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i JG  Yang HL  Niu G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56-558
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将因非椎间盘突出症原因而行腰椎X线片检查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的91例患者设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正位X线片,统计两组患者腰骶部移行椎发生率的差异及与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腰骶部移行椎发生率为18.3%,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为5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合并移行椎者椎间盘突出发生于移行椎上一间隙者为58.3%;单侧移行椎椎间盘突出发生在移行椎畸形同侧者占75.9%,其中在移行椎上一间隙者占81.8%;发生在移行椎畸形对侧者占17.2%,其中在其下一间隙者占80.0%。结论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密切关系,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腰椎MRI检查,并进行腰椎JOA评分,分析神经肌电图的临床特点及与腰椎MR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异常37例,其中L5、S1神经根较常受累,其次是L4神经根受累,多累及1~2个神经根节段,与腰椎MRI所示的受累神经节段一致。神经肌电图与腰椎MRI结果完全符合34例(85%),不符合6例(15%),其中3例(7.5%)神经肌电图正常,但腰椎MRI有椎间盘突出表现,另外3例(7.5%)均表现为腰椎MRI L3/4、 L4/5椎间盘突出,但神经肌电图显示S1神经根亦受累。神经肌电图评分与腰椎MRI分级呈正相关(OR=0.436,P=0.005),而与JOA评分呈负相关(OR=-0.424,P=0.006)。结论神经肌电图与腰椎MRI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神经根节段一致性较高,能弥补腰椎MRI检查的不足,反映神经根受压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顽固性腰腿痛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理念和临床治疗途径。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研究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20~75岁;病程1~144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8~76岁;病程0.5~240个月。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症状与体征,以及腰椎与骨盆在X线片的表现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计算骶髂关节紊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危险度;单因素危险度估计对自变量进行筛选,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8例合并有骶髂关节紊乱,骶髂关节紊乱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之一(OR=4.61,P=0.00);61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7例合并骶髂关节紊乱,髂骨旋转移位引起的髂嵴不平为L4.,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险因素(OR=11.27,P=0.00);6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1例合并骶髂关节紊乱,骶骨倾斜移位引起的腰骶角异常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险因素(OR=2.31,P=O.03)。结论: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二联症,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任何一方的发生是另一方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共同存在于腰腿痛疾病中。  相似文献   

4.
王浩  王利  杨晨  袁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9):1643-1645
[目的]观察采用单一切口内窥镜下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并探讨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0月~2009年12月在腰椎间盘镜下治疗的两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男68例,女25例,其中L4、5、L5S1,间隙81例,L3、4、L4、5,间隙12例.[结果]93例术后没有神经根损伤,术前症状体征消失,随访没有复发.[结论]椎间盘镜下摘除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与采用传统的后入路开窗、半椎板切除治疗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手术创伤,保持了脊柱后柱、中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最大程度避免对脊柱后柱复合体的损伤,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5.
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椎问盘突出症临床特点,评价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问盘突出症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老年患者目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病史中均无间歇性跛行,21例患者中,L5S1椎间盘突出 2例,L4、5间隙13例,L3、4间隙6例.所有患者行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术后恢复优良率90%,平均16个月,随访优良率80%.[结论]老年椎间盘突出症指征掌握适当,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可取得优良目的疗效,椎间融合术不应作为常规目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54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单节段突出者118例,双节段者1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41例,合并椎管狭窄症者15例,合并突出物钙化11例,合并软骨板撕脱者6例。合并腰椎失稳4例,中央型巨大突出25例,脱垂游离型1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49例,发病年龄16-73岁,平均42.1岁。突出间隙:L3-412例,L。-s52例,LsS1,54例。L3-4加L4-53例,L4-5加LsS1 1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优良率94.1%。结论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神经根减压彻底、维护脊柱稳定性优点。术前诊断明确、适应证选择合适并及时手术、手术方式选择正确、术前与术中相吻合及术中耐心细致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改良术式作为常规椎间盘镜术的补充,可以扩大椎间盘镜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减少术中中转开放的概率,最大程度用微创术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7.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与术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17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后方入路侧前方减压术,其中3例合并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先后或同时予以手术。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14例得到随访,平均4年2个月(6个月~6年),优良率78.4%(11/14)。结论 临床表现以胸髓损害为主,侧前方减压摘除椎间盘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同时应注意勿忽视多发椎间盘突出症(颈、腰)等合并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并探讨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月因腰腿痛于本院脊柱骨科门诊就诊的1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基于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组(18.50.05);三组下腰椎椎体(L3、L4)BMD水平、下腰椎椎间盘(L3-4、L4-5)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肥胖组L3与L4 BMD水平、L3-4与L4-5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超重组L3与L4 BMD水平、L3-4与L4-5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3 BMD水平与L3-4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547,P<0.05);L4 BMD水平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741,P<0.05).结论 BMI与腰椎BMD、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关联;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肥胖患者,更易发生下腰椎椎间盘退变,下腰椎椎体BMD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椎间盘退变程度随BMD水平升高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位合并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高位合并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4 a,优26例,良7例,可2例,差2例.[结论]高位合并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严重,治疗上主张早期确诊,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术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腰痛来源.[方法]137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造影术前MRI表现将椎间盘分为:正常、突出和退变.患者腰痛和腿痛的严重程度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判定,分为三组:(1)腰痛为主组;(2)腿痛为主组;(3)腰腿痛并重组.对所有退变的腰椎间盘及至少1个作对照的正常椎间盘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如造影过程中诱发一致性腰痛,即认为椎间盘造影阳性.[结果]137例患者总共427个椎间盘行造影检查,其中104个造影阳性.椎间盘造影阳性患者腰痛与腿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阴性者腿痛评分高于腰痛评分(P<0.05).腰痛为主组,腿痛为主组,腰腿痛并重组其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9.2%,18.6%,71. 7%.MRI表现为正常、突出和退变的椎间盘其造影阳性率分别是1.4%、48.3%、21.6%(P<0.05).[结论]盘源性腰痛可能是腰痛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这种腰痛主要来源于椎间盘突出节段和或邻近退变节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系统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D治疗。29例患者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 3例,L4/5 18例,L5/S1 8例;3例患者同时合并IA/5和L5/S1节段突出。利用Macnab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测量L3,4、L4/5和L5/S1椎间高度指数和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22个月,平均17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4例(43.75%),良13例(40.63%);可3例(9.37%),差2例(6.25%),优良率84.38%。术后L5/S1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和L4/5椎间高度指数无显著性改变;关节突关节无明显退变;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患者的L5/S1椎间高度和腰椎间盘突出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下降.有可能增加腰椎滑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Rudolf椎间盘镜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87个椎间盘。L3-4 6间隙、L4-5 33间隙、L5-S1 48间隙。双间隙突出7例,合并椎管狭窄8例,纤维环破裂18例。平均椎间盘手术55分钟,平均椎间盘出血量45ml。结果 手术随访平均13个月,(3~26个月),优67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6.25%,并发症:硬膜破裂1例,神经牵拉伤1例,椎间盘感染1例,遗漏游离髓核1例。结论 椎间盘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视野清楚,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脊柱稳定结构损伤小,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脊柱关节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重视脊柱关节病的椎间盘病变.方法 分析67例住院病例,其中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38例,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uSpA)29例.男46例,女21例;平均42岁;平均病程7年.都给予了腰椎CT或MRI检查.结果 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4年;无腰椎间盘突出组26例,男23例,女3例,平均47岁,平均病程11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组,腰椎的骨化程度明显轻于无突出组.结论 椎间盘病变是脊柱关节病病理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变的椎间盘是本病合并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随着对早期脊柱关节病诊断的重视,脊柱关节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特别对于女性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是早期特征性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1ρ-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1ρ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115.4 ±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95.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1ρ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0.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间盘T1ρ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L5/S1椎间盘T1ρ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三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16例CT检查证实的三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临床表现。结果 16例三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位于L3、4、L4、5及L5S1,其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与单间隙椎间盘突出相同,特点是由上而下突出程度加重,下位间盘疝的钙化较为常见,而前突型仅见于L3、4椎间盘。结论 三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无特异性,但其临床表现多样。对年龄较大、临床表现复杂者应进行多间隙CT扫描,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自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2 16例 ,均行椎间盘镜 (MED)手术 ,其中两个椎间隙突出者 2 2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在两个椎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 16例 ,女 6例 ,年龄 2 0~ 6 0岁。具体突出椎间隙的分布 :L3、4、L4、5同时突出 5例 ,L4、5、L5S1同时突出 15例 ,L3、4、L5S1同时突出 2例。合并脊髓颈椎病者 1例 ,合并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者 15例。1 2 手术方法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 ,待上位椎间隙手术完成后 ,再将定位针斜行向下插于下…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微创手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30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椎板下缘骨嵴到同位椎体下缘、黄韧带附着点、棘突下缘、棘间韧带外缘的距离.临床应用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8例.[结果]椎板下缘骨嵴位于棘突的头侧,L3、4椎板遮挡相应的椎间盘,L5椎板没有遮挡L5~S1椎间盘.临床随访368例,根据Nakai分级:优287例;良57例:可21例:差3例;优良率93.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微创手术中,切口应以棘突下缘头侧椎板下缘骨嵴为中心.要显露L3~4或L4~5椎间盘,需切除L3或L4椎板下缘少部分;显露L5~S1椎间盘,不需咬除L5椎板下缘,同时只需切除少部分黄韧带,即可显露椎间盘与神经根,完成髓核摘除手术.对单节段旁中央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MED才能达到微创手术,要提高MED手术效果,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具有丰富的开放式手术经验以及熟练的镜下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 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病人进行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加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 a 4个月,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常见,纠正滑脱同时处理突出椎间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和腰骶部移行椎对腰椎间盘再突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193例,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初次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11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82例;对照组220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无症状人群;腰椎间盘再突出组33例,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再突出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8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5例。分别对三组行影像学检查,统计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和类型,观察椎间盘突出部位与腰骶部移行椎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对照组和腰椎间盘再突出组的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分别为:57.51%、51.82%和54.5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34,P〉0.05)。其中CastellviⅠ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8.86%、45.00%和36.36%,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01,P〉0.05);Ⅱ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2.95%、4.55%和15.1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9.35,P〈0.01),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腰椎间盘再突出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P〉0.05);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5.18%,2.27%和0,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92,P〉0.05);Ⅳ型的发生率为0.52%、0和3.03%,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5.94,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71.17%、L5~S1节段突出26.13%,分别与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48.78%、L5~S1节段突出47.56%,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0.00,P〈0.01;χ2=9.49,P〈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Ⅰb和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以L4~5多见,分别为30.63%和12.61%,与L5~S1节段发生率为11.71%和1.80%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90,P〈0.01;χ2=15.20,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