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导向肝脏肿瘤射频消融的技术和方法.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5月,选择67例肝脏肿瘤患者共75个肿瘤,直径2.1~6 cm,其中〈3.5 cm 64个,〉3.5 cm 11个.把CT定位图像导入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内,将直径〉3.5 cm的11个肿瘤共划分成52个直径〈3.5 cm的肿瘤,共按照116个直径〈3.5 cm的小肿瘤,在CT导向下,利用研制的肿瘤穿刺辅助器械进行定位和穿刺,利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对穿刺效果和消融灶进行验证评估,采用RITA多极射频肿瘤消融仪对每个小肿瘤进行射频消融.结果 116个小肿瘤在空间内的平均穿刺误差2.9 mm(1~5 mm),肝内75个肿瘤全部被消融灶包含,消融过程中和消融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4~6周复查增强CT,75个肿瘤及其消融灶边缘均无强化.术后3个月肝脏CT增强扫描,75个肿瘤所在区域为低密度,动脉期未见强化.均为完全消融.结论 借助CT导向和肿瘤穿刺辅助器械对肝脏肿瘤进行穿刺和射频消融,穿刺准确,消融彻底安全.  相似文献   

2.
经皮射频微创治疗小肝癌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 总结经皮射频消融 (PRFA)治疗肿瘤直径 <5cm小肝癌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1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6月期间 ,以根治为目的 ,采用PRFA治疗肿瘤直径≤ 5cm的单个原发性肝癌共 84例 ,2 2例结合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 ;35例同时行PRFA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结果 肿瘤≤ 3cm组 5 5例中第 1年出现肝内复发者 2例 ,死亡 1例 ;第 2年出现肝内复发者 2例 ,死亡 1例。肿瘤大小介于 3~ 5cm组 2 9例中 ,第 1年出现肝内复发者 3例 ,死亡 2例 ;第 2年出现肝内复发者 4例 ,死亡 3例。结论 PRFA为小肝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经过近 3年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射频消融完全有可能杀灭肿瘤直径 <5cm的小肝癌 ,达到根治性效果。本组对 84例小肝癌进行以射频消融为主的非手术微创治疗 ,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射频消融对小肝癌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经皮热消融方法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疗效。方法97例肝细胞性肝癌病人共190个结节接受了经皮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完全消融率93%。对直径≤2cm、2.1~3.9cm和≥4.0cm的结节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3%、94%和86%。局部复发率10%,直径≤2cm、2.1~3.9cm、≥4.0cm的结节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10%和32%。1,2,3年无远处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35%和31%。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59%、50%。结论微波及射频热消融是治疗肝癌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在较大肿瘤局部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及比较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与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4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中应用射频技术的不同分为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手术组(简称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及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组(简称单极射频消融组),非随机对照研究其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56例,男女比例1.95∶1,年龄23~86岁,肝硬变患者占85.7%(48/56),多发肿块患者占12.5%(7/56),腹腔镜手术占16.1%(9/56)。双极射频凝固器组22例,单极射频消融组34例。双极射频凝固器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患者比例大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多发肿块比例和腹腔镜手术比例与单极射频消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有2例患者采取了肝门阻断措施,并有3例患者术中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400及600 mL。手术时间: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手术时间比单极射频消融组延长(P=0.021),但进一步比较直径≥5 cm亚组的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情况: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和单极射频消融组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4/22)比11.8%(4/34),P=0.780〕,并发症全部治愈。卫生经济学指标:双极射频凝固器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1),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4)。治疗效果:2例肿瘤直径≥5 cm射频消融患者,术后肝动脉介入造影发现射频肿瘤边缘存在碘油沉积,考虑肿瘤残余。结论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与单极射频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对直径小于3 cm的肝癌、多发肿瘤和有条件微创手术中使用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出血、微创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较双极射频凝固器有优势,但在直径≥5 cm肝癌的治疗中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皮热消融对不能再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 (RHCC)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1997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 (RFA)或微波消融 (MWA)治疗不能再手术切除的RHCC ,35例共 87个肿瘤结节 ,直径 0 9~ 6 4cm。观察局部疗效、治疗并发症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肿瘤完全消融率 (完全灭活率 )为 97 7% (85 / 87) ,其中直径≤ 3cm结节为 98 6 %、3cm以上者为 94 1%。无治疗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为 2 9% (1/ 35 )。平均随访 (2 7 7± 16 7)个月 ,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10 6 % (9/ 85 ) ;远处复发率为 91 4 % (32 / 35 ) ,其中 15例 (4 7% )发生多次远处复发。经对局部复发和远处复发者的反复治疗 ,首次消融后 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77 1%、4 6 2 %和 14 9% ,中位生存期为 2 5 2个月 ;首次肝切除后 1、3、5及 10年生存率分别达到 96 2 %、6 4 1%、4 7 7%和 14 1% ,中位生存期为 5 7 0个月。结论 经皮热消融技术局部灭瘤效果满意 ,创伤微小且便于反复施行 ,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 ,是不能再切除的RHCC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VX2肿瘤组织块接种于新西兰兔肝脏,建立种植型肝脏肿瘤模型,2周后行RFA治疗,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温度,人为造成肿瘤残余。实验动物分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动物脾脏接种残癌组织,对照组动物脾脏接种未经RFA处理的VX2肿瘤组织,术后2、3、4周观察脾脏肿瘤体积、质量并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术后2周对照组肿瘤体积、质量大于实验组;术后3、4周两组间肿瘤体积及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3、4周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无差别。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对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5cm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8年4月,对94例≤5cm的HCC进行了135次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治疗途径包括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n=102),开腹(n=22),人工胸水辅助超声引导(n=11)。术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8%、72.2%、68.4%。45例术后1.5~36个月出现肝内复发,患者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8.8%、41.3%、28.1%。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时间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有关(χ2=6.37,P=0.012;χ2=5.76,P=0.016);肝硬化、肝内多发病灶和高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可能是术后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χ2=3.87,P=0.049;χ2=4.50,P=0.034;χ2=4.28,P=0.039)。结论对≤5cm的HCC,RFA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动脉球囊阻断下单次射频消融(BORFA)在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中大肝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2个肿瘤结节,肿瘤直径4~8 cm)行BORFA治疗,术后监测和随访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局部复发和消融坏死范围.结果 本组病例中每个肿瘤结节均行单次消融,消融平均时间为68±15 min;消融坏...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4月,37例HCC采用经皮RFA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37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32.4%(12/37)病人出现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2例、寒战1例、全身不适7例、消融部位疼痛9例、恶心5例、呕吐2例、呃逆2例。治疗后3d症状最明显,均在对症处理后14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肿瘤体积、消融区体积、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1)。肿瘤体积〈50cm^3(直径4.5cm)共19例,均未发生消融后综合征;肿瘤体积〉50cm^3共18例,66.7%(12/18)病人发生消融后综合征。结论HCC经皮RFA治疗后,约1/3病人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其发生率与病灶大小相关,对症处理后2周内可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20例25个病灶为观察对象,RFA治疗前行CEUS确定肿瘤的性质、数目和大小,治疗后1个月内和随访10个月后行CEUS与增强CT对比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1个月内CEUS复查,20个消融病灶各期均无异常增强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4个边缘局部有早期增强,提示肿瘤残留,增强区经增强CT及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肿瘤残留,当即补充RFA治疗;1个CEUS图像模糊,未能作出诊断。随访10个月,1个消融病灶有残留复发,4例患者行CEUS发现新生病灶11个,直径0.6-3.8 cm,其中2例4个直径〈1.0 cm的病灶增强CT未能发现。结论:CEUS可以在RFA治疗前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治疗后判断RFA疗效,是一种有效方法,并有助于发现微小新病灶。  相似文献   

11.
经皮热消融治疗可再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经皮热消融治疗可再手术切除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肝切除后 RHCC,肿瘤直径1.2~7.0 cm,平均(2.8±1.3)cm,临床评估可再切除但由于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MWA)或射频消融(RFA)治疗,观察局部疗效、治疗并发症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完全灭活率)91.9%(34/37),其中直径≤3 cm结节为95.8%、3 cm 以上者84.6%。并发症发生率5.4%(2/37),无治疗死亡。平均随访(20.5±14.4)个月,肿瘤局部复发与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1.2%、72.2%。消融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9%、17.4%,中位无瘤生存期为6.7个月;消融后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0%、35.3%和35.3%,中位生存期为32.6个月;初次肝切除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1%、63.4%、41.0%和37.6%,中位生存期47.0个月。结论经皮热消融技术是可再手术切除 RHCC 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肝癌射频消融技术及疗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癌射频消融(RFA)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评价RFA疗效的方法 .方法 对49例肝癌病人进行了统一方案的RFA治疗,其中男43例,女6例;年龄39~72岁,平均(56.4±9.3)岁.肿瘤直径1.5~10 cm,其中≤3 cm 16例,3.1~5 cm 15例,>5 cm 1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1例,B级8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4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5例.采用RITA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RF-1500)行RFA.在RFA后3~4周常规行CT及TACE,以评价肝癌RFA的效果及巩固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RFA术后恢复顺利,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7.5%、56.5%和44.0%,肝癌RFA后3~4周,AFP阳性(≥25μg/L)者转阴率62.9%(22/35).改进的肝癌RFA方法 可对直径5 cm以下的肿瘤进行比较彻底的消融,≤5 cm者1、2、3年生存率为100%、79.6%和61.9%.将肝癌消融近期疗效分为3个级别,RFA术后获得根治性消融(19例)、亚根治消融(9例)、姑息性消融(21例)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0.0%和24.3%.结论 肝癌RFA相当于从机能上切除了肿瘤,肝癌消融近期疗效三级分类法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RFA的效果,以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射频消融辅助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有10例患者采用了射频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其中肾细胞癌6例(肿瘤直径2.0~4.5cm,平均2.3cm),肾脏错构瘤4例(肿瘤直径3.5~6.0cm,平均4.2cm)。均经后腹腔镜途径先显露肿瘤然后射频,〈3cm的肿瘤射频1个周期(12min),〉3cm的肿瘤行射频24~36min。射频消融后再沿肿瘤的边缘将肿瘤锐性切除,肿瘤基底采用电凝止血,出血明显的予以射频止血(2~4min)。结果 1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63~95min(平均71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100mL),无术后出血、无尿瘘、肾盂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d(平均3.5d),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尚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射频消融辅助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出血少,无需腹腔镜下缝合止血,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实性肿瘤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对102例肿瘤患者共157个实质性肿块行冷循环射频治疗。肿块直径1~20cm,平均4.03cm。结果 肿块直径小于5cm的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率为83.5%(91/109),大于5cm为35.4%(17/48)。射频后多数肺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胰腺癌组中40%(4/10)的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经皮穿刺组无中转手术,无皮肤烧伤,无气胸。肝脏射频术中有13.4%(11/82)出现疼痛和6.1%(5/82)出现恶心;术后9.7%(8/82)出现黄疸;23.2%(19/82)出现发热;3.7%(3/82)出现胸腔积液;1.2%(1/82)出现胆漏。肺癌射频术中14.3%(1/7)出现疼痛,术后14.3%(1/7)出现皮下气肿。胰腺射频20%(2/10)并发胰漏;70%(7/10)出现血淀粉酶升高;20%(2/10)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实质肿瘤有效、适应证广且安全,但胰腺射频应慎重进行。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803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en MS  Zhang YJ  Li JQ  Liang HH  Zhang YQ  Lin XJ  Zheng Y  Xu L  W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469-1471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1999年8月至2007年2月共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803例,其中原发性肝癌672例,肝转移瘤131例;超声引导781例,CT引导8例,腹腔镜下9例,开腹直视下5例;射频消融结合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117例,射频消融结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8例。结果 803例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病死率为0.2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37%,完全消融率为92.5%,局部复发率为13.8%,术后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1%、85.6%、75.7%、60.7%、47.5%;672例原发性肝癌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Ⅰa期61.9%、Ⅱb期42.2%(P〈0.01)。结论 射频消融是肝脏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大小和分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复发性肝癌(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复发性肝癌的34个肿块经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短期疗效、血清肿瘤标记物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的肿块30个,不完全消融(non-complete ablation,NCA)4个,CA率88.23%(30/34)。其中肿块直径≤3 cm的CA率为96.00%(24/25),3~5 cm为66.67%(4/6),≥5 cm为66.67%(2/3)。24例患者共有12例术前AFP升高,术后11例下降,其中转阴6例,另有1例升高。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RFA治疗复发性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尤其适合治疗小病灶(直径≤3 cm),其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局部疗效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局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 72例肝癌 118个结节 ,肿瘤直径 1 0~ 8 8cm。对≤ 2 0cm结节单点消融 ,2 0cm以上者采用多点消融 ,能量输出每次 10min ,电极先端温度达到 95℃持续至少 6min。结果 结节完全消融(CA)率 89 0 % (10 5 / 118)。≤ 3cm结节CA率 97 6 % (82 / 84 ) ,>3cm者为 6 7 6 % (2 3/ 34) (P <0 0 0 1)。接近胆囊、胆管、胃肠、大血管等重要结构的肿瘤CA率 6 0 0 % (15 / 2 5 ) ,非接近者 96 8% (90 / 93) ,P <0 0 1。术后经 2~ 2 6个月随访 ,局部复发 11例 (9 7% )。≤ 3cm结节局部复发率 6 0 % (5 / 84 ) ,>3cm结节 2 0 0 % (6 / 30 ) (P <0 0 5 )。接近重要结构的肿瘤局部复发率 38 1% (8/ 2 1) ,非接近者 3 2 % (3/93) ,P <0 0 1。结论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影响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局部效果的重要因素。改进穿刺导向和布针技术 ,对特殊部位的肿瘤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 ,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局部疗效。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运用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美国RF2000型冷循环射频治疗仪,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将电极针经皮穿刺入瘤体内损毁肿瘤组织,或在开腹直视下行肝穿刺进入缩体损毁肿瘤组织。对于肿瘤直径较大(>8 cm)或是肿瘤数量较多(>3个)的患者采用射频治疗和超声聚焦刀、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用上述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6月的347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347例病人中肿瘤单发直径小于或等于3cm者24例,肿瘤完全性毁损。肿瘤单发直径大于3cm小于8cm者89例部分肿瘤完全性损毁。肿瘤多发或单发直径大于8 cm者234例,经多点多次联合治疗后仍有肿瘤残余。治疗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 rotcin,AFP)大于或等于400μg/L者261例。术后复查,大部分患者AFP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后CT显示治疗区域肿瘤缩小液化坏死或强化减弱。结论冷循环射频消融是一种创伤小、容易耐受、时间短、安全方便的治疗肝脏肿瘤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射频消融(RFA)进行肝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今本院的156例进行RFA治疗性肝癌患者,治疗后无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肝区疼痛及低热对症治疗1~2天治愈。1例出现轻度黄疸,10例肝功能轻度损害,经保肝、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3周B超及增强CT检查显示,肿瘤所在区域完全坏死率96.2%(150/156);AFP转阴率91.1%(92/101)。术后1年随访150例肿瘤所在区域完全坏死者中,13例患者AFP检测阳性(〉20ng/L),总复发率为8.3%,所复发的13例患者肿瘤直径均≥5.0cm。死亡6例,为肿瘤直径≥5.0cm,RFA治疗肿瘤区域未完全坏死者,总死亡率为3.8%。结论应用射频消融进行肝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留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瘤(即不完全消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9月12月至2007年4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共对134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2696个肿瘤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2个月内复查,统计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结果 1142例病人2331个肿瘤得到有效复查资料.132例(11.6%)病人的192个(8.2%)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活性组织残留.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术前TACE、射频发生器类型以及超声定位清晰度等指标与术后肿瘤组织残留显著相关,分别为P=0.000,P=0.004,P=0.014,P=0.001和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以及术前TACE是肝癌射频消融后活性组织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合理选择肿瘤大小、部位和射频发生器,精确超声定位.术前实施TACE等可降低射频消融后不完全消融率.减少术后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