分及ESS评分...  相似文献   

14.
Zhao MZ  Hu DY  Zhang FC  Wu Y  Yan MY  Wang SW  Mao JM  Yang M  Jiang L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3):879-88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心电图变化及早期有创干预的价值。方法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入院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545例,分成早期保守治疗组与早期有创干预组,随访患者30d与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住院),评价心电图不同变化以及不同干预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545例患者中ST段压低者的单项心血管事件与复合事件均较其他心电图改变者明显增多,ST段压低变量是患者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OR3·864,95%CI:1·668~9·451,P<0·001)。与早期保守治疗组比较,早期有创干预组随访30d时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事件减少,随访30d与6个月时复合心血管事件也减少(均P<0·05);亚组分析示ST段压低患者早期有创干预能明显降低30d及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均P<0·01),无ST段压低患者并无类似获益。结论ST段压低是预测患者能从早期有创干预中获益的有效指标;早期有创干预较早期保守治疗能明显降低ST段压低的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性ACS(不稳定心绞痛/非ST抬高心肌梗死)病例17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5例)和强化治疗组(85例)。常规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5 000 U、降脂药),常规治疗组仅加服阿司匹林;强化治疗组联合使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和负荷量阿司匹林。总疗程3个月。结果强化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心绞痛、心肌梗死(含复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路优泰治疗的疗效。方法:ACS患者230例,Zung自评抑郁量表测定抑郁程度,伴抑郁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路优泰治疗组,观察12周后两组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心绞痛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组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2.1±13.8)分,抑郁的发生率达28.7%。路优泰治疗组1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为(41.4±7.3)分,每人心绞痛发作次数为(0.8±1.4)次/周;心脏事件发生1例。常规治疗组1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为(46.5±7.8)分,每人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3±1.5)次/周,心脏事件发生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在ACS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此类患者给予路优泰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and safety of eptifibatide or tirofiba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Methods:Thirty-six patients with ACS(unstable angina/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A/NSTEMI) who underwent PC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o receive eptifibatide or tirofiban treatment. Eptifibatide or tirofiban was predominantly initiated in the catheter laboratory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In-hospital and 30-day MACE outcomes; bleeding as well as platelet counting were investigated in those two groups. Results:No in-hospital and 30-day MACE event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number of ischemia leads after treatment reduced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PCI i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improvement in the number of ischemia leads for 24 h after administration in the tirofiban group than those in eptifibatide group(4.21±2.46 vs. 3.89±3.31, P =0.03).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incidence of massive bleeding. Minor bleeding rates were 16.7% and 22.2% in th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Eptifibatide as an adjunct to PCI may further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a event in patients with AC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but its long-term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need further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WL  Hu DY  Liu GH  Xu Y  Li MJ  Gao WG  Zhu MY  Zheng LQ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0):688-690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生活质量(QOL)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早期识别QOL较差的高危病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03例ACS病人进行QOL测评,同时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量及其他可能相关因素的收集.以QOL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172例(42.6%),不稳定性心绞痛74例(57.3%).其中84例(20.8%)有焦虑情绪,43例(10.7%)有抑郁情绪,144例(35.7%)同时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年龄(r=-0.237,P<0.001),女性(r=-0.183,P<0.001),焦虑情绪(r=-0.211,P<0.001),抑郁情绪(r=-0.180,P<0.001)与躯体健康呈独立负相关.年龄(r=-0.117,P=0.01)、焦虑情绪(r=-0.215,P<0.001)、抑郁情绪(r=-0.169,P=0.004)与精神健康呈独立负相关,吸烟(r=0.157,P=0.001)与精神健康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高龄、女性、焦虑和/或抑郁情绪为ACS病人QOL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抑郁的发生惰况及其路优泰治疗的疗效。方法:ACS患者230例,Zung自评抑郁量表测定抑郁程度,伴抑郁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路优泰治疗组,观察12周后两组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心绞痛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组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2.1±13.8)分,抑郁的发生率达28.7%。路优泰治疗组1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为(41.4±7.3)分,每人心绞痛发作次数为(0.8±1.4)次/周;心脏事件发生1例。常规治疗组1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为(46.5±7.8)分,每人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3±1.5)次,周,心脏事件发生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在ACS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此类患者给予路优泰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风险评分及其对血运重建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不良事件的风险评分,评价血运重建对不同风险人群的疗效.方法 收集1501例中国(全球性急性冠脉事件注册研究,GRACE)研究人选患者的基线特征、诊断治疗和住院转归,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住院风险评分,并进行验证.以敏感度、特异度均接近70%为截点,评价血运重建对不同风险评分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6个危险因素进入风险评分模型:包括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脏骤停、心电图ST段偏移;(2)拟和优度检验值为0.673,c检验为0.776;(3)将入选的1301例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风险评分>5.5分、≤5.5分)组,血运重建明显降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EMI)[OR(95%CI)=0.32(0.11,0.94),x2=5.39,P=0.02]和非ST段抬高ACS患者(NSTEACS)[0R(95%CI)=0.32(0.06,0.94),x2=4.17,P=0.04]高风险组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但是高风险组血运重建率均低于低风险组(STEMI:61.7%、78.3%,P=0.000;NSTEACS:42.0%、62.3%,P=0.000).结论 风险评分能够在入院早期定量预测ACS个体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风险组血运重建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