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视肛周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肛周疾病的诊治喻德洪肛周疾病包括肛门周围、肛管及直肠下端的疾病,其特点是:(1)病种多:包括内外痔、肛周感染、肛瘘、肛裂、直肠脱垂、肛管乳头肥大、直肠下端息肉、肛管及直肠下端良性及恶性肿瘤、出口梗阻型便秘、肛周皮肤病及肛门失禁等病,其中以肛管疾病...  相似文献   

2.
肛瘘的诊断     
钱群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4):224-225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是肛瘘的感染源.瘘管包括主管和支管,在不同的解剖层次穿过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外口是瘘管通向肛周皮肤的开口.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1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1个或多个.肛瘘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  相似文献   

3.
肛瘘的诊断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肛肠疾病中国内约占1.67%-3.6%,国外约占8%-25%,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5:1。婴幼儿发病也常见。肛瘘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一端通于皮肤,一端通于肛管或直肠。  相似文献   

4.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起自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肿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粪便中的细菌经常由内口进入脓腔。感染的管道多迂曲,引流不畅反复流脓,而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组成管壁,形成瘘管,使感染经久不愈。治疗肛瘘的方法很多,笔者采用不断肛门括约肌一期切除高位肛瘘82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内超声在复杂肛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复杂性多分支肛瘘管患者进行肛管直肠内超声检查,并结合术中所见以及术后随访对超声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肛管直肠内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复杂肛瘘瘘管在肛周组织中的走行,并可协助寻找内口。术中探查证实与术前腔内超声提示窦道走形一致者占97.78%。结论肛管直肠内超声技术对于复杂肛瘘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肛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肛瘘病因 肛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原因.Chiari(1878)第一个提出肌间腺体与肛瘘的关系.Johnson(1914)第一个详细描述肛腺的解剖.Lockhart-Mummery提出肛腺感染是肠道细菌引起肛周脓肿的原因.Parks认为极大多数肛瘘是感染的肛门腺引起的.Morgan提出感染是从肛管沿纵肌纤维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形成脓肿和肛瘘.Hiller认为细菌穿透黏膜下层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到血供差的肛管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形成脓肿和肛瘘.Kratzer and Dockerty认为肛管50%有腺管,其中33%穿透内括约肌,而分泌黏液的细胞占腺管10%,他们认为多数腺管的开口位于肛管的后侧(可能是肛瘘内口位于肛管后侧的原因).Parks也认为肛腺并不是沿肛管平均分布的.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肛腺开口于肛隐窝,偶有腺管开口于齿线稍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重视肛管直肠良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诊治中心(200433)喻德洪肛管、直肠良性疾病包括内外痔、肛周感染、肛瘘、肛裂、直肠脱垂、肛管乳头肥大、直肠息肉、肛管直肠良性肿瘤、出口处梗阻型便秘及肛门失禁等疾病。其中以肛管疾病最多。肛管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物鱼刺引发的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例由鱼刺残留引起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参照Park’s分类法,括约肌间肛瘘,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伴高位瘘道开口于直肠者4例:经括约肌肛瘘.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6例;括约肌上肛瘘1例:括约肌外肛瘘1例。采用切开挂线加虚线引流方法治疗。结果手术治疗后创面均于28—45天愈合,术前临床症状消失.1年期随诊未发现复发,没有出现锁眼畸形,无肛门欠禁。术后7周经肛管直肠测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均正常。结论鱼刺肛管直肠长期存留可造成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加虚线引流术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直肠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一种全大肠切除回肠与肛营一期吻合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方法。方法 本术要求在直肠游离达肛提肌水平后继续推进于直肠内外括约肌之间。使直肠从肛管内翻拖出后。皮肤、齿状线及直肠粘膜成同一平面.其间无间沟及反折。在齿缘水平回肠与肛管于肛外行一期吻合。结果 本组16例。主要表现为严重便血、腹泻贫血及营养不良。均经过长期的内科治疗。癌变的两例病史分别为7年、17年。术后一个月内每周排便6~12次,3个月后正常,16例中随访6个月~5年,均获治愈。结论 因其结直肠切除彻底故而无复发.回肠肛管血运极其丰富,吻合易于成功。  相似文献   

10.
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门功能及肿瘤根治效果。方法近7年间本院为1 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ISR手术。经腹按照TME原则游离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经肛门于括约肌间沟处切开肛管皮肤,分离内括约肌直至将直肠及内括约肌全部切除,再行结肠肛管吻合。术后7 d天开始肛门收缩功能锻炼,4周开始生物反馈训练。对Dukes B,C期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术后4周进行放疗。结果全组无术后死亡,无吻合口瘘。2例术后发生结肠黏膜脱出,2例肛管狭窄,1例切口脂肪液化。随访3个月至7年,无盆腔或吻合口局部复发;2例分别于术后1 7个月和2 1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按W 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术后3,6,12个月分别有6 2.5%,8 0.0%,8 4.6%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结论ISR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肿瘤根治效果与排便功能的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肛门功能评估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根据行肛瘘手术次数分别纳入0组、1组、2组、3组和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43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远期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四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降低及差异与手术次数有关。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Wexner评分入院时0~6分,平均(2.4±0.2)分;随访时0~10分,平均(4.9±1.2)分(P<0.005)。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评估,尤其是术前肛管直肠测压评估应得到推荐。  相似文献   

12.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段与肛周皮肤相通的管道,是肛管直肠疾病中的常见病,现就其治疗的开放与封堵介绍如下。 1肛瘘治疗的传统理念-开放 传统理念认为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使瘘管开放,敞开引流,使新生组织从基底部开始生长,填复创面,达到彻底治愈之效果。传统理念的手术方法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肛瘘挂线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收治的41例肛管直肠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病人,38例选择手术治疗,3例保守治疗。有14例病人发生腹部切VI感染或肛周切口感染,5例病人再次清创后好转。形成肛瘘5例,Ⅱ期手术切除。肛门狭窄病人3例,扩肛后好转。1例病人出现肛门失禁。结论肛管直肠损伤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无明显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死亡率极低。  相似文献   

14.
蹄铁型肛瘘是一种复杂性肛瘘,大多数是由肛管后位肛腺感染,经肛管后深间隙或直肠后间隙扩散至双侧坐骨直肠窝或骨盆直肠间隙而形成,也可由前位肛腺感染经肛管前深间隙向左右两侧扩散形成。我们采用主管切开、支管旷置、近主管端缝合术治疗蹄铁型肛瘘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全大肠切除回肠与肛管一期吻合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方法。方法本术要求在直肠游离达肛提肌水平后继续推进于直肠内外括约肌之间,使直肠从肛管内翻拖出后,皮肤、齿状线及直肠粘膜成同一平面,其间无间沟及反折。在齿缘水平回肠与肛管于肛外行一期吻合。结果本组16例。主要表现为严重便血、腹泻贫血及营养不良。均经过长期的内科治疗。癌变的两例病史分别为7年、17年。术后一个月内每周排便6~12次,3个月后正常。16例中随访6个月~5年,均获治愈。结论因其结直肠切除彻底故而无复发,回肠肛管血运极其丰富,吻合易于成功。  相似文献   

16.
75岁以上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控便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肛门控便功能。方法对年龄在75岁以上、肿瘤距肛缘7cm以下、采用保肛手术治疗的3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吻合口位置和手术方式分组,研究术后控便情况。结果患者排便次数达到正常的时间为术后(9.8±2.9)个月。肛门控便情况和直肠测压结果在低位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及肛管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贮袋组术后(7.7±1.7)个月排便次数趋于正常,与直吻组(10.6±2.8)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1%的患者出现I度失禁的表现,贮袋组与直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肛术后贮袋组直肠测压指标优于直吻组。结论高龄患者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近期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肛隐窝炎也称“不完全性肛瘘”,是肛瘘、痔和肛裂的伴发症或前驱病。在各种直肠炎中,肛隐窝炎占有特殊的地位,肛隐窝炎多发于肛管后正中与其病程和扩散同样重要。作者用20具尸体进行肠系膜下动脉及左右髂内动脉造影显示肛管的血液供应,用30具尸体肛门作连续切片(4500张)观察肛隐窝的分布与肛管环的关系。结果显示来自阴部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是肛提肌以下的主要供养血管。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的大口径吻合仅散在存在并主要见于前正中处。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采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47例,治疗组)与肛瘘切开引流术(21例,对照组)治疗的68例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8例肛瘘患者术后RRP和ARP较术前明显降低;治疗组ARP和AMC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LC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果表明,肛瘘手术对肛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优于肛瘘切开引流术,对肛管直肠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马蹄形脓肿21例,半马蹄形脓肿45例,瘘管性肛管后间隙脓肿12例,肛管后间隙脓肿9例(采用保留肛尾韧带,在其两侧开窗置管引流结合挂线手术);直肠后间隙脓肿6例(采用开窗置管引流术)。结果:89例(95.7%)获临床治愈。随访6~24个月均无复发,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4例(4.3%)术后肛瘘复发,主要是由于挂线时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引流管过早脱落使脓腔引流不畅而形成瘘管。3个月后经二次手术剔除瘘管到肛尾韧带,确认内口后刮除周围肉芽组织再挂线而治愈。结论:采用沿肛尾韧带两侧开窗置管引流结合选择性挂线术式,能够完整保护肛门的功能及形态,是治疗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患者女,38岁,因"反复肛周包块疼痛伴流脓水5年"入院。5年前,患者月经期间出现肛周包块肿大,疼痛,月经后包块缩小,但疼痛无明显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期间可伴包块破溃、流脓血水。曾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肛瘘",于2年前行肛瘘切除术,术中切除组织未送病检。术后患者仍反复出现经期肛周包块疼痛伴流脓血水。我院专科检查:膀胱截石位,肛门2点位距肛缘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