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影像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少见的胃血管球瘤,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进行探讨。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镜下细胞形态颇具特征性,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SMA(+)。结论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8例G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四肢末端,组织学上多由形态较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细胞间界限清楚,胞浆透明或嗜酸性,胞核多数较小而圆位于中央,瘤细胞团巢间可见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免疫组化显示Vim、SMA阳性,Desmin、CK、S-100、CgA、LCA、Tg、Syn、FⅧa和CD34阴性。结论血管球瘤较为少见,多属于良性肿瘤。典型血管球瘤结合其特殊的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一般可作出准确诊断,而伴有异型细胞核的血管球瘤和血管球肉瘤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4.
廖维荣  张江南  黄松  邓小荣  代佳佳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135-136,138,F000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病检及免疫组化提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短期随访半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手术切除有必要,术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方法 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3D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以胃窦部为多见,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手术切除是安全的,术后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胃血管球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复习6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5例为良性胃血管球瘤,1例为有难以预测的潜在恶性的胃血管球瘤。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围绕血管排列。免疫组化抗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actin、laminin、Vimentin阳性表达,而CD34、CD11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AE1/AE3、Anti-cytokeratin(CAM5.2)、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均阴性表达。结论:胃血管球瘤较少见,绝大部分为良性,临床、细胞学及冷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7.
张益  高卓  滕晓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800-801,842
目的 研究胃原发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5例均为胃壁肿块,镜检小圆形上皮样细胞围绕,细胞大小一致,圆形,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小血管生长,部分肿瘤肌间浸润;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而CD117、S100蛋白(S-100)、CD34、嗜素(CgA)、细胞角蛋白(C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99均(一).结论 胃原发性血管球瘤是极其少见的良性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要特别注意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淋巴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周萍  朱正龙  戴黄琼 《中外医疗》2010,29(32):16-17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球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5例中3例为经典型血管球瘤改变,1例为粘液样型血管球瘤,1例为非典型血管球瘤。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5例Vimentin(+),3例Actin(+),CK、Myoglobin、desmin、Syn、CgA、S-100、EMA、LCA、CD31、CD34均(-)。结论血管球瘤最常见部位为指甲床下,但也可见于正常血管球细胞较少甚至缺如的部位,在少见部位的诊断应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胃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7例胃神经鞘瘤男女之比1:1.8,平均年龄(52.2±6.4)岁。12例发生在胃体部(70.6%),肿瘤平均最大径4.2cm。肿瘤细胞长梭形,核分裂罕见,可见模糊栅栏状结构,肿瘤周边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带。瘤细胞S-100蛋白呈弥漫阳性,CD117及肌源性标记物均阴性。结论胃神经鞘瘤术前确诊率低,有其自身特点,肿瘤缺乏包膜,肿瘤边缘淋巴组织增生及继发病变不明显,结合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血管球瘤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位于胃窦或胃体黏膜下,直径1.5~3 cm。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在胃肌壁间呈多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肿瘤细胞小-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红染或空亮,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无明显异型性到轻度异型,核分裂像罕见;瘤组织内富含血管,部分瘤细胞围绕分枝状的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瘤细胞呈实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ntigen,SMA)、actin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阳性;CK、CD34、CD117、DOG-1、CgA、Syn、S-100、HMB45、Melan-A等阴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大多数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综合分析,需与胃肠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血管球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长庆  高梦先  刘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2):1113-1114
目的 :研究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 HE染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技术 ,对 5例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及结论 :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出现指端疼痛和包块 ,对温度比较敏感 ,碰撞后出现剧烈疼痛 ;瘤组织内血管丰富 ,管壁外不等量血管球瘤细胞围绕 ,并有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存或互相过度现象 ;Vimentin( + )、SMA( + ) ,F Rag( - )  相似文献   

12.
胃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芸  唐峰  王虹  胡锡琪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3):352-354,F004
目的探讨胃神经纤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胃神经纤维瘤进行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57岁女性,组织学特点: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波纹状排列,相互不规则交错,核分裂相未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S-100蛋白弥漫阳性表达,不表达CK、SMA及DES,Alcian blue染色阳性。结论神经纤维瘤在胃肿瘤中罕见,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观察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 例患者术前均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血管排列。细胞核圆形,可见核仁,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法:Vimentin、SMA、Calponin均为阳性,CgA、NSE、AE1/AE3、CD117、CD34、LCA、Desmin、CD99、S-100均为阴性。随访时间2~4年,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易误诊,需要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齐良波  肖文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03-103,132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1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胞浆较丰富,嗜酸性,多呈空泡状,细胞间可见血管腔,免疫组化:CD34(+)、CK(-)、TG(-)。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15.
周梦云  林军 《重庆医学》2016,(2):250-25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手术局部切除胃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中2名男性,1名女性,术前有胃部不适或隐痛症状。肿块位于胃窦部黏膜下层或肌层。镜下表现为小而圆形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结节状、巢团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 vimen-tin 和 SMA 均为弥散阳性,h-caldesmon 及 calponin 均为部分阳性。结论胃血管球瘤比较少见,临床容易误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确诊。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局部手术完整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6例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肿瘤细胞呈形态一致的圆形、卵圆形,胞界较清;胞浆丰富红染、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肿瘤血管丰富,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免疫组化示26例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均为(+),CK、CD117、Syn、S-100、CgA、desmin、CD99、CD34均(-)。26例患者中术后随访18例,12~36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血管球瘤多属于良性肿瘤,来源于血管球变异的平滑肌,结合其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和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肺PEH和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PEH形态特点为结节周边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粘液透明样变间质,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和坏死均少见。肺EA与PEH相比,肿瘤细胞异型性以及出血、坏死更为显著,且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二者CD31、CD34及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 PEH和肺EA均为特殊类型的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可以证实二者细胞来源,鉴别诊断仍需通过病理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8.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胃的血管球瘤更为罕见.由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早期确诊率低.现结合笔者诊断的1例胃血管球瘤病例,并复习近10年来国内相关文献的6例[1~6]报道,对胃血管球瘤的影像学和内窥镜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胃血管球瘤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临床早期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松  李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22-442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18例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CD117全部为阳性(为弥漫强阳性),16例CD34阳性(为弥漫性强阳性),仅有2例a-SMA、MSA局灶阳性,而Desmin、S-100、NSE、NF、LCA、HMB45、EMA均为阴性。结论:胃间质细胞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瘤细胞合体样,呈栅栏状、漩涡状、束状排列,具有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样排列的特征性。免疫组化:表达CD21、Vim和CD68。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