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行研究。[方法]临床调查获取531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四诊信息,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常用的病位和病性证素,联合聚类及频数分析对证素的组合规律及分布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根据病位证素组合的结构方程模型构筑,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肾其次,再者肝肾、肝胃、肾胃;根据病性证素组合的结构方程模型构筑,阴虚与实热相关性最高,各病性密切相关;根据证素的聚类结果,脾湿/脾湿热、肾阳虚、肝热、胃气虚气滞、阴虚分别聚成一类;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在有阴虚(95.1%)的基础上,以肾阳虚(80.2%)多见,并有多种证候并存的现象。[结论]综合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客观探索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特点。【结果】(1)中医病位:肾的证素积分最高,其次为脾和经络;肾、脾、经络的证素积分与肝、心、肺、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病性:实性证素主要为痰、血瘀、湿,其比率为痰>血瘀>湿。虚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和阳虚,其比率为阴虚>气虚>阳虚。(3)证素分布:肾病中阴虚证素积分最高,脾病中气虚证素积分最高,经络证素中血瘀积分最高。【结论】肾、脾、经络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位;本病虚证以阴虚、气虚和阳虚偏重,实证以痰、血瘀、湿偏重;临床多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及瘀血阻络证等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胃癌中医学证候特征与外周血Survivin mRNA、HMGB1 mRNA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临床50例胃癌确诊患者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频率和积分,并检测外周血Survivin mRNA、HMGB1 mRNA表达水平。结果:50例胃癌确诊的患者中,高积分证素为胃、脾、气虚、痰、瘀、毒。在胃癌病位证素中,胃、脾与Survivin mRNA、HMGB1 mRNA的相关系数r都大于0.6,与肝、肾、心的相关系数r在0.3~0.5,与肺的相关系数r小于0.3;在胃癌病性证素中,Survivin mRNA、HMGB1 mRNA与气虚、痰、瘀、毒的相关系数r都大于0.6,与气滞、阴虚、湿浊、阳虚、血寒、血虚的相关系数r在0.3~0.5,与火、水、食滞的相关系数r在0.3以下。结论:胃癌与胃、脾、气虚、痰、瘀、毒密切相关,并与外周血Survivin mRNA、HMGB1 mRNA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PLGC诊断标准的151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PLGC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PLGC中胃络瘀血证所占的比例最高(30.47%),其次是胃阴不足证(25.83%)、肝胃不和证所占的比例最低(8.61%)。(2)PLGC中各证型Hp感染阳性例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其他证型>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其中,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且和其他证型有明显的差异,剩余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感染率偏高,和脾胃虚弱证有显著差异。结论 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胃癌中医病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案,探讨胃癌中医发病机制。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临床54例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频率和积分,探讨胃癌的中医发病机制。结果:54例胃癌患者中,病位证素积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胃、脾、肝、肾、心、肺,其中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病性证素中排在前4位的是气虚、痰、瘀、毒,与其他13种病性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相互搏结是胃癌发生的最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2)、脾胃虚弱型(n=46)、胃阴不足型(n=29)、胃络瘀阻型(n=15)。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资料,探讨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G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白相多见于脾胃虚弱型,血管透见多见于胃阴不足型,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多见于胃络瘀阻型,且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炎症多见于脾胃虚弱型,重度炎症多见于脾胃湿热型。结论 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微观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微观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根据胃镜报告,统计病性、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病性与病位相结合,得出常见证型。[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位证素以胃窦最为多见;病性证素主要涉及热、湿、痰瘀、虚、瘀血;常见证型有:胃热证、痰瘀阻胃证、湿热蕴胃证、胃虚证、湿困胃证、瘀阻胃络证。[结论]鉴于目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证候分型不一,微观证素辨证能够进一步规范证型,进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肥胖文献中证候和证素的分布特征,探索证素辨证用于肥胖证候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筛选文献32篇;根据《国标》规范证名,计算证候频率;根据《证素辨证学》拆分证候,计算证素(及组合)的频次和构成比。结果:得到证候45个,前5位的是脾虚湿困证、胃热湿阻证、脾虚痰湿证、肝郁证、脾肾两虚证,占56.6%;证素23个,前5位是脾、气虚、湿、热、胃,占62.7%;常见病位证素是脾、胃、肝、肾,常见病性证素是气虚、湿、热、痰、气滞;证素组合,在数量上以3证素、4证素、2证素为主,占94.97%,在类别上以1病位+2病性、1病性+1病位、1病位+3病性、2病位+2病性为主,占70.97%。结论:肥胖文献中传统辨证和证素辨证得到的证候特征基本一致,证素辨证适用于肥胖的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9.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0.
陈春晖  杨军辉 《中医学报》2020,35(5):1077-1080
目的:探讨和归纳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方法: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5月有关消化性溃疡辨证的文献材料,进行证型收集总结,再分解、提取其证素,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对其证型、证素分布进行频次分析,探讨其规律,最后运用中医辨证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检索到相关文献1 569篇,依据文献筛选原则最终确定文献为37篇,病例数合计6 300例,收入证型共20个,病位证素5个,病性证素10个。②肝胃不和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证型,其次是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等。③病位证素主要是胃、脾、肝,涉及胃络和心。④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热、湿等。结论:肝胃不和证是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证型;胃、脾、肝是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病位证素;气滞、热、湿是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病性证素;消化性溃疡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素特征及其与血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判断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病理特征,同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CTGF、PDGF的含量,并判断其相关性。【结果】(1)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素特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脾,病性证素主要是湿、热、气滞、阴虚;(2)CTGF与脾、胆、湿证素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1.598、1.567、2.797>1),PDGF与热证素密切相关(OR=1.134>1)。【结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以肝和脾为主要病发部位,湿、热、气滞和阴虚是其重要的病理属性。CTGF值越高,越容易出现脾、胆、湿的病理变化,说明肝纤维化程度越重,病位越容易涉及脾、胆,病性证素湿也较容易出现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PDGF值越高时,热的病理变化较容易出现,热证素也较容易出现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证素特点,分析DILI患者中医证素的分布特点,以及DILI各分型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方法将103例DILI患者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瘀积型和混合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频次、频率的描述分析。结果 103例DILI患者病位证素前五位顺序为脾、肝、胆、胃、肾;病性证素前四位顺序为湿、火热、气虚、气滞。以DILI不同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主要病位证素顺序为脾、肝、胆,病性主要证素顺序为湿、火热、气虚;胆汁瘀积型患者病位证素顺序为脾、肝,病性主要证素顺序为湿、气虚、火热、气滞;混合型患者病位证素顺序为肝、脾、胃,病性主要证素的顺序为湿、火热、气滞。结论 DILI的核心病位多与脾、肝、胆,与胃、肾相关。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虚、气滞为主。其三种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病位多在脾、肝、胆,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虚为主;胆汁瘀积型病位多在脾、肝,其病理演变多以湿、气虚、火热、气滞为主;混合型病位多在肝、脾、胃,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滞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方法通过传统辨证方法收集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90例,同时采集患者的证素信息,填写体质量表,并统计分析证素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结果 1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湿、气滞、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见;2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体质分布为:阳虚质(33.33%)>平和质(26.67%)>湿热质(11.11%)>气虚质(10.00%)>痰湿质=气郁质(6.67%),其中以阳虚质和平和质为常见。结论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除湿热外,还以气滞、阳虚、气虚多见,而体质分布上以阳虚质为主,提示湿热型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长期脾阳不足,复因肝胃气滞、脾气虚损,湿热由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取妊娠期糖尿病的证素,分析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探讨该病临床治疗的中医辨证思路.方法 制定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证候调查量表,选取20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辨证,确定病位和病性证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位证素有肾、心神、脾、胃,肾出现频率最高(63.73%);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热、湿、血虚及阳亢,气虚的出现频率最高(91.67%),其次是阴虚(74.51%).各证素的组合形式有25种,其中以2、3、4项证素组合者居多.11个证素经主成分因子分析可选出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Z1与证素肾、气虚、阳虚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Z2与气虚、阴虚密切相关,第三主成分Z3与肾、阴虚、热密切相关,总贡献度为70.91%.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肾,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和阴虚;最主要的证型为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肾阴虚;气虚和阴虚是该病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坏死的证素辨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取股骨头坏死的证素,分析证素组合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方法 设计股骨头坏死的证候量表.运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对23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辨证,确立病位、病性证素;采用聚类、频数分析法探讨证素组合规律及疾病不同分期证素分布特征.结果 股骨头坏死的病位证素主要有筋骨、肾、脾、肝,筋骨在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的中医辨证要素与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性。方法:对56例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患者中医辨证要素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病性证素为阳虚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高(71.88%),阴虚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低(18.18%);病位证素为心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高(57.14%),肾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最低(36.36%)。结论: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病性证素与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性,由强至弱呈阳虚〉气虚〉热盛〉血虚〉痰饮〉阴虚的趋势;病位证素与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性,由强至弱呈心〉肺〉脾〉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滴度水平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分析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慢性胃炎辨证标准辨证分型,检测各证型患者Hp滴度水平,随后统计分析慢性胃炎常见中医证型与Hp滴度水平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胃炎证型中以湿热阻胃证、脾胃虚寒证最多,肝气犯胃证次之;湿热阻胃组与脾胃虚寒组、肝气犯胃组比较Hp滴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组与肝气犯胃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p滴度水平在肝气犯胃、脾胃虚寒、湿热阻胃证型中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Hp作为慢性胃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变化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可研究运用作为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