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的关系,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将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检测均完整的1 280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及其聚集性的关系。结果 父母一方和双方均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55.6%和19.8%。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及其聚集性(2项和≥3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在父母不同体重状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与父母均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2.00)和1项代谢指标异常(OR=1.47)的危险性较高(P<0.05或<0.001),而双方均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3.08)、血压偏高(OR=1.74)和代谢异常指标聚集(OR=1.64~4.60)的危险性更高(P<0.05或<0.001)。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和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存在关联。这提示应该对有父母超重肥胖史的高危儿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7个地市125 818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7.00%,肥胖检出率17.45%,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39.52%)高于女生(28.29%),城区(35.37%)高于郊县(33.73%)(值分别为1 560.765,36.600,P值均<0.001),随着学段的升高,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趋势=736.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0.588,95%CI:0.571~0.604)、郊县(OR=0.891,95%CI:0.866~0.916)和中学(初中OR=0.705,95%CI:0.681~0.729; 高中OR=0.656,95%CI:0.633~0.681)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喝含糖饮料次数(OR=1.070,95%CI:1.008~1.137)、吃新鲜水果次数(OR=1.169,95%CI:1.107~1.235)、吃新鲜蔬菜次数(OR=1.145,95%CI:1.062~1.234)和不良的早餐习惯(有时吃OR=1.112,95%CI:1.074~1.151; 从来不吃OR=1.184,95%CI:1.090~1.286)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应由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抽取河南省内7个市6~17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共计19 390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2.3%,其中超重4 415人(22.8%),肥胖3 790人(19.5%)。其中10 390名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0%和20.8%,9 000名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5%和18.1%,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OR=1.842),母亲超重(OR=2.586),儿童青少年喜爱吃甜食、膨化食品(OR=3.161),进食速度过快(OR=3.268),经常在外就餐(OR=1.882),每天看电视、玩手机时间超过2 h(OR=2.376),每天睡眠时间不足(OR=2.64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较高,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7年上海静安区幼儿园体检的3 608名3~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进行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调查,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静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和9.2%,男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6~7岁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其余年龄组(P<0.05),而超重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总检出率为1.5%,男童高于女童,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超重及非超重肥胖儿童(P<0.001),而高血压检出率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膳食现况,寻找影响营养状况的原因,为进行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膳食状况进行测量和调查。 【结果】 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率为81.7%,超重率为1.8%,多因素分析显示,营养不良与性别(OR=0.865,P=0.038)、年级和吃早餐的频率(OR=1.727,P=0.001)有关,超重与性别(OR=2.359,P=0.002)、父母未外出务工(OR=1.478,P=0.048)和年级有关。 【结论】 在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中营养不良情况非常普遍,应当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帮助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树立与合理营养有关的正确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9-2018年上海市连续10年的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横断面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23 112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9.37%、10.78%,男生分别为22.33%、16.27%,女生分别为16.31%、5.1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超重:χ2=253.26,P<0.001;肥胖:χ2=1 404.73,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009年的16.94%、9.22%增加至2018年的19.37%、10.78%(P趋势<0.001)。结论 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处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标准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能力以及适用性,为修订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兰州市资料,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参考标准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WHO/NCHS标准I、OTF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指数(约登指数)、一致性(Kappa值),分析2种国际标准在兰州市儿童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结果超重检出率是IOTF标准>WGOC标准>WHO标准;肥胖检出率是WGOC标准>WHO标准>IOTF标准。在超重肥胖筛查能力方面,WHO/NCHS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与WGOC标准的一致性也最好。从界值点看,WGOC标准和WHO/NCHSI、OTF最大的不同出现在16~18岁阶段。结论 WHO/NCHS标准更适合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但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21 198名2~18岁人群的体重指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00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合并超重(包括肥胖)检出率、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8.6%和8.1%(CDC 2000标准),17.4%和5.1%(IOTF标准);根据WGOC计算的7~18岁合并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是20.9%和8.9%.学龄儿童(6~18岁)的合并超重率高于学龄前儿童(19.8%:14.8%,CDC 2000标准);学龄儿童中,男性高于女性(26.7%:16.5%,WGOC标准),城市高于农村(27.0%:15.9%,WGOC标准);学龄前儿童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居国内最高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9年本溪市青少年血压偏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青少年血压偏高制定相应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本溪市选择3 669名9~18岁青少年,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 489名青少年完成调查。本溪市青少年血压偏高率为19.00%。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青少年血压偏高的主要因素有年龄、超重与肥胖、住校情况和中高强度运动情况,其中14~18岁(OR=1.272,95%CI:1.041~1.555)、超重与肥胖(超重OR=2.126,95%CI:1.671~2.706;肥胖OR=4.444,95%CI:3.626~5.445)、不住校(OR=1.514,95%CI:1.099~2.085)、有中高强度运动(中高强度运动1~2 d OR=1.371,95%CI:1.039~1.808);中高强度运动3 d以上OR=1.437,95%CI:1.110~1.861)是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溪市青少年血压偏高率相对较高,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其危险因素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沈阳市沈河区3所幼儿园530名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儿童SID检出率为40.9%,轻、重度分别为28.5%和12.4%。男童45.0%,女童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各年龄组间的SI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交流良好、母亲生育年龄高可能是SID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21、0.34,P<0.05)。收入过高、出生时有异常情况、幼儿期过敏可能是SID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99、1.82、1.84,P<0.05)。出生6个月内人工喂养是本体觉统合功能失调的危险因素(OR=5.90,P<0.05)。 【结论】 2~6岁儿童SID率较高。家庭情况、围生期健康因素可能对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阳  穆小瑜  杨萌  张钰  张立  朱红 《中国校医》2012,26(8):571-574
目的分析天津市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检出率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天津市区以及周边县区选取5所中小学共2 351名学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标准(WGOC标准)、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NCHS/CDC)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标准(IOTF标准)计算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天津市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1%和13.5%(WGOC标准),13.0%和13.0%(NCHS/CDC标准),16.0%和11.2%(IOTF标准)。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结论天津市约有1/4的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量超标或肥胖,居国内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表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1 844名儿童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1.12%、7.21%,男生超重肥胖合计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P<0.05)。超重肥胖组出生体重、父亲BMI、母亲BMI高于对照组,每餐进食时间低于对照组(P均<0.001)。性别、父母亲超重肥胖、每餐进食时间、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吃东西、是否认同“每天喝牛奶是个好习惯”和“活动少,容易发生肥胖”观点这7个因素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较为常见,儿童超重肥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Purpose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ased on the cutoff references esta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 and the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 the prevalence of underweight on the IOTF reference, and the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body weight statuses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Methods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0,371 Taiwanese adolescen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IOTF and WGOC cutoff references for body mass index (BMI). Under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the IOTF.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the IOTF standard were compared to those using the WGOC standard. Associations of body weight statuses with gender, age, residential status, and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were also examined.ResultsUsing the IOTF standard, 3.4% were underweight, 15.2% were overweight, and 6.1% obese, whereas 14.1% were considered overweight and 8.7% were obese by the WGOC standard. For both genders, more adolescents were classified as overweight by the IOTF standard and as obese by the WGOC standard. Although femal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underweight than males, mal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overweight or obese than females. For both genders, although older age increased the risk of being underweight, younger age increased the risk of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For males, living in urban areas was associated with being overweight, and low paternal education level was associated with being obese.Conclusions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ay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reference standard consulted. Paternal education level and urbanic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adolescents who were overweight or obe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地区1 435对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随访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与肥胖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巨大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10%和2.86%,正常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69%和1.61%;巨大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正常儿(P <0.01);巨大儿与正常儿相比,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分别为1.35和1.78,AR值分别为3.41%和1.26%。经趋势χ2检验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均增加(P<0.01),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和AR值也随之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重、性别、父亲和母亲的BMI以及喜欢吃油炸食品可能为儿童期BMI的影响因素。 【结论】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有关,预防肥胖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温州城乡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患病状况。 【方法】 2011年5-8月随机抽取温州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共9所学校进行整群调查。记录学生的一般资料,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两项发育指标,计算体质指数,按照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温州市中小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状况。 【结果】 共9 657名在校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生5 114 名,女生4 543名,平均年龄(14.95±4.53)岁,被调查人群中超重占7.6%,肥胖占2.6%,男生超重和肥胖患病状况均显著高于女生(9.8% vs 5.2%,5.2% vs 1.2%,P值均<0.01),各年龄段中以7岁儿童肥胖及超重状况最为严重(27.15% vs 7.955%),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明显高于农村(P值均<0.01)。 【结论】 温州中小学校肥胖和超重总患病约为10%,男性,尤其是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男生超重肥胖患病情况最为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的血压升高的家庭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以及相关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24例肥胖儿童进行高血压的家庭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肥胖、父亲肥胖、家族高血压人数和出生体重在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117、1.969、1.828和1.777,P值均<0.05。 【结论】 父母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以及出生体重巨大的肥胖儿童是早期发生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绍兴市0~2岁婴幼儿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7 985名婴幼儿,以WHO身高标准体重为肥胖的判断标准。 【结果】 0~2岁婴幼儿总的肥胖检出率为2.64%,男童2.99%,女童 2.24%,总的超重检出率为9.83%,男童10.50%,女童9.06%,男女童之间肥胖超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4.424,χ2超重=4.687,P均<0.05)。1岁以内婴儿年龄越小肥胖检出率越高,18月以后随年龄增加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173.627,χ2超重=161.542,P值均<0.01)。肥胖影响因素有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 【结论】 绍兴市婴幼儿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是本次调查婴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闵行区出生的巨大儿0~3岁体格发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闵行区出生的巨大儿0~3岁体格发育现状。 【方法】 接受闵行区儿童保健管理且出生的巨大儿,随访其0~3岁期间生长发育情况,共4 178人次。 【结果】 各年龄别体重均值明显高于2005 年上海市0~6 岁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超重的发生率平均值为20.90%,肥胖症发生率平均值为3.37%,6个月和3岁为超重发生高峰期。呈现出男童明显高于女童的分布特点。 【结论】 预防超重和肥胖应从胎儿期抓起,并在学龄前期控制体重质量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993-2009年7~18岁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6次横断面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7~18岁中国11 592名学龄儿童。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地区、身高、体重和腰围等。【结果】 7~18岁中国学龄儿童体质指数增加0.6 kg/m2(趋势P<0.001),腰围增加1 cm(趋势P<0.001);超重肥胖率从8.1%增加到18.0%(趋势P<0.001);腹型肥胖率从15.3%增加到28.9%(趋势P<0.001)。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及腹型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地区均显示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趋势P<0.001)。【结论】 17年来中国学龄儿童BMI、腰围、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逐年增长,腹型肥胖的增加速度更为显著。因此,控制儿童肥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