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ELSA法检测了105例甲,乙型肝炎患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显示:乙肝慢性迁延型,急性,急性重症,甲型肝炎,乙肝慢性活动型,慢性重症组血清TNF水平依次升高,与对照组双较均有显性差异(P<0.01)。甲型肝炎组因清TNF含量仅次于慢活肝组(P>0.05)和慢性肝组(P<0.05)。慢活肝与慢重肝组无论并发原发性腹膜炎与否仍以慢重肝组血清TNF含量居高。提示肝炎患血清TNF含量与病情,不同类型病例感染及内毒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几种肝疾病患者血清中铁蛋白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几种肝疾病患者血清中铁蛋白(Ft)水平,旨在将Ft作为判断疾病的一项检测指标。方法: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Ft,酶动力法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Ft在血清中的水平,乙肝病毒携带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与肝硬化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乙肝、急性乙肝、重症肝炎组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肝硬化和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Ft水平与ALT呈正相关,r=0.81。结论:Ft可作为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霞  单大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74-2174,2188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PAB)在乙型肝炎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PAB,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11A)。结果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性乙肝组患者血清PAB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重型乙肝组PAB降低最为明显,与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重型肝炎=肝硬化死亡组的PTA值、血清PA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AB值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血清PAB的检测对评估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居彬  熊灏  马黄花 《广西医学》2002,24(2):180-18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急性白血病(A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AL患IL-6含量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LL又明显高于AML(P<0.05);TNF-α也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ALL与AML两组间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TNF-α水平与AL发病,发展有密切相关;IL-6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有关;而TNF-α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其中慢乙肝组分为轻度组159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45例,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与AFU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慢乙肝组与肝炎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三组间AFU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在慢乙肝中,轻度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重度组为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HBV-DN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AFU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BV-DNA水平、AFU活性可以作为HBV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受肝脏炎症活动影响,AFU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内皮素(ET-1)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112例急性胰腺炎患的血清TNF-α、ET-1水平。其中轻型94例、重症I型10例、重症Ⅱ型8例。测定时间为入院当日、第3天、第7天。并与22例健康献血员对照。比较病情严重程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在胰腺炎病程中两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轻型及重症胰腺炎入院第一天血清TNF-α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第3天、第7天,轻型组血清TNF-α明显下降,而重症组下降不明显,两组相比P<0.01。轻型及重症胰腺炎入院第1天ET-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相比无显差异,P>0.05。入院第3天、第7天,轻型组ET-1明显下降,而重症组无明显变化。重症组与轻型组相比,P<0.05。2例死亡患生前血清TNF-α、ET-1水平异常明显增高。结论:TNF-α、ET-1参予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血清TNF-α、ET-1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患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心衰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观察不同病因和心功能改善后TNFα和IL-6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57主衰患者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 中重度心衰组患者血清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中度心衰组(P<0.01),所有心衰患者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中重度心患者高于轻中度肾衰患者(P<0.01),不同病因心衰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后,中重度心衰组患者血清TNFα和T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中重度心衰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且随着心功能改善而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与心衰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血清中Chemerin、C反应蛋白(C—rea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Ot(TNF—Ot)水平的变化。方法胆胰管内注射5%牛黄胆酸钠造模。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各组于术后12h时间点处死动物,处死前抽血测血清淀粉酶、Chemerin、TNF—Ot、CRP水平,同时取处死大鼠的胰腺组织,测定胰腺/体重比值,行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SAP组血清chemerin、CRP、TNF—O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Chemerin、CRP、TNF—Ot水平改变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802、0.785,0.769,P〈0.01)。结论Chemerin可能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HBVBCP)变异、HBVDNA及细胞因子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将176例HBV慢性感染者分为慢性肝病组(156例)和HCC组(20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HBVBCP变异在HCC组的阳性率(70.0%)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37.8%,P〈0.01)。HCC组的血清HBVDNA含量、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5,P〈0.01),而血清IL-10、IL-12和IFN-γ水平与慢性肝病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且血清TNF—α及HBV DNA复制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也起到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肝硬化(ACSTC)外科诊治的效果及危险性。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56例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肝硬化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手术病死率为12.5%,38.46%(P<0.05),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病死率为14.29%,47.62%(P<0.01),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病死率为20.00%,54.55%(P<0.05)。结论: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效果好,肝硬化代偿期较失代偿期治疗效果好,一些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测定209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5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Ⅳ型胶原的水平。结果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患者明显升高,以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患者最高,三组患者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可以作为反映慢性肝病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 316例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胶原水平。结果 除急性肝炎组外 ,各组肝病患者HA、PC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HA(P <0 .0 5) ,PCⅢ (P <0 .0 1)。以肝硬化组升高最为明显 ,HA达 62 9.56± 2 93.98ng mlPCⅢ达 2 2 1.96± 12 0 .64ng ml。其次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及重症肝炎组。将 19例肝硬化、慢活肝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与其肝活检组织纤维增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两者相关显著 (r=0 .75,P<0 .0 1)。结论 HA、PCⅢ能够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增生情况 ,是一个较好的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李小平 《九江医学》2004,19(1):16-17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比色法检测 347例肝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浓度。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乙肝中度、慢性乙肝重度、肝硬化、肝癌的TBA、A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慢性乙肝轻度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各肝病间比较 ,肝硬化与肝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慢性乙肝重度与肝硬化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其余各肝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结论 :胆汁酸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性损伤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5.
翁秀妹  马小红  周欢琴  王强  陈刚 《浙江医学》2010,32(10):1454-1456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病患者血清MMP-3、TIMP-1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1例肝癌患者及27例正常对照者血清MMP-3、TIMP-1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MMP-3水平明显增高(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和肝癌患者血清TIMP-1水平及TIMP-1/MMP-3比值明显增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MMP-3、TIMP-1水平及TIMP-1/MMP-3比值均升高(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比较,血清MMP-3水平明显下降,TIMP-1/MMP-3比值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 TIMP-1、MMP-3作为对肝纤维化评价的血清指标,联合检测比单独检测TIMP-1更具实用价值.TIMP-1、MMP-3在临床上对肝纤维化的监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无损伤及快速便捷的优势,动态检测可作为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 PCR( FQ- 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 CHB)、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 CSHB)、乙型肝炎性肝硬化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结果 :HBV DNA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下降 ,CSHB组与 CHB、HB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结论 :慢性乙型肝病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调控失衡 ;动态观察 HBV DNA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肝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2与IL-10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 7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乙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 ;分离 15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 10例健康献血员PBMC ,在PHA P刺激下培养 72h ,收取培养上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 2与IL 10水平。结果 急性肝炎血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P <0 .0 5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PBMC培养上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血清IL 2与ALT呈正相关 (P <0 .0 1) ,PBMC培养上清IL 2与ALT呈正相关 (P <0 .0 5 )。血清IL 10与PBMC培养上清IL 10与ALT无相关性 ,血清IL 2与IL 10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IL 2上调与乙型肝炎肝脏的炎症活动相关 ,IL 2的分泌低下可能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 ,与HBV的持续感染有关。IL 10可能作为IL 2的拮抗因子随IL 2分泌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假性CHE速率法与免疫比浊法,对300例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员的血清PA与CHE进行测定。结果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与CHE较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A级到C级,血清PA与CHE呈进行性降低,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结论血清PA与CHE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能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是否能耐受手术等作出更加准确、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