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枣庄市自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应用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进行免疫预防,取得了显著成效.1991年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15 a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自1993年后均实现了超过1/10万的目标,AFP病例监测的各项指标自1997年后均达到了卫生部>80%的要求,已连续10年无脊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病例发生.现将枣庄市1991~2000年AFP病例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湛江市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与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免疫接种情况,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和消灭脊灰工作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湛江市2004年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AFP病例监测系统及OPV免疫接种率进行评价。结果2004年全市报告AFP病例26例,零剂次免疫儿童2例;病例分布于25个镇,无明显季节高峰,<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1.5%,男女性别比为1.89∶1。26例AFP病例中脊灰病毒分离率为3.8%,为脊灰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5.4%。<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AFP病例48 h调查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标本及时送检率和随访表及时上报率均为100%。本地和流动儿童OPV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3%和99.1%。2004/2005年度两轮OPV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6.9%和97.2%,两轮强化免疫现场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均>95%。结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但AFP病例首诊报告率低,OPV免疫空白仍然存在。今后应继续提高AFP监测系统工作质量,提高OPV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旬阳县1993—2005年15岁以下儿童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特征,为制订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直至最终消灭脊灰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县1993—2005年报告的AFP病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3年间共报告AFP病例41例,报告发病率3.36/10万,期间除1993和2005年无病例以及1997年为0.97/10万外,连续108保持在1/10万敏感指标以上。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检验室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无脊灰病例,自1983—200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结论该县已保持无脊灰状态238。AFP监测系统具有高度敏感性,医生报病意识增强,经省、市多次检查无漏报病例。今后工作重点是保持OPV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才能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虽然发生率极低,但随着OPV大量使用,在无脊灰国家和地区,VAPP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对VAPP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日益重要[1].本研究通过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2008-2011年OPV常规免疫以及历年强化免疫/查漏补种OPV数据估算VAPP发生率,并对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VAPP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保定市2004~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分析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以及河北省脊灰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结果.[结果]保定市2004~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331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年均为3.62/10万.根据病毒学分类标准,全部排除脊灰.AFP病例监测各项指标均大于80%.2004~2007年,全市每年均开展了两轮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结论]2004~2007年保定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规定的要求,OPV强化免疫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2003年保持无脊髓炎质炎状态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 ,保持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状态。方法 按照卫生部《全国 2 0 0 3~ 2 0 1 0年保持无脊灰状态行动计划》的要求 ,开展口服脊灰疫苗 (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病例监测工作。结果  2 0 0 3年报告 1 99例AFP病例 ,分布在 1 4个市 (州 )的 84个县 (区、市 )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 1 4 3/ 1 0万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 85 9% ,粪便标本及时送检率 96 0 % ,随访表及时送达率94 5%。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 96 5% ,加强免疫接种率为 95 8% ,OPV查漏补种活动第 1轮接种率为92 8% ,第 2轮 91 8%。结论  2 0 0 3年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2 0 0 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工作。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2 0 0 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AFP病例16 9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 4 7/ 10万,其中临床符合脊灰2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9例,Ⅰ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病例1例。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运行良好,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2 0 0 3年仍有2 8个县无病例报告,16个县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 10万。农村病例占全部AFP病例的79 .2 8% ,乡、村两级的首诊报告率只有2 1. 95 %。计划免疫薄弱区域和免疫空白依然存在。疫苗变异脊灰病毒病例的发生是对维持无脊灰的预警信号。结论 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必须保持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和高的OPV接种率。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北京市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进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对北京市2003年AFP病例进行分析,对AFP病例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市2003年共报告本地AFP病例20例,其中<1岁4例(20%),1~4岁7例(35%),>4岁9例(45%).口服脊灰疫苗(OPV)1次的2例(10%),≥3次的16例(80%),不详的2例(10%).共采集了40份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灰病毒.2例AFP病例的4份粪便标本(10%)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0例AFP病例最后分类为脊灰确诊病例0例,临床符合脊灰病例1例(5%),脊灰排除病例19例(95%).AFP病例监测系统评价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表明北京市1985~2003年已连续19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报告.AFP病例监测系统已具有监测出脊灰野病毒的能力,今后应进一步消除监测中的漏报和免疫空白点,保持北京市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保持高质量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按照卫生部要求,开展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病例监测工作。对结果应用EPI info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9例,分布在9个设区市的52个县(区、市),服苗史≥3次的101例,占84.9%,男女性别比为2.31∶1,<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49/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8.2%。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4.4%,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报告接种率96.0%,强化免疫活动快速评估接种率为第1轮86.5%、第2轮87.7%。结论福建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到标准,为保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提高并保持高水平OPV免疫接种率,保持高质量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巩固无脊灰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 黑龙江省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是在1992年,在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麻痹病例以后,口服脊灰病毒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就更引起我们的注意。黑龙江省1997-2001年的脊灰监测系统报告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共检出了27例脊灰疫苗株病病毒例,并未进一步诊断是否为VAPP,本文就黑龙江省1997-2001年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现江苏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中的问题,进一步全面提高AFP病例监测质量,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AFP病例主动监测调查,1995~1997年3月共发现AFP病例309例。3年中AFP病例漏报率分别为11.8%、18.0%和11.5%,平均漏报率为14.2%。其中市级哨点医院漏报率为15.3%,县级为13.4%。这说明我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虽然已连续3年达到1/10万指标,但监测质量仍须进一步提高,以减少AFP病例的漏报。为防止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阶段发生输入病例,必须认真做好主动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施口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免疫活动,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工作,证实湖南省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策略具有可行性。方法:采用常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强化免疫、“扫荡”式免疫等方式开展对全省适龄儿童的免疫活动;对全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就诊的15岁以下人群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零”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发现和报告的每例病例逐一进行个案调查、随访和采集粪便标本,所采标本用RD、Hep-2,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自1991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以来,至2000年底止,湖南省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1749例,采集病例粪便标本1404例、接触者粪便标本218例,检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7株,1993年7月以后未再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毒株。结论:据我们把握的资料,湖南省已成功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循环,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2—201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AFP病例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12—2019年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12—2019年共报告1 714例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5例/10万,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男性发病率(3.14/10万)高于女性发病率(2.07/10万),1~6岁儿童居多(55.43%),以散居儿童(45.22%)和集体单位儿童(托幼机构、学校)(42.47%)为主;脊灰疫苗免疫史≥3剂次的病例占91.72%;AFP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为8.38%;27.48%的病例为短暂性肢体麻痹;16.45%的病例残留麻痹。结论 贵州省仍需保持AFP病例监测的高敏感性和及时性,保持常住儿童脊灰疫苗高覆盖率,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筑牢免疫屏障。随访时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病例肌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保护成年后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剖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AFP监测质量,巩固无脊髓灰质炎的防控成果。方法收集黔东南州2012—2013年AFP病例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黔东南州2012—2013年共报告AFP病例71例,〈15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6/10万、4.86/10万;病例以1-4岁为主,占59.15%;免疫史≤3剂次有1例,无免疫史不详和0剂次病例。报告后48 h调查率为97.18%,14 d内双份便采集率为92.96%,合格便采集率为90.14%;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为98.59%;麻痹75 d内随访及时率为94.37%。结论黔东南州AFP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各项监测指标完成良好,达到卫生部的指标要求。但存在需改进的地方,首诊报告率低,不合格粪便时有发生。需进一步加强AFP监测技术培训、加大督导力度等措施,提高医疗单位AFP病例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提升AFP病例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当前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监测效果 ,提高监测系统质量 ,巩固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成果 ,利用EPIinfo软件对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最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全省 2 0 0 0年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 1 .66/ 1 0万。报告的AFP病例分布全省 80个县 (市、区 ) ,占全省总县数的 76 .1 9% ;AFP病例免疫史分析 ,每年有百分之十几的病例未全程免疫 ;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 ,但个别地区仍有差距。今后应继续加强AFP监测工作 ,加强免疫工作 ,直到全世界消灭脊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尝试运用Topsis法对湖南AFP病例监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引入县级AFP病例报告合格率这一指标评价市州监测质量的可行性。方法运用Topsis法对湖南省1994—2005历年的AFP监测8个指标进行纵向评价,并引入AFP病例报告县级报告合格率共六个指标对各市州在2001—2005年间的监测质量进行横向评价。结果全省以1999年监测质量最好,2005年次之,1994年最差;在全省14个市州中,运用五个指标评价,结果是株洲最优、长沙次之,如果六个指标评价则长沙最优、娄底次之;张家界的监测质量最差。结论Topsis法可用于AFP病例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客观,公平;县级报告合格率这一指标可用于对省、市州级AFP病例监测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从克 《职业与健康》2012,28(10):1240-1241
目的通过对2011年许昌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数据分析,评价许昌市AFP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分析《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库中AFP病例个案调查表,评价监测系统的各项运转指标。结果许昌市2011年AFP监测系统共报告33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33例均被排除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小于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率为4.12/10万。首次就诊在县级及以下医疗单位的20例,得到诊断并且报告的有8例,占其就诊病例数的40%。结论许昌市AFP监测系统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要求,但首诊报告率低。应加大对县、乡、村级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对AFP病例的诊断、上报能力,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及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其循环,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8.
杨旭  王旭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8,(18):3418-3421
目的 分析无锡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特征及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维持无锡市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 - 2017年无锡市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从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等方面对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012 - 2017年无锡市共报告AFP病例10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85/10万,监测报告及时率为100%,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为100%,14 d内双份粪便合格采集率为97.03%,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为96.04%,75 d内随访及时率为100%。初诊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各月份均有病例且散在分布,4月份最多;病例主要集中在江阴市和宜兴市;发病年龄集中于1~3岁幼儿;男女性别比为1.59∶1;免疫史≥3剂次占97.03%;所有病例最后诊断分类均为“脊灰排除病例”,病例疾病谱分类中单神经炎占第一位;60~75 d随访4.95%有残留麻痹。结论 无锡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应重点关注幼儿阶段儿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继续保持AFP病例的报告敏感性、密切关注异地就医病例是保证无锡市无脊灰状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1999年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分析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自 1994年山东省利用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开展麻疹监测以来 ,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1999年 ,经该专报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 1776例 ,多于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 13 2 6 % ,尽管较以前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 ,但其敏感性仍不够理想。通过对监测工作各环节监测指标的分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麻疹监测工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5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不合格粪便标本病例发生原因。[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河北省2001~2005年AFP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2035例,其中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病例97例,占病例总数的4.8%,97例病例中,双份不合格粪便标本病例62例,单份粪便标本病例16例,未采集粪便标本病例19例。造成AFP病例粪便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两级医生对病例的初步诊断正确率较低,导致病例报告不及时。其次是就诊、调查不及时。[结论]为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加强基层临床医生和防疫人员的培训,提高正确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采便,进一步提高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确保AFP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