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的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150例慢性肾衰患者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组,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血浆ET与血清NO含量。结果:各组慢性肾衰患者血浆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各证型血浆ET含量依次为对照组〈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中医各证型血清NO含量依次为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气阴两虚组〉脾肾气虚组〉对照组。在各病例组中ET和NO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肾衰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肾衰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EH组40例,对照组30例。测定血浆Ang Ⅱ、NO、ET水平。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EH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者和非杓型者,比较两者的血压变化规律。结果 EH患者血浆AngⅡ、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非杓型者比杓型者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增高(P〈0.01)。血浆AngⅡ、ET明显增高(P〈0.01)。NO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血浆AngII、ET、NO分泌失衡共同参与EH的发生、发展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浆内皮素、NO和超声观察健康老年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40例健康老年人(观察组)和32例健康青年人(对照组)血浆内皮素(ET—I)、NO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二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ET—I、NO和EDD的差异,并对ET-1、NO和EDD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ET—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EID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EDD与ET—I呈负相关,与NO呈正相关,ET—I与NO呈负相关(r=-0.5356、0.6829、-0.5828,P均〈0.01)。结论健康老年人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血浆内皮素、NO和超声都可靠地反映健康老年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32例冠心病患者(治疗组)降脂治疗(普伐他汀,10mg qN,疗程8周)前后覆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氟(NO)的变化。结果血浆ET在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NO显著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降脂治疗8周后,ET明显下降(P〈0.01),NO明显升高(P〈0.01),血TC、LDL.C、TG明显降低(P〈0.01,P〈0.05),HDL-c亦升高,但未迭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普伐他汀调脂治疗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病证结合选取3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肝郁气滞证16例,肝郁脾虚证14例。并选取30例健康人作对照。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组及对照组的抑郁状态;采用EHSA检测各组血清BDNF水平。结果肝郁气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患者血清BDNF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肝郁脾虚证组患者血清BDNF值低于肝郁气滞证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值在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提示BDNF对抑郁症的中医辩证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DM)、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30例血压正常,46例合并高血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UⅡ、ET、ADM、NO水平,分析患者血浆UⅡ、ET、ADM、NO水平变化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较血压正常老年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呈明显正相关(r=0.617,r=0.596,r=0.682,均P〈0.01),血浆NO水平与MAP呈明显负相关(r=-0.537,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消化性溃疡与浊毒相关研究,制造浊毒证溃疡模型,寻找浊毒致病机理,为浊毒理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根据。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湿热证溃疡组(B组)、模拟浊毒证溃疡组(C组)。对照组正常饲养,另两组采用湿热环境加高脂高糖饮食和白酒的综合造模,并用乙酸侵蚀胃壁制造胃溃疡方法,制造消化性溃疡湿热证和模拟浊毒证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大鼠溃疡指数、肛温变化、血浆PAF、ET、CGRP及血清NO水平。结果:前17天各造模组肛温波动不大,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造模组进入造模箱后,与A组比较肛温均升高(P〈0.01),C组较B组升高(P〈0.01);溃疡指数C组较B组为高(P〈0.05);血浆PAF、ET水平:与A组比较B、C组均升高(P〈0.01),C组较B组为高(P〈0.05);血浆CGRP及血清NO水平:与A组比较B、C组均降低(P〈0.01),C组较B组为低(P〈0.05)。结论:浊毒证的形成可能与大鼠血浆PAF、ET水平升高,及血浆CGRP、血清NO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探讨川芎嗪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实验组经腹腔给予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和空白组仅给予生理盐水。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造模后72h和168h血浆和脑脊液ET和NO水平,并对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SAH后,脑脊液中对照组的ET水平较实验组和空白组增加(P〈0.05),且168h水平高于72h;血浆中对照组ET水平亦高于实验组和空白组(P〈0.05),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SAH后,脑脊液中对照组NO水平较空白组和实验组低(P〈0.05),3组的NO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血浆中对照组NO水平亦较空白组和实验组低(P〈0.05),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各时点上实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川芎嗪治疗后,血浆和脑脊液中ET水平有所下降或ET上升受到抑制,而NO水平则有所上升或NO下降受到抑制,提示川芎嗪对SAH后CV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曲:从“ET-NO”平衡失调探讨心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随机选择72例心病瘀血舌患者、30例心病非瘀血舌患者、30例非心病瘀血舌患者与20例健康人,采用RIA法检测血浆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含量。结果:心病瘀血舌组的ET、ET/NO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心病非瘀血舌组(P〈0.01),NO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心病非瘀血舌组(P〈0.01);心病瘀血舌组的上述指标与非心病瘀血舌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ET—NO失衡是心病瘀血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ET、NO、ET/NO的水平可作为心病瘀血舌患者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分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法和化学比色法测定89例DM患者(DM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及餐后2h外周血TNF-α、ET、NO、胰岛素(Ins)和血糖(BG)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DM组患者空腹血浆TNF-α、ET、BG、Ins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01),而NO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在合并微血管并发症者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DM组餐后2h ET、BG、Ins测定值较空腹时增高(P〈0.05~0.001),TNF-α、NO测定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TNF-α、ET及NO水平升高在2型DM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中医证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1 2 0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型( 3 0例)、阴虚阳亢型( 42例)、肝肾阴虚型( 2 6例)、阴阳两虚型( 2 2例)和正常血压对照组2 0例。分别检测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浓度并分析之间的变化。结果不同中医证型EH患者较正常对照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ET值: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NO值: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结论ET和NO可作为EH中医辨证分型和判断病情轻重程度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 (VD)肾虚血瘀型患者血浆内皮素 (ET)、血清一氧化氮 (NO)、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 (E2 )及睾酮 (T)的变化 ,探讨其机制及其与肾虚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病患者 70例 ,依据肾虚血瘀证候评分分为轻、中、重症组 ,与正常对照组进行ET、NO、HCY、E2 、T比较。结果 :VD各组ET、ET/NO及HCY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 ,NO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1) ,且各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 ;女性VD患者E2 水平低于女性正常组 (P <0 .0 5 ) ,男性VD患者E2 、E2 /T高于男性正常组 ,T低于男性正常组 (P <0 .0 5 ) ,男轻症组与中、重症组T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VD肾虚血瘀型血瘀证候积分值与ET、ET/NO、HCY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与NO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与E2 /T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ET、NO、ET/NO、HCY、E2 、T介导了VD肾虚血瘀证型的发生发展 ,是VD诊断和治疗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O、ET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免法对60例不同证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NO和ET分别进行临床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血浆NO水平依次为心血瘀证<心气虚证、心阴虚证<正常对照组(P<0.01,P<0.05);血浆ET水平依次为心血瘀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正常对照组(P<0.01,P<0.05)。结论:NO含量和ET含量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有一定内在联系,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分型的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与西医客观化指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证型在CRF四期(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变化。方法:198例CRF患者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夹湿浊血瘀、脾肾气阴两虚夹湿热血瘀等5型,了解中医证型在CRF四期的分布规律,同时检测各中医证型中BUN、SCr、CCr、ET的含量。结果:(1)脾肾气虚夹湿浊血瘀型在代偿期占55.8%,脾肾气阴两虚夹湿热血瘀型在代偿期占46.5%,阴阳两虚夹水气血瘀型在尿毒症期占67.6%,肝肾阴虚夹湿热血瘀型在失代偿期占50.0%。(2)ET、BUN、Scr含量在中医各证型中趋势为脾肾气阴两虚夹湿热血瘀或脾肾气虚夹湿浊血瘀型〈肝肾阴虚夹湿热血瘀型〈脾肾阳虚夹水气血瘀型〈阴阳两虚夹水气血瘀型。CCr含量在中医各证型中与上述趋势相反。结论:(1)中医证型在CRF四期(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分布是不同的。阴阳两虚夹水气血瘀型CRF患者病情较重,正虚浊瘀是CRF患者一大特点。(2)BUN、SCr、CCr、ET可为中医证候的微观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血浆ET也可以作为判断CRF严重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中医证候与血浆ET及NO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临床观察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浆ET及NO相关性情况。方法 将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分为痰热组、气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虚组。分别测各组的ET及NO值。结果 ①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痰热组与气阴虚组NO水平与其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②阴虚阳亢组ET水平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气虚组与气阴虚组E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③ET与NO显著相关。结论 ET、NO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相关 ,并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作为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的微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对VEC血管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病理模型血管调节物质的影响及其对血瘀证的治疗机理。方法:经LPS及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血清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2h后,取上清培养液测定NO与ET水平。结果;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血清可降低LPS所致NO与ET的升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方可以维持VEC血管调节物质的动态平衡。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瘀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素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镉还原加显色法(格氏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并用q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血浆、胃粘膜中NO水平:Hp阴性慢性胃炎(CG)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而Hp阳性CG组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及Hp阴性CG组(P<0.01,P<0.05);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P<0.05),但Hp阳性PU组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血浆、胃粘膜中ET水平:Hp阴性、阳性CG、PU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p阳性CG组显著高于Hp阴性CG组(P<0.01,P<0.05);Hp旧性PU组显著高于Hp阴性PU组(P<0.01,P<0.05)。正常组、Hp阴性PU组血浆NO与ET变化显著负相关(r=-0.672,r=-0.812;P均<0.05);其它各组无显著相关。结论:NO和ET可能参与了CG、PU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受试者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4组,每组之中再分成兼血瘀证和无血瘀证两个亚组,检测内皮素(ET)、NO、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结果:兼血瘀证者占69.41%,无血瘀证者占30.59%;4个主证型中血瘀证的分布比例无显著性差异(X2=6.203,P〉0.05);兼血瘀证组ET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1),而N0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t-PA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而PAl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slCAM-1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结论:血瘀证贯穿于糖尿病始终.且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常智玲  何江  管慧  周锦勇 《右江医学》2012,40(2):154-156
目的对比观察某地汉族与布依族冠心病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心内科就诊诊断为冠心病的4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汉族组220例,布依族组24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表格进行实名制问卷调查并予以切脉观察患者脉象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中医各证型体重指数(BMI)分布。结果两组中医证型比较,除气阴两虚和阳气虚衰2个中医证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4个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汉族组的痰浊雍塞及心肾阴虚构成比高于布依族组,心血瘀阻及阴寒凝滞构成比低于布依族组。汉族组中医证型分布前三位顺位为痰浊雍塞、心血瘀阻和气阴两虚。布依族组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前三位顺位为心血瘀阻、阴寒凝滞和痰浊雍塞。两组痰浊雍塞证型的BMI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组的BMI以低分布为主,布依族组的BMI以高分布为主。结论两民族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汉族主要以痰浊雍塞、心血瘀阻和气阴两虚分布居多,而布依族则以心血瘀阻、阴寒凝滞和痰浊雍塞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中药配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药配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作用,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经闭合手法复位或半开放复位、交锁钉内固定后,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组19例手术后辨证使用中药治疗,对照组11例手术后不使用中药。经8~24个月的随访,发现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中药组骨性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1)。提示中药配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术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