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游离腓骨-(*母)长屈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8月~ 2 0 0 3年 8月完成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 9例 ,分析上颌骨缺损的原因、范围、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中 4例为双侧上颌骨缺损 ,所采用的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中 ,腓骨长度 4 5~ 11 5cm(平均 7 7cm) ,肌筋膜瓣修复口内缺损面积为 (7~ 12 )cm× (4~ 7)cm ,腓骨的截骨段数为 1~ 3(平均 2 1) ,血管蒂长度为 8~ 11cm(平均 9 3cm) ,1例游离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 ,经抢救获得成活 ,长屈肌筋膜瓣全部成活 ,无一例出现供区并发症 ,患者的外形和功能在术后随访期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克服了传统游离腓骨复合瓣存在的缺点 ,是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可靠方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结合人工关节重建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技术改善单段腓骨重建下颌骨所致的高度不足,并结合人工关节重建下颌骨大型缺损。方法:对13例下颌骨大型节段性缺损患者,采用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技术重建。术前均采用CAD/CAM技术制作个体化头模、设计腓骨修复的位置及高度。根据缺损部位,分别采用下颌体平行折叠或部分平行折叠,对缺损累及下颌体、下颌支及髁突者,则结合人工关节一并修复。结果:移植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肢供区无并发症。面部外形满意,开口度2.5~3.5cm,重建下颌骨的高度低于健侧,在-0.3~1.5cm之间,平均0.47cm,种植义齿与余留牙咬合关系正常、发音清晰。复查全景片及三维CT,显示腓骨骨段的位置和高度与术前设计一致,髁突或人工关节位于关节窝内。结论: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技术及结合人工关节为重建半侧下颌骨大型缺损,以及增加其高度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可行、效果良好的修复手段。建议在主要承担咀嚼功能的颏部和体部行平行折叠植骨,在非承担咀嚼功能的下颌支,则使用人工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9例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9例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咬合良好。结论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段或中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根据32例患者下颌骨缺损的部位和特征,对腓骨肌瓣进行塑形,重建钛板固定,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结果:31例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获得成功,1例失败。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腓骨肌(皮)瓣一期整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游离腓骨肌 (皮 )瓣一期整复下颌骨缺损。方法 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切取腓骨肌瓣 ,根据下颌骨缺损的特点 ,对腓骨进行截骨塑形 ,按定位钢板定位后的下颌骨缺损形态和长度准确就位 ,用小钛板或重建板进行移植骨坚固内固定。结果  18例腓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全部获得成功。腓骨截成二段者 10例 ,三段者 3例 ,5例未截断。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面部外形恢复满意者 16例 ,咬合关系正常者 14例 ,张口度正常者 14例 ,3例患者术后接受活动义齿修复 ,1例行种植义齿修复并获得良好的咀嚼功能。结论 腓骨肌瓣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其具有骨量充足、外形好、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所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患者2549例,共制备皮瓣2684块:软组织瓣包括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胸大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肩胛皮瓣等;骨组织瓣包括腓骨肌皮瓣、髂骨肌皮瓣、肩胛骨肌皮瓣等。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颌骨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统计各年代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从80年代初期(92%)至今(98.5%),呈逐年升高趋势,2684块皮瓣总成功率达96.80%。前臂皮瓣是最常用的游离组织瓣(64.12%),胸大肌皮瓣和背阔肌皮瓣在修复大面积复合缺损常被采用,各种骨肌(皮)瓣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成为近年的热点。大范围复合组织缺损的救治性手术常需要多个游离组织瓣联合修复重建。结论: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前臂皮瓣是修复舌、颊、腭等软组织缺损的首选瓣,胸大肌与背阔肌(皮)瓣适合修复体积较大的缺损,腓骨、髂骨肌瓣是上、下颌骨缺损最常用的修复手段。其他不常用的组织瓣,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化平行折叠腓骨瓣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血管化游离平行折叠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7-61岁,平均37岁;其中,折叠修复5例,部分折叠修复4例,下颌支缺损仅行单层腓骨修复。结果:9例患者术后移植腓骨肌皮瓣均成活,颌面部及腿部术区创口一期愈合,颌面部外形满意,无开口受限,语音清晰,吞咽功能基本正常,下肢腓骨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例行二期种植义齿修复,4例因经济原因行可摘义齿修复,2例暂未行义齿修复。已行修复病例义齿与余留牙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全景片提示移植腓骨愈合良好,移植骨高度较正常下颌骨略低。所有病例均随访1-3 a,均无复发。所有患者自我评估对颌面部外形满意。结论:应用血管化平行折叠腓骨瓣技术重建下颌骨缺损,克服了传统腓骨瓣修复后骨质高度不足的缺点,为义齿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能获得良好的颌面部美学形态和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对 5例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 ,分析上颌骨缺损的范围、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应用游离腓骨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适应证和可行性。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 2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6~ 6 5岁 ,其中 3例为双侧上颌骨缺损 ,所采用的游离腓骨复合瓣骨中 ,腓骨长度 5~ 11cm(平均 8.7cm) ,皮岛大小 8~ 12 cm× 4~ 8cm(平均 9.6 cm× 6 .2 cm) ,腓骨的截骨部位为 0~ 2 (平均 1.4) ,血管蒂长度为8~ 11cm(平均 9.6 cm) ,5例游离腓骨复合瓣术后无一例出现血管危象 ,均获得成活 ,皮岛也全部成活。除了一例小腿创面植皮感染坏死外 ,其余的并发症均不严重 ,患者的外形和功能在术后短期内均得到基本恢复。结论 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安全可靠 ,成功率高 ,且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功能和外形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游离腓骨肌(皮)瓣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一期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方法、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患者同期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重建,其中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5例。对术后供区和受区的功能和外形进行评价,分析总结临床方法和经验。结果11例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全部成功,所有病例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供区下肢均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对称,张口度3.5~4.2cm。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是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 本组选取7例下颌骨病变病例,术前均采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并在实体模型上设计下颌骨切骨范围和拟用髂骨瓣或腓骨瓣的骨量和形态。术中按拟定方案切除下颌骨病变,并同期以钛板、血管化游离腓骨瓣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定期观察随访。 结果 采用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者3例,游离腓骨瓣移植者3例,单纯以重建钛板固定者1例。移植骨块均顺利成活。已随访6个月~2年。下颌骨形态和面型基本对称,无下颌偏颌。余留牙咬合关系同术前,张口度正常,咀嚼和语音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为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功能性修复提供良好桥梁。  相似文献   

11.
��Ǽ�Ƥ��������ֲ�޸����Ǹ���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共行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12例,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及功能。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组织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无1例髁关节不稳定。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良好血供及足够软、硬组织量,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提高其成功率的经验。方法 :2001—2011年(10年)期间,我院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共计183例,其中前臂皮瓣91例,腓骨复合组织瓣78例,股前外侧皮瓣14例,用于修复舌、颊、腭、口底、上颌骨、下颌骨等部位缺损,回顾性分析其成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79块组织瓣成活,总成活率为97.8%,失败率为2.2%。其中前臂皮瓣成活率为96.7%,腓骨复合组织瓣为98.7%,股前外侧皮瓣为100%。结论 :前臂皮瓣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只有在大范围缺损时使用,对于上、下颌骨缺损均可采用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术后1周内监测皮瓣,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并手术探查处理,是保证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11月~2002年12月对2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应用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术后软组织缺损。手术采用血管吻合。其中7例为携带肌肉的肌皮瓣移植。采用游离小腿外侧皮瓣,最大12 cm×8 cm,最小5·0 cm×3·5 cm。结果 术后皮瓣20例成活,1例皮瓣坏死,皮瓣成活率为95·24%。术后19例颌面部外形恢复及张闭口语音功能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1例因皮瓣面积不足,外形恢复欠佳。结论 带血管蒂的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蒂长、管径粗、组织量大、成活率高、供区隐蔽等优点,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板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病区收治的下颌骨肿瘤需手术切除病灶并行腓骨肌皮瓣修复缺损的患者6例,其中成釉细胞瘤3例、多房角化囊肿1例、鳞状细胞癌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下颌骨及左侧腓骨的三维CT扫描,并建立下颌骨及腓骨三维模型,使用3D数字化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截骨导板、腓骨截骨及塑形导板,术前进行重建钛板的预成型。所有手术均由分工明确的相同2名医生操作,术中使用截骨导板截除下颌骨肿瘤和应用截骨、塑形导板塑造腓骨,指导手术完成。 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手术成功,病灶组织按计划准确切除,术中腓骨肌皮瓣制备准确,术后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面部外型恢复理想,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应用数字化截骨及塑形导板可简化手术过程、节省手术时间,使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明显降低,并能达到精确修复,提高血管化腓骨肌瓣修复颌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下颌骨肿瘤或囊肿患者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颌骨三维CT和下肢CT血管造影(CTA)检查。应用Mimics 8.11软件对下颌骨病灶进行截骨范围设计、缺损的镜像重建。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截骨、塑形和复位导板,同时根据镜像重建下颌骨模型预弯钛板。术中根据截骨、塑形和复位导板完成下颌骨的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的制备及下颌骨缺损的即刻修复。术后评价患者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并结合影像学资料评价骨结合及髁突位置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Ⅰ期愈合,移植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面型逐渐恢复对称,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恢复至3.0 ~ 3.8 cm;病灶未累及下颌升支及髁突的患者两侧髁突均位于关节窝内,盘髁关系均尚可;腓骨与下颌骨结合良好,无异常骨吸收。结论    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良好,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游离排骨肌皮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下颌骨下软组织复合缺损重建需要,又不影响供区功能的新的修复材料。方法对10例各种原因所致的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员虱,采用游离腓骨肌皮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建建。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s have performed 13 cases of vascularized cranial bone grafts for reconstruction of maxillofacial defects since 1986. Two types of flaps were used: the parietal osteofascial flap pedicled to the parieto-temporal fascia based on 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and the temporalis osteomuscular flap pedicled to the temporalis muscle based on the deep temporal artery. Zygomatico-orbital complex, maxilla and mandible were reconstructed and hemifacial microsomia was also treated. The results of vascularized cranial bone grafts pedicled to fascia were as good as those of grafts pedicled to muscle. There were no major complications. Two types of vascularized cranial bone grafts seem to be useful in reconstruction of maxillofacial defects with avascular recipient beds because of their good blood supply. The parietal osteofascial flap has additional advantages including easy rotation of the flap to the defect, particularly a mandibular defect, and versatile use of fascia without bulkiness for reconstruction of soft tissue defects. This flap can be designed as a full- or partial-thickness cranial bone graft with good vascularity. In this paper, our technique for mandibular and maxillar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parietal osteofascial flap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our temporalis osteomuscular flap technique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 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 cm的可选腓骨瓣。  相似文献   

19.
Whe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perforator flaps are more chimeric, and there is increased mobile skin island to reconstruct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This study examined oromandibular defects reconstructed using 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with iliac crest (DCIAPF).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cords of 23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fects received DCIAPFs after oncological resection for oro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from November 2015 to August 2016. All perforators, identified before surgery by Doppler examination, were terminal perforators of DCIA. DCIAPFs were successfully harvested in all patients. The flap survival rate was 95.6% (22/23); one flap failed due to artery spasm. Three patients developed slight skinedge necrosis in the skin island.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contour of the mandible and sufficient bone length and height were achieved, with no serious donor-site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DCIAPF is a favorable single-flap option for oro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after oncological resection with fewer donor-site complications because of its adequate bone tissue and satisfactory soft tissue, with a constant location of the perfor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