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志英  刘玲 《护理学杂志》2008,23(20):26-27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35例腘动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对于35例腘动脉损伤病人,30例行腘动脉Ⅰ期修复,合并腘静脉及神经损伤的同时处理,损伤至动脉通血6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检查渗出液性质,电刺激了解肌肉收缩情况。[结果]受伤至动脉通血6h以内及6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电刺激肌肉收缩良好,组织水肿渗出较轻,术后恢复满意;电刺激肌肉收缩差,组织水肿重,但渗出液较清淡,部分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肌肉发暗,电刺激无反应,并有血性渗出5例,3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因外院转来时皮肤已部分坏死,并发肾功能不全行Ⅰ期截肢。[结论]仔细的临床检查是早期诊断肢体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及时恢复循环是保肢关键,6h以上小腿筋膜室切开,不仅可以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而且通过电刺激肌肉收缩情况及组织水肿渗出情况,可以对预后给予判断,肌肉发暗,刺激无反应,并且有血性渗出,腘动脉修复价值不大,应该截肢。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治疗策略。方法本组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08例,其中13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男11例,女2例,年龄15~67岁,平均37岁,进行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加腘窝筋膜切开和骨折固定治疗。结果7例先行小腿筋膜室减压,胫骨平台骨折未作处理,术后发现小腿肿胀减退不明显,肌肉外翻张力仍高,分别在术后8~24h内进行二次手术腘窝筋膜切开减压,腘动脉探查,骨折固定。1例小腿缺血改变严重,坏死并行股骨髁上截肢,1例小腿肌肉坏死,3例足部皮肤溃烂,2例无并发症发生,肢体均成活。5例小腿筋膜室减压同时行腘窝筋膜切开减压和骨折固定治疗,预后良好,功能正常。1例拒绝手术治疗导致截肢。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行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加腘窝筋膜切开减压和骨折固定治疗,在减压的同时应松解膪窝部的动静脉压迫,从根本上解决骨筋膜室综合征形成的一个因素,获得满意疗效,减少伤残率。  相似文献   

5.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8.
下肢再灌注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搭桥转流等动脉重建术后,可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组织水肿等,导致肢体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limb compartment syndrome,ALCS)。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治疗下肢动脉栓塞重建术后并发ALCS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动脉阻塞导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17例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急性动脉阻塞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yonephropathic-metabolic syndrome,MNM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1年3月由急性动脉阻塞导致的MNMS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存活,6例死于高钾血症引起的心搏骤停,6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为首发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率71%,截肢率41%,结论:急性动脉阻塞尽快重建血流,骨筋膜室综合征尽早行筋膜室切开术及坏疽肢体尽早截肢是预防和治疗MNMS的关键,早期大量补液,应用碱性药物可预防ARF,ARF者早期行血液透析是治疗MNMS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CS)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例手部急性OCS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将手部OCS按病变发生范围分四型。Ⅰ型(3例):病变发生局限于三个以内骨筋膜间室。Ⅱ型(8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累及大部分手内肌。Ⅰ、Ⅱ型均将发生病变的筋膜间室取独立切口切开减压。Ⅲ型(4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并发掌中间区内动脉弓等组织损伤,形成区室内高压。必须将发生病变的筋膜间室和掌中间区同时切开减压;Ⅳ型(9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甚或有掌中间区内高压,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在手部筋膜间室、掌中间区切开减压后,同时行腕管减压术。结果随访时间6周~1.5年,按黄悦等手腕部OCS疗效的评定标准评定:优17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将手部急性OCS按病变发生范围分型,有利于切开减压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88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组)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联合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及足部皮温的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取栓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与同组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足部皮温及其改变值较取栓组均升高 (P<0.05)。术后取栓组患者的死亡率、截肢率、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MNMS) 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3.04% (6/46)、17.39% (8/46)、26.09% (12/46)、26.09% (12/46)及13.04% (6/46),联合组分别为4.76% (2/42)、7.14% (3/42)、14.29% (6/42)、9.52% (4/42)及9.52% (4/42),取栓组各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微创性、治疗有效性等特点,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自1994年3月至2008年5月对49例51条具有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经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症。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分别采用3种血管重建方式:①35例(37条下肢)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②8例(8条下肢)行股深动脉重建;③6例(6条下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例(30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术后随访1.5~13.5年,7条截肢;8例(8条下肢)股深动脉重建术后随访1-4年,2条截肢;6例(6条下肢)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1条截肢。除10条截肢外,其余41条患肢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病人基本可正常生活。结论:根据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治疗69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动脉栓塞14例,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不明原因2例。根据病情采用: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8例,人工血管旁路17例;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15例;置管溶栓后进一步行腔内治疗12例;低位静脉动脉化2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I期截肢6例。结果 12例(17.4%)治疗成功,50例(72.5%)治疗好转,1例(1.4%)治疗无效。57例(82.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平均26.4)个月,42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7例Ⅱ期截肢,5例死于心、肺疾病。结论急性下肢缺血早期诊断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6例(98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岁.临床症状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54条肢体,静息痛28条肢体,肢体溃疡11条肢体,严重坏疽5条肢体.主髂动脉病变25条肢体,股腘动脉段病变33条肢体,胫腓动脉病变8条肢体,髂股腘动脉多节段病变32条肢体.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总结围手术期要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急诊手术8条肢体,择期手术90条肢体.单纯行球囊成形10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88条肢体.手术成功率95.9%,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5.1%),其中心肌梗死2例,一期大腿截肢2例,不可逆造影剂肾病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83例患者术后随访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率96.5%.随访期内死亡2例,病死率2.3%.血管一期通畅率83.7%,二期通畅率94.9%.踝关节以上截肢4例,保肢率95.9%;另有6例行截趾或截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重建具有微创、安全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应作为治疗老年下肢缺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是影响下肢动脉腔内重建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undertaken of 127 lower extremity fasciotomies performed for compartment syndrome after acute ischemia and revascularization in 73 patients with vascular trauma and 49 patients with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One hundred twelve (88%) fasciotomies were performed early (at the time revascularization); 15 (12%) were delayed because of late compartment syndrome diagnosis. Ninety-four (77%) patients had more than one accepted indication for fasciotomy. Double-incision fasciotomy was used in 98 (77%) extremities, single-incision fasciotomy was used in 19 (15%), and fasciotomy-fibulectomy was used in 10 (8%). Fasciotomies were closed in 88 (69%) patients an average of 14 days after surgery. Seven patients needed multiple skin grafting procedures or myocutaneous flaps to close the wound; none compromised limb salvage. Five other patients had minor wound infections that resolved. Functional status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 levels by the time of discharge from the hospital in 59 (48%) patients. Thirty-one (24%) patients had residual lower extremity disability related to delayed union of the fracture (five), chronic neuropathy (20), leg swelling (one), or ischemic nonhealing fasciotomy wounds (three); two patients had unrelated disabilities. Fourteen (11%) amputations were required for refractory limb ischemia; two (1.6%) were required for wet gangrene of the foot, which infected the fasciotomy site; the others had open noninfected incisions. Eighteen (15%) patients died of cardiopulmonary failure or multisystem failure or both, without fasciotomy-related problems. Open fasciotomy for compartment syndrome after acute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and revascular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minor wound morbidity. However, limb loss and death resulted from persistent ischemia and underlying systemic disease processes or injuries, but not from open fasciotomy wound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10年1月21例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男性多发。1例截肢,5例保守治疗,15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或支架治疗,其中7例分别行同期或分期下肢血流重建;3例(14%)死亡,原因均为下肢缺血处理不当,造成下肢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结论 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死亡率高,应引起对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 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 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和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研究两组大鼠病变特点及缺血代偿情况.方法 选择3 月龄成年、高脂血症SD 大鼠建立急性(n = 20)和慢性(n = 20)后肢缺血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2-△△Ct 法,检测股动脉闭塞后6 h 患肢股内收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对定量.股动脉闭塞1 周后取腓肠肌检查组织坏死及炎症浸润情况.股动脉闭塞后4 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算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术后记录患肢运动功能及患肢/健肢股骨中段周径比值.结果 急性组大鼠术后即刻表现严重肢体缺血.慢性组平均术后(8.2 ± 0.7)d 始表现严重肢体缺血.股动脉闭塞后6 h,急性组股内收肌目标基因VEGF和HIF-1α的相对定量均高于慢性缺血组[(5.57 ± 0.87) vs.(2.49 ± 0.85)和(10.28 ± 1.09) vs.(6.83 ±1.17),P 〈 0.05].股动脉闭塞后1 周,急性组腓肠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较多坏死及炎症浸润.股动脉闭塞后4 周,急性组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显著高于慢性组[(1.37 ± 0.14) vs.(1.18 ±0.12),P 〈 0.05].缺血肢体功能评分结果 显示,急性缺血肢体运动功能早期受损甚于慢性组(P 〈0.05),但后期恢复较优(P 均〈 0.05).结论 急、慢性缺血具有不同的病理损伤特点,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缺血代偿机制.急性大鼠缺血的代偿优于慢性缺血.  相似文献   

19.
血运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总结对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重建患肢血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95年1月-2000年12月间重建肢体血液循环的49例56侧肢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动脉闭塞分别位于近肾腹主动脉-双髂动脉,腹主动脉-双髂动脉,髂动脉,股动脉或股-Guo动脉。手术指征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趾端坏疽。手术方式是股动静脉转流术12例14侧肢体,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术28例33侧肢体,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术5例5侧肢体,一期截肢4例。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38个月。在重建血运的52侧肢体中,4侧出现患肢坏疽而截肢;共截肢8侧,累计截肢率为14.3%,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术、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状的肢体血流经为68.4%(26/38侧肢体),保肢率为94.7%(36/38侧肢体);股动静充术的保率为85.7%(12/14侧肢体)。结论 血运重建是救治下肢动脉闭塞患肢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动脉旁路搭桥、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或股动静脉转流术。动脉造影是重建手术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其分为急性动脉栓塞组(AE组)和急性血栓形成组(AT组),比较两组起病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异同,分析影响保肢的因素。结果共收治130例ALLI,其中AE组82例,发病率略高,合并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颤者多,起病情况急,症状重,就诊时间多较短;AT组48例,冬季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多,平均年龄大,多有吸烟史,就诊时间相对较迟,并且多数有肢体慢性缺血病史。AE组脉搏消失、运动障碍症状出现率较AT组为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31),其他症状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死亡9例,死亡率6.9%。一期截肢13例,二期截肢8例,总体保肢率为80.70%(88/109),AT组的总体截肢率、一期截肢率和二期截肢率均高于AE组(JP值分别为1.0×10-4,4.2×10-3,0.051)。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起病时间超过24h是影响保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I应当尽早治疗,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而治疗急性血栓形成应尽可能地完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置管溶栓和(或)旁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