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动脉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血管壁功能的改变可以导致动脉僵硬度的增加,而动脉僵硬度增加已被证明可以引起心脑血管不良预后。因此,加强对血管功能异常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上游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评价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指标,由于其简便、可重复性及无创特点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2.
脉搏波传导速度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医务工作者现已认识到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严重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作为评估动脉硬化早期敏感指标之一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脉搏波传导速度主要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标准化建议(草案)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Z1):2-5
一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标准化方案制订的临床意义 长久以来,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关注其管腔病变的进展.最新国内外研究发现,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的根本原因.血管造影技术和与此相关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开辟了人类对冠心病认识和治疗的新纪元.但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我们已知血管壁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的发生发展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研究证实,动脉功能和结构损害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改变,其与预后的确切关系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关注其管腔病变的进展,但近年来临床和基础医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血管壁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动脉结构和功能早期改变与患者预后存在着确切关系,可以作为今后国际国内大规模试验较好的替代终点.因此,采用标准化方法定量检测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早期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际已经出现多种应用不同原理检测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并进行了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研究数量较少.作为卫生部十年百项"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基地,我中心率先开展了本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的典型特征,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血脂异常(高LDLC,高TG,高TC,低HDLC及相应比例的失衡)是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它可以引起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内膜下脂质沉着及中层平滑肌的增殖与迁移,加速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进程..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反应动脉硬化的敏感特异性指标,颈总动脉IMT能够预测心脑血管事件,还可用于评价种治疗方法对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动脉弹性减退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point)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3[1]。而血管病变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且动脉功能的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早期检测血管病变对预防心  相似文献   

8.
无创超声技术评估动脉弹性功能: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动脉功能及结构改变是导致临床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动脉功能改变的早期发现已作为心血管病(CVD)早期检测的首要指标.自从Strandness等[1]最早指出:超声可用于无创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以来,在这几十年中,无创血管超声已经取得很大改进.无创血管超声是结合解剖学和血流信息,可以反映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在临床上已经用于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检查.另外,它还用于评估内-中膜厚度(IMT),IMT是流行病学[2]和干预研究[3]的常用指标,但把它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指标[4],IMT和动脉粥样硬化两之间相关性证据仍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瑶宣  李吕力 《医学综述》2009,15(4):585-587
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扩张性可用来研究和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出内皮功能受损,对于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判断疾病的预后、预防心脑等重要器官产生终末期不可逆转的损害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超声技术对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全身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表现为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以往的研究认为As可能是一些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甚至是这些疾病的早期病理生理改变,同时,As在上述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A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既往针对As的研究众多,但其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遗传背景、临床意义及其诊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宏宇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929-930
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病变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对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早期异常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对于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预防极为重要。众多的血管早期病变评价方法中,超声、超速CT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无创评价动脉形态学的异常,如内膜的增厚和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动脉血管壁弹性功能的改变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并且此项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动脉硬化度的无创检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目前常用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ABI和ba PWV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动脉僵硬度又称动脉弹性、动脉顺应性,指动脉容积随压力变化的比值,可反映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1].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管壁结构成分改变,导致僵硬度增高.动脉僵硬度增高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功能改变,其与预后的确切关系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3].早期检测动脉僵硬度可用以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从而对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危险分层.此外,监测动脉僵硬度的变化还可用于评价于预性治疗的疗效和指导用药.本讲座就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动脉僵硬度无创检测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董昌武 《安徽医学》2004,25(1):79-82
心脏是高血压最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高血压长期慢性压力超负荷必将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心脏重塑),心脏结构的改变主要为左室肥厚(LVH),LVH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逆转LVH是高血压病治疗的最终目标之一,对其机制的探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高血压病临床研究中发现,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不仅局限于阻力血管,而且广泛存在于其它各级动脉.这些改变主要为管壁肥厚,管壁硬化度增加,血流量减少.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病早期就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为早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本文采用RIA(放免分析法)联合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AIb)含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亚玲  林树新  李志超  陈璧  张世范 《医学争鸣》2004,25(13):1162-1164
目的: 观察兔烫伤早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后动脉壁亮氨酸脑啡肽(L-Enk)含量的变化,研究烫伤早期MODS时动脉壁L-Enk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作用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MODS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通过制备兔烫伤早期MODS模型,检测假烫组(SB)、烫伤组(B)、烫伤纳洛酮治疗组在烫伤后48 h的平均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计算总外周阻力、心指数;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GPT)、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小板(PLT)等反映心、肝、肾、血液功能的一系列指标.放免分析法测定动脉壁L-Enk的含量. 结果: ①与SB相比,烫伤早期MODS发生后兔肠系膜动脉、肾动脉、肺动脉L-En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 ②与烫伤组相比,烫伤纳洛酮治疗组CK,GPT,Cr, PLT无明显改变,BUN明显降低. 结论: 烫伤后48 h肠系膜动脉、肾动脉、肺动脉L-Enk含量下降可能是微血管痉挛收缩,全身血管阻力增高,脏器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含硫氨基酸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近年来,高Hcy作为一种新的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H型高血压对血管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均有重要影响,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希望通过对H型高血压影响动脉结构功能的原理以及有效临床治疗的研究,为临床正确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重视无症状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健康体检及无创性大动脉血管壁的B超检查,提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为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有启示的参考依据.方法 从40岁以上的健康体检者中选取196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症状的亚健康人群,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发现颈动脉IMT≥0.9 mm,提示有大动脉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者24例(检出组),对有无颈动脉IMT增厚的两组人群进一步研究,得出对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有临床意义的指标.结果 检出组与对照组的尿常规异常率分别为50.0%和25.6%;胆固醇异常率分别为29.2%和10.5%;年龄分别为(49.92±3.18)岁和(48.41±4.40)岁,两组的尿常规异常率、胆固醇异常率及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症状型心脑血管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无明确诊断的尿常规检查异常者、无临床症状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9岁以上亚健康人群,建议做颈动脉IMT检查,对颈动脉IMT增厚者,给予健康指导、预防用药、定期复查,可以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疾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2026例健康人群和患者的早期血管病变检测项目即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 )的检测,了解该群体的血管弹性状况,在于及早发现血管的病变状态,以及早干预,改善预后.并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与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关系.方法 对2008年5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体检者及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共2026人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应用科林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及ABI,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对2026例健康人群和患者进行检测(其中健康人群829例,患者1197例).结果 829例健康体检组baPWV中257例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其中轻度异常144例(17.3%),中度异常103例(12.4%),重度异常10例(1%),ABI改变不明显,其中826例在正常范围,仅有3例下肢动脉阻塞可能性高,无多处阻塞者;1197例患者中,有883例患者有baPWV异常,其中187例(15.6%)为轻度异常,560例(46.7%)为中度异常,136例(11.3%)重度异常,ABI中有6例存在下肢动脉钙化,33例存在动脉阻塞可能性;19例存在1处阻塞,有多处阻塞者3例.结论 1.随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加,baPWV、ABI评价的动脉硬化及下肢血管阻塞性病变患病率持续上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盐饮食、高龄和男性是baPWV、ABI评价的动脉硬化及下肢血管阻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baPWV、ABI评价的动脉硬化及下肢血管阻塞性病变患病率随危险因素聚集个数增加而上升(P<0.01).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动脉僵硬度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动脉僵硬度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1,2],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脉搏波速(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作用正日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