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观察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并与中药治疗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明显好于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临床疗效。方法 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并与中药治疗进行随机对观察。结果 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说明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明显好于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100例的疗效.方法:对100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实行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综合治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该方法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4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3%.结论: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有效率高,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综合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60例的疗效.方法:对60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实行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综合治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该方法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4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3%.结论: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有效率高,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1949-2004年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状况,以推动针灸临床的发展。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结果从1984年起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文献报道逐年增加,近4年增长速度呈发展趋势;治疗方法由耳穴贴压为主,发展为针刺疗法为主;由此取穴由耳穴为主逐步为体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女性肥胖伴发更年期综合征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68例女性肥胖伴发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针灸方法治疗,对比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肥胖指标、更年期综合征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各项肥胖指标、更年期综合征指标均更加优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治愈36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06%。结论:对于女性肥胖伴发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各项肥胖指标、更年期综合征指标,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简要论述了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治疗现状、病因病机及针灸治则,并阐述了目前埋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试图融合反应点理论、腧穴热敏化原理及埋线疗法之精粹,探讨热敏化腧穴埋线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思路,从而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确切临床疗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为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其伴发肥胖的疗效。方法: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组38例和更年期综合征伴发肥胖组39例患者均施以温针灸及耳针疗法,每次治疗30 min,每周3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Kupperman指数评分变化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温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更年期组总有效率为97.4%,伴发肥胖组总有效率为87.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为主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肯定,其疗效与疗程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人口不断增加,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西医绝经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其不良反应多,对激素治疗的恐惧心理,限制了临床应用。相比激素治疗,中医药针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有效,更易耐受。本文旨在探讨此病的病因病机,总结中医药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成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针灸为主对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伴发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更年期综合征伴发肥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案对91例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伴发肥胖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更年期综合征、肥胖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更年期综合征指标变化均优于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肥胖指标变化均优于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间更年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间肥胖疗效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肥胖患者减肥效果及综合疗效最好。结论:温针灸为主对脾肾阳虚型更年期伴发肥胖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激素水平,改善患者更年期综合征和肥胖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分析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及组方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11年—2011年11月。对这些文献相关穴位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15篇文献中,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涉及了14条经脉和包括经外奇穴在内的134个穴位、107个处方,所取穴位经脉归属前三位的依次为膀胱经、督脉、和肾经;以6个主穴组方的文献相对较多。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与组方较为繁乱复杂,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伴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脾肾阳虚型伴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用针灸治疗。结果:更年期综合征指标及肥胖指标改善显著(P0.01)。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轻度、中度、重度肥胖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疗效、整体疗效轻度为94.74%、94.74%,中度为84.09%、80.00%,重度为81.82%、80.00%,轻度与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脾肾阳虚型伴肥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作为妇科常见、多发病,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而针灸在疾病防治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综合有关针灸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发现无论在单纯针刺、针灸并用还是针药并用、耳针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通过实验研究也获得了对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机理的认知,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更年期汗证5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常见病,笔者在针灸临床中,观察了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51例更年期相关的多汗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运用状况依据不同治法予以分类、归纳,并对深化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配合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重症)的疗效及作用机理,并观察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更年期综合征(重症)患者,口服补肾活血汤加针灸,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治疗后雌激素(E2)明显提高,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明显下降,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2)治疗后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方面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提高显著(P0.01)。结论:补肾活血法配合针灸治疗能明显缓解更年期综合征(重症)患者的症状,使机体尽快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能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此法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实验研究角度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文献报道进行综述。在各种刺激方式中,以针刺法方面的研究最多,其研究主要体现在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方面。通过综述可以看到针灸对女性绝经后生殖内分泌环境有调节作用。利用生物医学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力争从多层次、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从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调节自由基代谢及抗衰老,调节血脂,抗骨质疏松等方面对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波  刘志诚  徐斌 《河南中医》2014,(5):959-961
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理机制十分复杂,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是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共同作用的。针灸不仅能改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的作用,还可以良好的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血管舒缩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分析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近10年有关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指出近10年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有普通针刺、腹针、电针,联合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但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观察设计样本量不足,组间对照设计不合理,某些疗法临床研究较少,今后的临床研究应从上述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