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患侧忽略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及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伴有患侧忽略的偏瘫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积极采用患侧忽略的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明显差异(X^2=3.55,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21,P&;lt;0.01),观察组疗效显著,对照组疗效一般。结论:在康复治疗时,加强对患侧忽略的强化训练,对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出院前进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前两组运动功能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优于对照组(χ2=23.49,P<0.05;χ2=56.87,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康复计划,有利于其运动功能和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能步行但无膝关节分离运动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进行常规训练,强化组22例进行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训练前和训练2个月后评估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项,6min步行距离和10m步行时间。结果:患者FMA评分(下肢项)对照组训练前为15.46分,训练后为17.51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强化组训练前为16.28分,训练后为25.63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步行能力强化组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对照组差异亦具显著性意义(P&;lt;0.05),但训练后强化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lt;0.05)。2个月后出现膝关节分离运动患者对照组为13%(3/23),强化组为55%(1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感觉、运动训练的系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11/2002-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分4个阶段:第1阶段卧位训练。第2阶段坐位训练。第3阶段站立训练。第4阶段行走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击球,拾豆子,拔算珠以及穿脱衣服和使用餐具等。在患者入院第1周和出院前,采用6期评定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运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6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3个月时,康复组上肢肌力达Ⅳ级以上者19例,对照组10例,P&;lt;0.05。下肢肌力Ⅲ级以上者24例,对照组21例,P&;lt;0.05。②改良巴氏指数50分以上患者为26例,对照组21例,P&;lt;0.05。结论:实施康复护理的训练干预方法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为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24-5225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gt;0.05和X^2=0.75,P&;gt;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lt;0.05和X^2=7.92P&;lt;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促进技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将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促进技术组(A组),传统针灸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A、B组治疗后患肢恢复至BrunnstromⅣ级以上的患者数和FIM评分明显高于C组(P&;lt;0.05);A组治疗后BrunstromⅣ级以上和FIM评分高于B组(P&;lt;0.05)。B组高于C组(P&;lt;0.05)。提示促进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恢复且比传统针刺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偏瘫都以一侧运动功能丧失为特征,躯干训练未受到重视。探讨躯干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康复医院2003-01/2004-12的住院脑卒中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接收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躯干功能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总体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积分均有显著增加(P&;lt;0.05或P&;lt;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躯干功能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0-52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77;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177;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lt;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77;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77;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lt;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77;13.54)分,对照组(85.34&;#177;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lt;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乙哌立松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2,P&;gt;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42,P&;lt;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49,P&;lt;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4,P&;gt;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X^2=21.87,P&;lt;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50,P&;lt;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d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78例发病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一般常规治疗,在人组前、治疗1个月、3个月分别评价ADL。结果:在治疗1个月时,康复组的修饰、用厕、转移、穿衣4项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P&;lt;0.05),在发病3个月时,除上述能力外,行走、上下楼两项能力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尿便控制、进食、洗澡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康复的早期干预有利于大多数ADL项目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张京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21-4523
目的:观察自拟葛根黄芪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检验配合葛根黄芪饮效果优于单用血栓通注射液的假设。方法: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280mg,1次/d。并于早期开始进行主动和被动综合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用自拟葛根黄芪饮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26例,显效2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基本治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两组总疗效比较(x^2=4.72,P&;lt;0.05)。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在Brtmnstrom分级上肢比较(u=3.33,P&;lt;0.01)、下肢比较(u=3.32,P&;lt;0.01)。ADL在Barthel指数上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4.77。P&;lt;0.01)。两组治疗前后在全血比粘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方面比较,均明显下降(t=-64.51—21.6,P&;lt;0.05),治疗组纤维性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t=21.6,P&;lt;0.01)。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下降显著,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t=-9.28~0.38.P&;lt;0.05)。结论:葛根黄芪饮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醒脑开窍法刺法配合百会透涌泉法及单纯应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差别,评价两种方法合用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方面的意义。方法:对126例脑卒中后偏瘫随机分治疗组44例,对照组Ⅰ42例,对照组Ⅱ40例,对照组1采用醒脑开窍刺法,对照组Ⅱ采用拜会透涌泉振法,治疗组两种方法合用,结果采用FMA评分法及Barthel检验。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对照的Ⅰ的总有效率67%,对照组Ⅱ总有效率58%,治疗组与对照组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与对照组Ⅱ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与2个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Ⅰ=4.042,P&;lt;0.01),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间的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指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Ⅰ=2.103,P&;lt;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百会透涌泉法配合运用脑卒中后偏瘫的运动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物质奖励等强化措施,对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生活功能的强化训练,疗程2个月;采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进行训练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结果:训练后患者在情感反应(t=5.30,P&;lt;0.01)、言语表达(t=4.32,P&;lt;0.01)和社交兴趣(t=4.36,P&;lt;0.01)等阴性症状方面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其社会能力(t=2.62,P&;lt;0.05)、社会兴趣(t=4.12,P&;lt;0.05)及退缩行为(t=4.30,P&;lt;0.05)有较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6.21,P&;lt;0.01)得到明显改善,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1);总体康复效果明显(t=3.20,P&;lt;0.01)。结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功能训练配合正性强化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及精神病残留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脑卒中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组,两组均按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应用Barthel指数对治疗前后进行ADL评分,运动功能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和FM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压氧组优于对照组。高压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74&;#177;10,对照组52&;#177;24,两组比较t=6.5,P&;lt;0.0l;高压氧组治疗后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29&;#177;8,61&;#177;9,对照组为18&;#177;9,40&;#177;12,两组比较t=7.1,11.1,P&;lt;0.0l。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ADL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宋秋灵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22-372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了解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训练组施行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和训练组在人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饮水结果比较、饮食分级比较及并发症比较无差异。4周后训练吞咽功能及饮食分级优于对照组(P&;lt;0.01),并发症总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05),对患者摄食的护理量明显减少,对照组为(37.5&;#177;32.0)min/d,训练组为(124&;#177;9.0)min/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早期实施吞咽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提高吞咽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巴氯酚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巴氯酚(Baclofen)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ADL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44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服用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60例,只接受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分别进行Ashworth,FMA和MBI量表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Ashworth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67.86%(上肢),63.60%(下肢),有效率为86.90%(上肢),89.29%(下肢);对照组显效率为41.60%(上肢),45.00%(下肢),有效率为76.67%(上肢),78.33%(下肢)。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lt;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调半蹲位平衡及控制的早期康复训练结合中药活血化瘀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随机分成3组,训练组33例,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并强调半蹲位平衡及控制的早期康复训练;中药组31例,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活血化瘀治疗;综合组34例,在训练组基础上结合中药组疗法。对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d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的评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性差异(P&;lt;0.01),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明显改善(P&;lt;0.05),综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ADL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lt;0.05~0.01)。结论强调半蹲位平衡及控制的早期康复训练,结合中药活血化瘀综合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buflomedil)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82例康复科住院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丁咯地尔150~2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血栓通15~20mL静脉滴注。上述药物均1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FMA),ADL能力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NF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16.7&;#177;6.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4.2&;#177;5.5)分(t=5.77,P&;lt;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0.1&;#177;7.2)分(t=2.27,P&;lt;0.05);FMA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66.5&;#177;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177;7.2)分和对照组治疗后(45.7&;#177;9.3)分(t=1778,10.83,P均&;lt;0.01);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79.4&;#177;9.5)分,明显高于治疗前(45.7&;#177;8.9)分和对照组治疗后(58.3&;#177;8.6)分(t=16.77,10.55,P均&;lt;0.01)。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53,P&;lt;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