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大耳白兔18只,显露坐骨神经及其分叉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邻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将动物肢体分为实验侧与对照侧.实验侧术后第2天,经皮神经电刺激右下肢,刺激参数:方波,波长0.3ms,频率5Hz,电流峰值3-10mA.刺激时间:每日1次,每次30min,持续6周.左后肢不给予电刺激.实验动物分组:A组(术后电刺激3周),B组(术后电刺激6周),C组(术后电刺激16周);每组6只.结果:通过观察电镜、肌电图,实验侧明显优于对照侧.神经侧侧吻合各组在各时间点依次切开原手术切口,检测C组动物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CAMP的振幅及潜伏期,实验侧神经传导速度及CAMP振幅均优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侧CAMP的潜伏期慢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断各组标本,距吻合口处下方5mm,腓总神经中再生有髓纤维数目实验侧再生有髓纤维均多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侧侧吻合后有神经侧支发芽生长,可作为修复神经损伤的一种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在提高神经侧侧吻合后神经侧支发芽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 方法 将 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 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 1.5 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 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 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 术后 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再生能力、质量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方法:将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1.5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5.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6.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尚咏  张正之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77-2078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 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对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术后神经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术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A组)、分米波组(B组)、电刺激+分米波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1例,均给予功能锻炼指导及相应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A、B及C组优良率均优于D组,C组优于A、B组(均P〈0.05)。结论:分米波及电刺激综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缩短周围神经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刺激对周围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兔双侧面神经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颈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术后给予神经电刺激,共5周;左侧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5,15周取材,进行神经组织学、电生理和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犤术后3,5,15周组分别为(65.32±6.36),(71.53±7.89),(81.62±8.63)个/高倍视野犦均高于对照侧犤术后3,5,15周组分别为(45.28±5.13),(59.68±4.26),(65.87±3.84)个/高倍视野犦,检测术后15周组颊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侧神经传导速度为(28.6±1.4)m/s,而对照侧为(17.2±2.6)m/s,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t=2.852,P<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神经电刺激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的形态和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移植体结构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3组。双侧耳大神经各切下1.2cm长一段神经,A组将其原位缝合桥接缺损,B组用隐神经移植体桥接,C组用股外侧皮神经移植体桥接,修复方法采用外膜缝合。术后12周采用电生理检测方法测量神经最大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采用美兰染色方法观察神经结构,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图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2周,B组在远侧段动作电位幅值和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均大于A组和C组,A组大于C组;B组在远侧段神经传导速度大于C组;B组远侧段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面积大于A组和C组,A组大于C组;B组髓鞘平均厚度大于A组和C组,P<0.05。结论:神经移植体结构对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效果有影响作用,神经束面积大、轴突密度大且神经截面积小的神经移植体再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32,54.2±1.47,66.5±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3.71),(32.89±4.01),(25.45±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相似文献   

11.
背景许多研究均认为预变性神经移植优于新鲜神经移植.目的通过兔腓总神经不同时限预变性神经移植,从组织学、免疫组织细胞化学、电生理、超微结构等多方面观察预变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分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材料成年家兔42只,体质量2.3~2.6 kg,雌雄不拘. 方法实验于1996年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家兔42只分为A,B,C,D,E,F,G7组,A,B,C,D,E,F组分别为预变性0,4,7,14,21,28 d,B,C,D,E,F组切断腓总神经;A组动物切开皮肤,暴露但不切断神经.G组只切段右侧腓总神经.B,C,D,E,F组分别于术后4,7,14,21和28 d重新暴露已切断的神经,取远段1.5 cm变性神经段移植修复对侧神经,双侧交叉移植.A组2周后重新暴露腓总神经,同法切取1.5 cm神经段左右交叉移植.G组2周后将右侧预变性神经段移植到左侧新鲜受体床,左侧新鲜神经段移植到右侧预变性受体床.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再生起初延迟期及生长速度.②神经-肌肉传导速度.③组织学观察、计数轴突通过率.结果①D组2周预变性神经移植与新鲜神经移植相比可显著降低轴突再生起初延迟期(由3.04降至0.04 d);提高神经生长速度(由1.73~2.59mm/d);电生理示D,C,B组神经-肌肉传导速度最快,其次是A和E组,F组最慢;D组轴突通过率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②术后6周D组动物大量成熟髓鞘出现,C组动物中等量髓鞘出现,A,B,E及F组偶见髓鞘.结论预变性神经移植在降低轴突再生起初延迟期、促进轴突再生速度、增强轴突通过率、提高神经-肌肉传导速度方面优于新鲜神经移植.预变性2周神经移植质量最佳,其次是预变性1周神经移植,预变性4 d和3周也有增强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苷钴胺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9年4月于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应用TENS,B组应用腺苷钴胺,C组联合应用腺苷钴胺及TENS,疗程10d。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5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组)VAS评分及5级评分均低于独立治疗组(A和B组);联合治疗组的两种评分差值均高于独立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独立治疗组(65%和6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腺苷钴胺联合TEN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可减轻疼痛程度并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抑制剂对断裂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 SD雄性大鼠 24只。在距梨状肌下缘 1cm处切断坐骨神经,远断端去除 4mm长,取硅胶管桥接两神经断端,并使其相距 4mm,随机分成硅胶管和腹腔注射两组。一组其右侧注入 10mg/kg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 (L-NAME),左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另组用同等剂量 L-NAME改为腹腔注射 10d。每组分成二半,分别于术后 1、 2月取材,作组织学检测。结果 发现 L-NAME对周围神经的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局部注射药较腹腔注射给药神经再生优。结论 L-NAME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小间隙自体静脉桥接的吻合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近椎间孔处将颈5、6神经根切去约1.5mm,颈6两端和颈5近端结扎;B组,剪除颈5、6、7神经根,颈5、6近端和颈7两端结扎。两组均以自体颈静脉桥接分别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颈5和上干。两组的左侧为对照侧。术后12周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A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肱二头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角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后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功能恢复良好。而修复上干肱二头肌功能恢复较好;三角肌亦有恢复,但电生理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外周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生物粘接端端缝合修复外周神经的早期效果。方法 选用 Wister大鼠 32只 ,在双目放大镜下分别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和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 ,2周后进行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评定。结果 生物粘接端缝合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其神经纤维的生长速度、数量明显优于单纯缝合组 ,SFI的恢复优于单纯缝合组。结论 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可以促进神经再生 ,加快神经再生速度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D PURPOSE: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I (CPSII) is a painful condition that develops following a nerve injury. Althoug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relieves the pain of CPSII,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that would best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dition are not 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bility of several different stimula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of allodynia. SUBJECTS: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METHODS: A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 to the right sciatic nerve was used to induce allodynia. Two groups of CCI rats received high-frequency TENS to the lumbar paravertebral region with electrodes positioned on the skin overlying either the right or left paraspinal musculature. Two additional groups of CCI rats received low-frequency TENS to acupuncture points in the right or left hind limbs. A fifth group of CCI rats received no TENS intervention.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s were assessed in the right hind paw before and 12 days after the CCI surgery. The TENS was delivered 1 hour per day beginning on the day of surgery. RESULTS: Daily high-frequency TENS re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llodynia in CCI rats, and low-frequency TENS re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rmal allodynia, but only when TENS was delivered on the left side.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NS delivered contralateral to a nerve injury best reduces allodynia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reduction of allodynia development would require a combination of high- and low-frequency TENS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脊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经时变化规律,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脊髓HG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损伤侧的神经细胞胞质颗粒阳性染色强于未损伤侧;神经损伤后第3,7和14天,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元内杂交信号明显增强,以第7天的变化最为显著。HGF蛋白的表达均于坐骨神经损伤后第1周开始增强,第2周时达峰值,然后下降。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HGF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同种 /异种骨粉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 (F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 35只 ,随机自身对照分为三组 ,行双侧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缺损模型。A组左侧 :同种骨 +FS +BMP ;右侧 :同种骨 +FS。B组左侧 :异种骨 +FS +BMP ;右侧 :异种骨 +FS。C组左侧 :空白对照 ;右侧 :同种骨 +FS。A、B组在术后 4、8、12周各处死 5只 ,C组 5只于 12周时处死 ,以大体观察、X线摄片及组织学评分进行评估。结果A组左侧在 12周时完全修复了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A组右侧及B组左侧(P <0 .0 5 )。结论同种骨 +FS +BMP复合骨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塑形能力、良好的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高生物相容性、易于吸收替代的植骨材料。去抗原异种骨是一种良好BMP载体 ,可以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混合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 ,用于治疗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