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间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运动试验运动即刻、运动前后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方法筛选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下降或上升≤20mmHg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例,同时筛选运动试验中最快心率≤120次/min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例,共120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于运动前后不同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平板试验中收缩压降低或不升,多提示左冠脉病变,占35%(26/75);心率不升多提示右冠脉病变,占36%(16/4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及2544心率变化的特征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一定价值,对康复介入具有客观评价及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间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运动试验运动即刻、运动前后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方法 筛选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下降或上升≤20mmHg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例.同时筛选运动试验中最快心率-120次/min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例,共120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于辱动前后不同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活动平板试验中收塑孕降低或不升,多提示左冠脉病变,占35%(26/75);心率不升多提示右冠脉病变,占36%(16/45)。结论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一定价值,对康复介入具有客观评价及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3.
手摇车在偏瘫患者分级运动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单臂功率车运动方案用于偏瘫患者心电运动试验的可行性。方法:12例偏瘫患者接受Mlnark功率车的单臂运动检测,速度为40 ̄60r/min,起始负荷为12.5W,每隔3min增加12.5W。参照心电运动试验的有关标准决定终止时间并对结果进行评定,比较运动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并将 的最大心率与年龄预计最大心率、年龄预计亚极量心率作一比较。结果:心率、收缩压随着运动显著上升,两者均与运动于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10例2周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2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开始后的运动第1分钟心率、运动能力总心率1/3、运动增加最大心率、运动后恢复2 min心率增加量。结果:冠心病组运动第1分钟心率、运动能力总心率1/3、运动增加最大心率、运动后恢复2 min心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运动第1分钟心率、运动能力总心率1/3、运动增加最大心率、运动后恢复2 min心率逐渐增大(P0.01);运动第1分钟心率、运动能力总心率1/3、运动增加最大心率、运动后恢复2 min心率与ST段压低值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第1分钟心率、运动能力总心率1/3、运动增加最大心率、运动后恢复2 min心率增高可反映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运动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记录其运动时的心率、血压变化,计算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最大心率收缩压双乘积并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对照组比较.结果69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心率上升的绝对值低于对照组(60±16和67±15,P<0.01),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也较对照组低(0.74±0.16和0.90±0.17,P<0.001),峰值收缩压与对照组相似,但收缩压上升不足30mmHg的患者多于对照组(23和8,P<0.01),主要为合并陈旧性心梗的患者,最大心率收缩压双乘积小于对照组(245±51.21和264±41.33,P<0.056).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较普遍存在心率变时性功能不全,运动收缩压上升不足则见于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存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运动平板试验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运动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踏车运动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为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试验和有氧训练运动强度的控制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36例脑卒中后早期(52.0±24.3d)偏瘫患者接受改良下肢踏车心电运动试验,其中10例接受手摇车心电运动试验,起始功率为0W,每3min功率增加2.5W。踏车速度维持在50—70转/min。结果:①36例患者中30例患者(83.3%)顺利完成运动试验;27例患者因疲劳不能坚持作为运动试验终止指标,3例患者因血压过高而终止试验;所有测试患者未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及心电图表现。②30例完成试验的患者其试验终止心率平均为:(127.9±17.0)次/min,与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是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的79.8%。而与年龄预计亚极量心率接近,是年龄预计亚极量心率的94.0%;30例患者的平均运动时间为10.6min。③运动时间与下肢功能Fugl-Meyer评分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5)。④患者休息6min时所测血压与试验前安静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测试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的3例患者在休息6min时心电图均恢复正常。⑤10例进行两种不同运动试验方案的患者在踏车运动中终止心率高于单臂手摇车运动中终止心率(P0.05)。患者在踏车运动中终止心率及运动时间均高于单臂手摇车运动中终止心率(P0.05)和运动时间(P=0.01)。结论:踏车运动试验可以作为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获得有氧训练强度指标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监护的重要性。方法:缓解期COPD患者62例,正常组10例。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Sensormedics2900美国)作运动负荷试验,观察患者运动时心率(HR)、呼吸率(RR)、氧饱和度(SO2)变化。结果:COPD组运动时最大心率(HRmax)低于预计值,SO2随运动功率递增而下降,最大功率(Wmax)、运动时间(T)明显低于正常。结论:COPD患者宜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按斜坡法递增方案,运动中要严密监护HR、SaO2变化,以提高COPD患者运动试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动负葆试验中监护的重要性。方法;缓解期患者62例,正常组10例,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作运动负荷试验,观察患者的运动时心率,呼吸率,氧必然性 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1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3周后行PCI ,PCI前 1周内及 6个月后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监测血压、心率、运动量、运动时间、心电图变化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结果 :PCI后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 ,运动诱发心绞痛的比率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 ,运动诱发的S T段压低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PCI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择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也称为心脏支架植入术术前的运动耐力进行调查及现况分析,为术后进行心脏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自2016 年1 月到2016 年6 月期间择期接受PCI 术年龄60-75岁的老年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及PCI术前运动耐力数据收集。结果 ①患者介入术前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水平随着运动活动耐力增加而增加,患者的心率和Borg指数也增加,男女心率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只有33.33%的患者能够轻松完成活动平板运动试验。②6分钟步行试验数据显示患者步行距离为361.69±45.74米,男女性别无差异;6分钟步行试验前后血压比较有显著差异,收缩压平均增加18.50±9.78mmHg,舒张压平均增加7.16±8.65mmHg,男女性别血压变化无差异。结论 择期冠脉介入术前老年人运动耐力有超过一半患者的运动耐力低于正常,通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6分钟步行试验,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提示运动能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力,因此了解患者术前的运动耐力以便因人适宜的制定术后康复运动处方,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过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简易太极拳运动对中年女性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对60名中年女性实施16周太极拳锻炼,观察其血压、心率、肺活量等身体机能的变化。结果锻炼后,本组对象的安静心率与血压降低,心血管运动试验指数提高,肺活量增加(P〈0.05~0.01)。结论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效提高中年女性身体机能的健身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项基于心率和肌氧可穿戴设备监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运动指导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准试验研究设计方案,以49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干预组24例,对照组25例),干预组实施12周基于心率和肌氧监测的心脏康复运动指导模式干预,对照组未做干预。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后有氧能力、心率、肌氧饱和度、生理生化指标(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及运动依从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运动能力变化:12周干预后,干预组有氧能力,VO_(2max)显著增加(P0.01),总运动试验时间延长(P0.05),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平均肌氧饱和度、最低肌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P0.01),第三阶段肌氧饱和度降幅、第四阶段肌氧饱和度降幅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12周前后总运动试验时间延长(P0.01),第三阶段肌氧饱和度降幅、第四阶段肌氧饱和度降幅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后干预组总运动试验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第三阶段肌氧饱和度降幅、第四阶段肌氧饱和度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2)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干预组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3)运动依从性:心率臂带手机APP记录显示干预组经常运动患者(每周运动≥5d)的比例为88%,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心率和肌氧监测的心脏康复运动指导模式促进了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  相似文献   

13.
运动耐力试验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并曾是许多研究的焦点。运动耐力试验最早是被用于辅助诊断冠心病的,但是现在它还被用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评估,目的是在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和血流量需求的情况下观测心电图的变化。静息状态下,心肌组织从动脉血中摄取70%的氧——大多数身体各组织静息平均摄氧率为20%。运动后。心肌组织氧的摄取百分比并不增加,因此必须通过增加血流量来满足需求量的增加。心肌缺血既可因需氧量增加引起,也可因血流量减少而引起。心率增加使心肌氧耗量增加,同时心率增快导致舒张期缩短,冠脉血供也减少。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在运动中血压有所变化 ,已有较多研究[1,2 ] 。但运动试验中随运动量增加心率的变化少有报道 ,本文将就此作对照研究 ,了解心率变化的情况和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高血压组 :本院自 1998~ 1999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 49例 ,男 2 5例 ,女 2 4例 ,年龄 3 6~ 67岁 ,平均 ( 5 3 .18±1.14 )岁 ,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WHO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肺心病、瓣膜病合并心衰、肾衰、内分泌疾病、病窦综合征。正常组 :78例 ,经询问病史、体检、心脏超声及运动试验阴性者 ,男 45例 ,女 3 3例 ,年龄 3 2~ 67岁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发集成一种康复训练时实时远程监控运动心率和运动动作的装置。方法选择Polar心率传感器,设计心率信号无线中继,将心率信号有效发射距离拓展到100 m之外;视频叠加装置将运动视频与心率数据进行同步组合叠加,在计算机上完成心率信号、运动视频的同步采集和数据、图像的实时记录与分析。结果和结论在Windows平台上完成运动心率和运动视频图像的处理,提供实时监控与分析的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多种运动试验参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多种运动试验参数变化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8-01~2003-12临床拟诊冠心病(Coronaryartery d isease,CAD)的住院患者180例,其中男152例,女28例,年龄28~70(47.5±17.3)岁。所有病例均在运动试验后3个月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 iography,CAG)。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1.2方法(1)运动试验:应用M arquette公司M AX-1型12导联平板车心电图运动试验系统,采用B ruce方案进行亚极量或极量心率限制性运动试验。以运动中或运动后,在以R波为主的导…  相似文献   

17.
心肺运动试验因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较静息肺功能更能反映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逐渐用于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呼吸系统的疾病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等。心肺运动试验 (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ing ,CPT)即通过监测运动对象的生理参数的变化 ,判断其心肺功能的一项检查。由于相关技术的发展 ,已广泛用于临床 ,多用来判断运动受限的原因是因心脏疾病或 /和肺脏疾病引起而明确病因 ;亦用于估计病情和评价治疗效果等[1 ] 。1 试验方法心肺运动测试仪可自动记录 4个参数 :气流、O2 、CO2 和心率。它可以进行实…  相似文献   

18.
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运动试验)目的是通过逐级增加运动量,检测冠脉储备能力,诱发心肌缺血。狭窄的冠脉不能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相应扩张,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心肌需要时即出现缺血性胸痛和缺血型ST段改变,通常发生在运动中心率的峰值阶段。而我们工作中发现部分患缺血型ST段压低不是出现在运动中心率最快时,而是出现在运动试验恢复期,即运动停止以后。为分析判断运动试验恢复期缺血型ST段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作将运动试验恢复期缺血型卵段压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旨在发现运动前和运动试验恢复期ST段压低的特点、原因和心脏超声的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飞行员运动试验与倾斜试验后心率和血压变化的差异,为综合评价飞行员的心血管调节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受试者为20名飞行合格的男性战斗机飞行员,其年龄25~38岁、身高1.67~1.76 m、体重58~82 kg、飞行时间500~2 000 h,分别进行次极量运动试验和倾斜试验.负荷测试前、结束即刻、结束后2 min分别进行心率、血压测量和心电图监测.结果 受试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为①基础:(71.3±11.5)次/min、(17.33±0.98)kPa、(10.67±1.01)kPa、(6.73±0.89)kPa.②运动试验终点:(94.7±12.6)次/min、(21.33±2.03)kPa、(10.79±1.74)kPa、(10.52±2.05)kPa;倾斜试验终点:(81.8±12.4)次/min、(16.13±1.14)kPa、(10.45±1.25)kPa、(5.69±1.13)kPa.③运动试验后2 min:(94.4±9.6)次/min、(18.13±1.41)kPa、(10.45±1.25)kPa、(6.73±1.06)kPa;倾斜试验后2 min:(78.9±9.3)次/min、(15.57±1.34)kPa、(11.09±0.92)kPa、(4.63±1.53)kPa.④两项试验终点和试验后2 min的心率、收缩压、脉压与基础对照比较相差显著(t=2.512~9.518.P<0.01~0.05),而舒张压则相差不显著(t=0.24~2.07,P>0.05);运动试验的心率、收缩压、脉压变化程度均明显超过倾斜试验(t=3.996~8.943,P<0.01).结论 运动试验中主要反映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供能水平,而倾斜试验主要反映体位变化时维持心血管系统压力的能力,两种负荷试验结合是评价飞行员心血管功能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试验的临床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试验的特点。方法:对379名高血压病患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运动中心电图、心率、血压、运动耐量、心绞痛等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组运动中血压显著升高,峰值收缩压≥250mmH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耐量较低而室性早搏(Lown′3—5级)发生率较高;运动诱发ST段压低,尤其是恢复期ST段压低者高于对照组,但运动中ST段压低最大值及心绞痛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运动中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血压过度增高等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