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例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患者,术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心电图出现起搏脉冲间歇不能夺获心室,类似心室起搏、感知不良。通过药物减慢心室率后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经程控仪调取起搏器腔内图发现实为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在发挥作用。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后在心室率快时如出现最短起搏脉冲间期和起搏脉冲与之前某个R波间期相等,则可能为起搏器噪音反转,需和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不良鉴别。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8岁,因症状性间隙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术后一周随访,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感知、起搏功能均正常。术后40天随访时发现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经胸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导致心肌穿孔。给予留置原起搏器电极,放置新的电极导线的处理,之后患者无不适主诉,随访起搏功能正常,原心室电极导线再无移位。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心房电极植入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方法和可靠性。方法 对 10例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患者与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患者的植入时间、术中以及术后心房电极的感知、起搏功能进行对比随访观察。结果 阵发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测定心房感知和起搏功能良好 ,房颤发作时所测得的房颤波振幅与窦性心律时所测心房波振幅有相关性 ,其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与窦律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PV)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及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观察98例植入DDD/R起搏器患者(打开MPV功能组49例,关闭MPV功能组49例)术后3、6、12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房颤负荷百分比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减少(P<0.05);两组在植入起搏器术前术后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在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减少房颤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关闭MPV功能组。  相似文献   

6.
对3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在应用普通电极导线无法植入时应用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电极导线和特殊递送装置行心室起搏。3例患者分别为:(1)永存左上腔静脉,右上腔静脉闭锁;(2)起搏器囊袋感染多次植入致上腔静脉闭塞;(3)起搏器心室电极故障并植入血管狭窄。结果:3830电极全部成功植入,术后7天及1个月随访阈值和感知与术中无差异,阻抗降低。3例患者随访无并发症。结论:在特殊情况下3830导线在Select Secure辅助下行心脏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植入起搏电极体会。方法总结4例PLSVC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冠状静脉窦开口扩大,提示PLSVC存在可能。第1例患者因术前发现PLSVC可能,首先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造影显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右侧锁骨下静脉汇入PLSVC。第2、3例患者因双腔起搏器植入前反复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在术前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人临时起搏器,术中造影显示PLSVC与右侧上腔静脉无交通。第4例患者在置入导丝时直接经PLSVC进入右心房。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常规行起搏器程控并调整起搏器出厂设置参数,此后每6—12个月行起搏器程控,程控时测量心房电极和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在满意范围。第1例患者两次随访时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房电极感知大于2mV,起搏阈值小于1V,阻抗小于1000Q。结论PLSVC能够顺利完成起搏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8.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更换起搏器时单极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患者,在起搏电能耗竭更换起搏器安置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并随访观察更换后起搏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64~172,平均(109.2±26.4)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0.64±0.32)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1.55±0.62)V(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电极阻抗(756.5±156.8)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79例,术后随访1~151,平均(68.3±30.6)个月,3例于更换术后17~46个月,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为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层包鞘破损,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心室单极起搏电极使用约9年以后,大多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可以考虑继续使用,但必须注意随访,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0.
心房感知不良导致心室安全起搏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62岁 ,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Biotronik公司产ActrosDDDD型起搏器 ,起搏参数为 :DDD模式 ,基础频率60次/min ,滞后频率OFF ,睡眠频率55次/min,上限频率130次/min ,动态房室间期180/100ms,安全房室间期 (SAVD)100ms,心房、心室不应期为425/300ms,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均为3.6V ,起搏脉宽均为0.4ms,感知灵敏度为1.5/2.5mV ,心室空白期为24ms。术后心电图示起搏器心房电极感知不良 ,心室频繁安全起搏。心电图 (图1)A、B行心房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起搏器参数的优化,尽可能减少心室起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室起搏时诉胸闷、心悸不适,82例患者,设置最长的房室间期(AVD),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至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较长时间监测或Holter等检查方法查找发生心室起搏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 62例病人症状消失,仍有20例有不适症状。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1)2例活动后因起搏器频率适应性功能致心房起搏频率增加后,出现二度I型房室阻滞,关闭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后症状缓解;(2)2例因心房误感知设置较高的感知灵敏度后心室起搏消失;(3)2例提高心房起搏电压,1例重新植入心房电极,解决了心房失夺获从而避免了心室起搏;(4)5例阵发性房速/房扑患者缩短心室后心房空白期,使模式转换能发生,3例心房率较慢的房速患者设置为DDI模式,5例房颤患者降低下限频率,减少了心室起搏。结论心室起搏心律不适患者设置较长的AV间期,设置PVARP 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找出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并对起搏器相关参数进行设置,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2.
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临床、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为起搏电极植入部位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病因为高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时无严重基础心脏病和心脏扩大,心功能正常,安装起搏器到随访时间大于5年,起搏比率80%。比较起搏器置入前后心脏超声参数、心功能和临床状况等指标。结果研究共入选82例。两次评估相隔的平均时间是8.7年(104.4个月)。植入起搏器后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均0.001),而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明显改变。有4例(占4.87%)出现了心室重构且伴有心功能分级恶化,其中3例为植入起搏器后发生前壁心肌梗死,1例为2型糖尿病。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均没有临床心力衰竭症状。结论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一般不会发生心室重构及临床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3.
1.双腔起搏器的传导功能 双腔起搏器的心房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为右心耳.电极导线的头部被动固定在梳状肌中,心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为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的顶端被动固定在肌小梁中。由于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心室的感知及顺序性心房、心室的起搏功能,因而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先后顺序性收缩,使心房对心脏的辅助泵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除感知与起搏功能外,双腔起搏器尚有房室间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伴黑噱1次入院。体检:BP120/60mmHg,神志清。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QRS波群形态正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后数天植入双腔起搏器(Briotm D-220,心房双极,心室单极)。术中测试起搏参数为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分别为0.5、0.5V,心房、心室阻抗分别为650、500Ω;腔内P波电压3.9mV,R波电压6.0mV,低限频率60次/min,高限频率120次/min。植入3天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A中的前半部分为窦性心律,频率83次/min,窦性P波后紧跟心室起搏,QRS波群增宽,主波向下,T波与心室除极波相反,心室起搏率与心房率相同。中间箭头所示起搏器出现心房感知不良,连续出现3次与前部分不同的“起搏”图形伴“钉样”信号,心室起搏QRS波群主波向上,与前部分不同;B中前半部分和最后两个心搏出现类似A中的起搏心电图,QRS波群主波朝上,中间出现P—R间期0.28s的正常QRS波群。X线胸片显示电极未脱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起搏器间歇性心房感知不良,安全起搏和干扰抑制,室性逸搏节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难治性房扑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对一例阵发性房扑房颤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房室结并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生与射频相关性猝死;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作为多种治疗无效的房扑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适当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7.
报道4例经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心外膜电极,3例心力衰竭病人因心脏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因多次更换起搏器,上腔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右室电极导线。4例均在全麻下成功经开胸手术植入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术后随访起搏感知参数正常。第1例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于术后3年断裂,第2例术后7个月死亡,改进肋间隙处电极导线固定方法后,第3、4例分别随访29和12个月,均未发生电极断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心房起搏脉冲传导延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40岁 ,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 ,配用IS 1BI双极心房 /心室电极 ,心房电极于右心耳起搏时参数较好 ,但电极难以固定 ,无SP间期 (起搏脉冲至P波的时限 )延长 ;于是行右房上部起搏 ,发生起搏脉冲传导延迟 (SP间期 14 0ms)。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SP间期为 10 0ms。产生其SP延迟的原因不太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观察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双螺旋电极组中1例孕妇零射线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在左侧锁骨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双螺旋电极组和单螺旋电极组的手术时间及射线时间无显著差别,双螺旋电极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4.2±1.5)h vs(56.3±22.5)h,P0.05]。单螺旋电极组术中出现心房电极导线脱位3例,双螺旋电极组未见导线移位、心肌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随访,2组均无电极脱落和起搏阈值升高。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时间,特别是应用于心腔结构异常和特殊患者,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