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吡格列酮(PIO)对内皮细胞(EC)功能指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加入5.5mmol/L葡萄糖(对照组)、30mmol/L葡萄糖(高糖组)以及30mmol/L葡萄糖 PIO(10-9mol/L、10-7mol/L、10-5mol/L)(PIO 高糖组),检测各组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凋亡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Westernblotting杂交分别观察PKCα、PKCδ的位置变化及蛋白表达。结果高糖可诱导EC凋亡增加,NO浓度降低,sICAM-1水平增加;PIO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上述变化;PIO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的PKCα由胞浆向胞核转移,并抑制PKCδ在高糖作用下由胞核向胞浆及胞膜转移;PIO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PKCδ表达增强的作用,而高糖作用对HUVECs的PKCα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PIO可纠正高糖诱导的EC功能异常,其保护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PKCα及PKCδ的激活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贝那普利对体外高糖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分别培养在含5.5mmol/L葡萄糖(A组)、33.3mmol/L葡萄糖(B组)、33.3mmol/L葡萄糖 0.1μmol/L盐酸贝那普利(C组)、33.3mmol/L葡萄糖 1.0μmol/L盐酸贝那普利(D组)、33.3mmol/L葡萄糖 10.0μmol/L盐酸贝那普利(E组)的培养基中培养24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分别进行细胞活力、细胞培养上清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NO分泌量的测定。结果B、C、D、E组的细胞活力、MDA含量、GSH-PX活力、NO分泌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D组、E组的细胞活力、MDA含量、GSH-PX活力与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O分泌量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贝那普利对体外高糖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清除活性氧、降低脂质过氧化、提高内皮细胞抗氧化酶体系的活力而实现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对体外高糖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分别培养在含5.5mmol/L葡萄糖(A组)、30mmol/L葡萄糖(B组)、30mmol/L葡萄糖+1μmol/L盐酸曲美他嗪(C组)、30mmol/L葡萄糖+10μmol/L盐酸曲美他嗪(D组)、30mmol/L葡萄糖+100μmol/L盐酸曲美他嗪(E组)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分别进行细胞活力、内皮素-1(ET-1)分泌量的测定.结果:B、C、D、E组的细胞活力、ET-1的分泌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E组的细胞活力、ET-1的分泌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曲美他嗪对体外高糖诱导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保护细胞线粒体、清除活性氧、抑制ET-1的分泌而实现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苏进  田浩明  李健薇 《四川医学》2002,23(9):883-88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Glu)、软脂酸(PA)和油酸(OA)对培养24小时的人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Glu(30mmol/L)组和Glu30mmol/L PA0.25mmol/L组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A(0.025、0.5mmol/L)组,PA+OA(PA0.25mmol/L+OA0.5mmol/L)组及Glu+PA+OA(Glu30mmol/L+PA0.25mmol/L+OA0.5mmol/L)组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0.125、0.25、0.5mmol/L)组与对照组,上清液中NO含量坎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Glu作用于内皮细胞24小时使用内皮细胞生成NO增多,而OA抑制内皮细胞生成NO。高浓度OA与高浓度Glu联合作用时,OA抵消了Glu的作用,仍然使NO降低。高浓度Glu和游离脂肪酸对内皮细胞NO生成出现的相反效应的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作用下人内皮细胞内皮抑素( endostatin, ES) 的代谢特点, 探索内皮抑素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 随机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液中培养,分为正糖对照组( 5.6 mmol/L Glu) , 高糖组( 11.2 mmol/L Glu、22.4 mmol/L Glu 组) 。培养 24、48、72 和 96h后, 收集各组不同作用时间点的 HUVECs, 采用 RT- PCR 法检测 ES mRNA 的表达, Western- blot 法检测 ES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1.2 mmol/L Glu 组, ES mRNA 和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第 72、96 小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72h〈0.05, P 96h〈0.01) ; 22.4 mmol/L Glu 组, ES mRNA 和 ES 蛋白的表达在 24、48、72h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72 h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 而 96 h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 对照组中 ES mRNA 的表达水平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 ES 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96h 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24 h 的( P 〈0.05) 。结论高糖对 HUVECs中 ES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是双向的: 短时间内起促进作用, 具有时间依赖性; 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 高糖对 ES mRNA 和蛋白的表达转为抑制; 在 DM 慢性长期病程中, ES 表达的降低可能与 DM 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以及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1-8425对高糖刺激下血管
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选取3~4代细胞进行实验。分为对照组(5.5mmol/L)、糖
刺激组(10、15、20、25.5、30mmol/L),采用测定异硫氰酸萤光素-右旋糖酐(FITC-DX)透过Transwell小室荧光强度的方法,研究
不同浓度高糖对EA.hy926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再选取25.5mmol/L为高糖组,此时可分为对照组(5.5mmol/L)+生理盐
水、高糖(25.5mmol/L)+生理盐水组、高糖(25.5mmol/L)+PKC抑制剂Ro-31-8425(10μmol/L)组,进而探讨高糖对PKC蛋白水
平的影响以及PKC抑制剂Ro-31-8425对通透性改变的作用。结果高于正常血糖的各浓度糖刺激组均可使EA.hy926血管内
皮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25.5mmol/L高糖可导致PKCα以及PKCβⅡ磷酸化水平上升(P<0.01)。
PKC抑制剂Ro-31-8425预处理组可通过抑制高糖刺激下PKCα、PKCβⅡ磷酸化水平上升(P<0.01),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通
透性增加(P<0.01)。结论高糖可通过激活PKC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受损,PKC抑制剂Ro-31-8425可以降低通透性,起到
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AGEs与葡萄糖浓度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非酶促糖化终末产物(AGEs)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用氚标记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AGEs以及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11mmol/L葡萄糖加AGEs(5 mg/L)、30 mmol/L葡萄糖、11 mmol/L葡萄糖+AGEs+维生素E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的2 h~3H-TdR掺入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69倍(P<0.01)、2.15倍(P<0.05)和1.46倍(P<0.05)。提示:高糖和AGEs均能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糖及AGEs同时存在时更为明显,而抗氧化剂维生素E则抑制内皮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17年2月—2017年11月在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株贴壁后,以MTS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根据糖浓度分组。糖浓度5.5 mmol/L作为正常对照组,糖浓度45 mmol/L作为模型组,以不同红景天苷浓度(1×10~(-5)mol/L、5×10~(-5)mol/L、1×10~(-4)4mol/L、2×10~(-4)4mol/L)作用于模型损伤组,并通过MTS法观察细胞活力,WST-1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BA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观察红景天苷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模型损伤组比较,细胞培养24 h、48 h,红景天苷5×10~(-5)mol/L、1×10~(-4)4mol/L、2×10~(-4)4mol/L组细胞活力均明显增加(F=5.111、16.330,P<0.01),细胞内MDA含量均明显下降(F=22.567、28.382,P<0.01),细胞内SOD活力均明显增加(F=23.388、82.244,P<0.01);培养48 h,红景天苷1×10~(-5)mol/L组细胞活力与模型损伤组比较显著增加(P=0.04)。结论红景天苷可以降低高糖损伤的HUVEC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对高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高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分组处理,对照组用低糖培养基(5.5mmol/L葡萄糖)处理,高糖组用高糖培养基(33mmol/L葡萄糖)处理,红景天苷组用含有10μg/ml红景天苷的高糖培养基处理.处理24h后,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及氧化...  相似文献   

10.
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葡萄糖(Glu)作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h、48h、72h,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结果:高浓度Glu(20mmol/L、40mmol/L)对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了内皮细胞的凋亡,并随作用浓度增加、时间延长更为明显。结论:高糖使培养的HUVECS凋亡加速,同时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可能被阻滞在G1/S转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脂联素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脂联素在糖尿病肾病中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高糖A组、高糖B组(培养液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6 mmol/L、15 mmol/L、30 mmol/L);脂联素A、B、C、D组(各组培养液葡萄糖浓度均为30 mmol/L+脂联素,脂联素浓度依次为2.5 μg/ml、5 μg/ml、10 μg/ml、20 μg/ml),作用24 h,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各组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A组、高糖B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VEGF mRNA及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脂联素各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VEGF mRNA及VEGF蛋白表达低于高糖B组(P<0.05).结论 高糖可刺激大鼠肾系膜细胞VEGF表达增高,脂联素可抑制高糖环境下系膜细胞对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ility Thrombomodulin,sTM)分泌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葡萄糖组(5.5、20和40 mmol/L)、胰岛素组(10 IU/mL)、高糖(40mmol/L)环境下的胰岛素组(10 IU/mL)和对照组(不含葡萄糖和胰岛素),于0、6、24、48和72h等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ELISA法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TM水平,同时将各时间的细胞上清液与正常血浆等比例混合后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在培养的48 h内,高糖环境下(葡萄糖浓度40 mmol/L)内皮细胞分泌sTM的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培养72h后sTM的水平不再升高,反而下降(P<0.05),高糖环境下(葡萄糖浓度40 mmol/L),APTT值逐渐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P<0.01);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分泌sTM的水平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单独应用高糖(葡萄糖浓度40 mmol/L)相比较均降低(P<0.05),APTT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理浓度胰岛素可降低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分泌sTM的水平,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抵消高浓度葡萄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作用于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的活力和白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为阐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病中作用与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胎盘蓝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和黏附分子表达。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可使内皮细胞的死亡率增加,ICAM-1表达显著上调,但VCAM-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减少高糖诱导的ICAM-1、VCAM-1表达增加,对减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用浓度为5.5mmol/L(正常对照组)、15mmol/L(HG15组)、25mmol/L(HG25组)、35mmol/L(HG35组)、45mmol/L(HG45组)的葡萄糖培养液分别干预培养48、72和96h。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干预组的细胞增殖能力;硫代巴比妥酸盐法测定细胞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二硫代双硝基苯甲酸比色法测定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随着葡萄糖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细胞内GSH含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细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高浓度葡萄糖组MDA含量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细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葡萄糖可以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增殖,并造成显著的细胞内氧化应激,并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上述效应呈现出向严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干预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后愈合、血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和相关血管化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AGES-BSA,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高糖组(30mmol/LD-葡萄糖)、AGEs组(150mg/LAGE-BSA)、高糖+AGEs组(30mmol/LD-葡萄糖+150mg/LAGE-BSA)和正常组(5mmol/LD-葡萄糖),另设甘露醇组(30mmol/L甘露醇),电子细胞基质阻抗判断法(ECIS)测定HUVECs损伤模型增殖曲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UVECs在Matrigel基质中血管样结构的形成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UVECs中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的表达。结果ECIS法测定结果显示:各组HUVECs增殖曲线形态相似,反映愈合率的斜率无明显差别。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高糖组、AGEs组和高糖+AGEs组形成血管样结构的长度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或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AGEs组和高糖+AGE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水平显著升高,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Tie-2受体在正常组HUVECs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在AGEs组的HUVECs中仅表达于细胞核中。结论在高糖和(或)AGEs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受到抑制,其机制可能与Ang-2表达上调、VEGF表达下调以及Tie-2受体在细胞内不同部位的差异性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波动性与持续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5 或20 mmol/L) 与持续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NO浓度,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波动性高糖组NO均明显低于持续高糖组和正常组(P<0.05);波动组,持续高血糖组的PI3K,PKB,e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下调(P<0.01),而波动组又低于持续组(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并可能通过影响信号通路PI3K/PKB/eNOS导致NO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来观测高浓度葡萄糖在细胞的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MTT (四唑氮盐 )法及3 H -TDR掺入法研究高糖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 内皮细胞在含高糖 (2 8、 4 0mmol/L)DMEM培养基及不同培养时间 (2d、 7d)下MT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 (生理浓度葡萄糖 ,5 5m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3 H -TDR掺入法研究结果显示高糖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亦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损伤细胞。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有显著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